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億人為之落淚,他被兄弟追捕、虐殺的畫面曝光

最近,一張照片,刺痛了心。


一片白雪皚皚中,一隻赤狐叼著鮮血淋漓的北極狐,打算細細品味自己獵得的美味。



或許在一些人看來,這只不過是自然界食物鏈中最尋常不過的一環。


但實際上,赤狐和北極狐,根本不應該是捕食者和獵物的關係。

赤狐和北極狐,同屬犬科、狐屬動物。


從血緣上講,它們的的確確稱得上是「近親」。


只不過,這對近親很難相見,赤狐的棲息地分布於整個北半球,包含歐洲、北美洲、亞洲草原以及北非地區,但因為極地氣候寒冷,赤狐的足跡最遠只能達北極圈附近。


而寒冷的北極圈內,則是北極狐的天下。


絕大部分情況下,赤狐和北極狐都是「王不見王」,相安無事。



然而,由於全球氣候變暖,越來越多赤狐開始北上「入侵」近親北極狐的領地,原本的「近親」成了相互廝殺的競爭者。


於是,就有了赤狐捕食北極狐的一幕。


人與自然》紀錄片在拍攝旅鼠時,也曾捕捉到了類似的畫面。


氣候變化已經到了令人震驚的程度!因為氣候變化、領地擴大,赤狐竟然開始撲殺北極狐! 上一秒,被稱為「苔原王者」的北極狐,還在充滿陽光的雪地上懶洋洋的曬太陽。下一秒,一隻赤狐就突然竄了出來,北極狐被追得東奔西逃。 由於兩隻狐狸體型大小懸殊,這完全是一場赤狐單方面的追殺,北極狐單方面的大逃亡。 #氣候變化

視頻號

上一秒,被稱為「苔原王者」的北極狐,還在充滿陽光的雪地上懶洋洋的曬太陽。


下一秒,一隻赤狐就突然竄了出來,北極狐被追得東奔西逃。


由於兩隻狐狸體型大小懸殊,這完全是一場赤狐單方面的追殺,北極狐單方面的大逃亡。


萬幸的是,這一次赤狐並沒有追上北極狐,「苔原王者」僥倖撿回了一條命。



如果放在一百年前,赤狐捕獵北極狐的畫面,根本就是聞所未聞。


就像我們從沒聽說過獅子會以捕殺老虎為食物一樣,赤狐和北極狐原本也應該有著各自的獵物,而不是自相殘殺。


但是隨著氣候的逐年變暖,赤狐的活動範圍向北擴大,北極圈也成了它的棲息地。



適應力極強的赤狐來到了白茫茫無盡的冰雪荒原,沒有絲毫的不適應,雜食性的它是幾乎完美的「機會主義者」,蚯蚓、甲蟲、鳥類、野兔等食材都來者不拒。


為了在北極圈內找到更多的食物,赤狐的捕獵名單中,還加入了和自己在食物鏈中同等級的——北極狐。


面對比自己體型大了一圈的赤狐,北極狐唯一的選擇,就是讓出食物充足的領地,退居缺少食物的荒僻角落。



到那時,留給北極狐的命運將會是什麼?


只有滅亡。


喜馬拉雅山脈,一隻雪豹匍匐在岩石之後,等待著獵物的到來。


它沒有失望,懸崖的下方不遠處,一隻落單的岩羊出現了。



轉瞬之間,雪豹一躍而起,飛速衝過層層岩石咬住了岩羊的脖子。


但因為它沖得太快,懸崖又過於陡峭,一時剎不住腳步,雪豹和岩羊雙雙摔下山崖。


撕咬在一起的兩隻動物,如同一個滾落的巨石,一次次地重重磕在岩壁上。



整整35秒的墜落過程,雪豹一直死死咬著岩羊,沒有松過口。


等到最終停下,雪豹的後背早已鮮血淋漓。


實際上,根本不會有任何一種動物,能為一口吃的,豁出去自己的性命。


但雪豹沒有辦法,越來越熱的氣候讓他已經無法適應原有領地的環境,一身厚厚的皮毛能抵禦住零下幾十度的低溫,卻對越來越多的零上高溫天氣無可奈何。


只有等到哪一天難得降了溫,雪豹才能一展它「雪山之王」的身手。


在遇到那隻落單的岩羊之前,雪豹已經好一星期沒吃到東西了。



否則,它怎麼可能為了捕獵岩羊,活生生摔掉自己半條命。


雪豹因為全球變暖而難以捕獵,有的動物卻因為全球變暖而吃掉了同類。


在北極,生存著一種靠外界環境調節體溫的狼蛛


隨著全球平均氣溫不斷升高,北極變得越來越溫暖,狼蛛的體型也變得越來越大。


就像胖子通常需要的食物比瘦子多一樣,變大的狼蛛,需要的食物也會增加。


不僅如此,在無脊椎動物中,雌性個體的體型大小與生殖能力之間通常存在著正相關關係,越來越大的狼蛛們很有可能繁育更多的後代。


因此,雌性狼蛛為了減少下一代的競爭對手,往往會選擇殘殺掉其他狼蛛,再將其吞食肚中。


雖然這種「同類相食」現象在狼蛛種群里一直存在,但隨著氣候變暖,這種情況越來越多,甚至已經導致了狼蛛在繁殖能力變強的情況下,數量卻不斷變少。


這樣的悲劇,不僅發生在陸地,同樣也在海洋。


氣候變暖會導致海水中含氧量減少,海洋生物們不得不離開原本的生活區域。


據測算,海洋物種分布的外沿正在以每10年平均72公里的速度,向南北兩極推移。


華盛頓大學教授Curtis Deutsch的話說就是:"要麼逃亡,要麼滅亡。"


還記得那隻看哭了無數人,瘦骨嶙峋的在浮冰上求生的北極熊嗎?



連北極的冰蓋都開始融化,北極熊們已經無處可去。


去年夏天,南極的最高氣溫首次突破了20℃。


曾經連綿不絕的冰川融化了上百公里,美國NASA發布的衛星圖發現,在短短9天之內,南極的雪消失了1/5。


和高溫同時出現的,還有另一個詭異的景象——


曾經白茫茫的冰原,竟然在一夜之間,變成了紅色!



有人好奇踩了上去,發現腳下的顏色越來越深,宛如從冰川深處滲出了鮮血。


同時,空氣中也瀰漫著一股甜甜的西瓜味兒。


研究人員連忙將鮮紅色的雪地樣本帶回實驗室,分析後才發現,白雪之所以變成紅色,是因為一種蘊含類胡蘿蔔素的「雪藻」的存在。


在冰雪覆蓋下,雪藻雖然能夠存活,但處於休眠狀態,並不會大量繁殖。


但當溫度升高,冰雪融化時,雪藻便會蘇醒,隨著溫度的升高大量繁殖。



當時,南極氣溫直逼20℃,結束冬眠的雪藻在溫暖的天氣下復甦,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侵佔南極積雪。


於是,就有了罕見的「西瓜雪」。


更可怕的是,雪藻的出現並非僅僅是溫度升高、冰雪消融的標誌,它們的存在還會降低積雪反射率,使冰雪消融進一步加劇。


與其說那些令人類驚嘆的赤紅、粉紅的雪營造出了一個人間仙境,不如說是地球在高溫下已血流如注。


最為令人無力的,是我們根本沒有辦法逆轉氣候變暖。


從工業革命開始,電力、火車、汽車、飛機,甚至更多更好吃的糧食……那些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設施,無時無刻不在向大氣層中排放著無數的二氧化碳,最終也導致了地球氣候越來越熱。


但是,在這樣一個由人為原因導致「狐狸兄弟」相殘的世界裡,人類自己的未來又會怎樣呢?


我們總是感嘆個人的力量太過渺小,但或許,看過這篇文章的你可以選擇慢慢的開始做一些保護環境的選擇。


假設你一個月要用100個塑料袋,那如果你改用帆布袋,那麼一個月下來就能減少100個塑料袋對環境的影響。


即使你嫌棄帆布袋的樣式不好看,兩個月換一個,那麼一年一下來也只不過用掉了6個帆布袋,卻節約了1200個塑料袋。


緩解氣候變暖,並不是像非要像西方人說的那樣,禁止火力發電、少吃乳肉蛋,而可以從一點一滴做起,節約水電、多用公共交通出行。


「保護環境,從我做起」,不應該只是一句口號。

來源:微悉尼、INSIGHT視界

聲明:智慧煙台刊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歡迎私信聯繫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