美國心理學家哈洛及其同事做了一個著名、殘忍、令世人震驚的實驗,叫恆河猴實驗。
嬰猴出生後,從第一天起就與母親分離,讓它與兩個假母親接觸,一個假母親是鐵絲媽媽,一個假母親是布料媽媽,在鐵絲媽媽的胸前掛著奶瓶,嬰猴可以吃到母乳,而布料媽媽胸前沒有掛奶瓶。實驗進行了165天。
實驗得到如下的結論:
1、嬰猴同鐵絲媽媽在一起的時候,雖然能喝到奶, 但寧願不喝奶,也願意同布料媽媽呆在一起。
2、嬰猴在受到安全威脅時,會跑到布料媽媽身邊並緊緊抱住它,布料媽媽給嬰猴帶來更多的安全感。
3、身體接觸超過母乳的作用。嬰猴只在有飲食需要時,才去找鐵絲媽媽,大部分時間依偎在布料媽媽的身邊。
4、靈長類動物包括人類,愛需要接觸和安全。
實驗對象是猴子,心理學家推理,猴子與人類有94%的相同基因,所以,實驗對人類的嬰兒哺育、孩子成長有一定的啟示:食物並不能建立嬰兒與母親的愛,強烈的母愛需要接觸(撫摸和擁抱等)和安全感。
不難發現,嬰兒也是喜歡毯子和一些柔軟玩具的。按照哈洛的說法,柔軟代表溫柔、溫暖的母親。耐心、24小時提供奶水,只代表食物。父母對孩子的養育不僅僅停留在餵飽上,健康成長的孩子,不能缺少觸覺、聽覺、視覺等感官刺激,更要使孩子感到父母的存在並從他們那裡得到安全感。
寶寶讓人心煩,恰恰說明他對親人有依戀之情。父母與孩子之間要經常肌膚接觸,抱抱和摸摸孩子,讓他們體驗到接觸帶來的快樂,對大一點的孩子也該如此。
孩子睡覺非要摸著媽媽的身體,或抱著玩偶,或抱著被子,或抓住大人的手等才能睡覺。充分說明,接觸對孩子成長的作用不可估量。
母親對孩子的意義不僅僅是提供食物,還要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晚上要由父母陪著睡,多與嬰兒互動、玩耍,避免長期與嬰兒分離,母親下班後一定要親親孩子,抱抱孩子,與孩子互動。撫養孩子最好是固定一個人,培養其依戀關係。對哭鬧的孩子要積極地響應,有足夠的耐心和包容心,不嚇唬孩子。由老人照顧的孩子要經常視頻溝通,看望孩子時,擁抱和親昵的動作不可少。
經常處於分離狀態的孩子,有焦慮和恐懼的心理,無穩定的安全感,對孩子大腦發育極為不利。缺少安全感的孩子,自信心差、膽小怕事、性格孤僻、有人際關係障礙。安全感是構築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
孩子出生後6個月(猴子的3個月),是建立良好母愛的關鍵時期,要避免與孩子的長時間分離,對孩子的撫養不僅僅是提供食物,更需要撫摸、擁抱和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