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社會,不缺人,卻缺少靠譜的人。
人多了,內耗就多了,也不知道誰,就在背後搗鬼。
靠譜的人,才能好好依靠,一起出發,因為他們做事有分寸,利益能分配,結局能擔當。
如何才知道一個人是否靠譜呢?看他家的寵物,就就行了。
01
養寵物的初衷,見善惡。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愛上某種寵物,當初肯定是有想法的,不是隨手就拿來一個動物,放在家裡。
從常理上說,人要養寵物,是為了家庭更加熱鬧,打發時間,給孩子們更多的快樂。
可是有的人,就喜歡猛烈的動物,以此來震懾鄰居,或者對動物進行馴化,去謀求某種利益,或者故意去傷害誰。
或者說,「人心猛於虎」。有了惡念的人,養任何寵物,目的都是可怕的。
在《西京雜記》里,有一個叫梁冀的官員,平時非常囂張,但是他很喜歡養兔子。
耗費大量資金,建立了「兔苑」,還請人打理。
有兩個西域來的商人,不知道「兔苑」的規矩,按照日常習慣,就拿來兩隻兔子,當做下酒菜。
梁冀知道後,把廚師、商人、管理兔子的幾個奴僕,都加害了。
北宋文學家張耒賦詩一首:「不悟折腰同齲齒,百般裝束為秦宮。」
到底是寵物重要,還是人的生命重要,是需要權衡利弊的。
若是把寵物看得比人命更重要,顯然是違背社會道義和法則的。
那些靠譜的人,很愛寵物,但是在寵物生老病死、弄丟的情況下,不會波及到人的生命,而是處之泰然。
有一個禪師,很喜歡養蛐蛐。
他外出雲遊時,把幾隻蛐蛐交給小弟子 管理。
小弟子很好奇,常常打開裝蛐蛐的罐子。一不留神,就跑了一隻蛐蛐。
禪師回來了,小弟子戰戰兢兢地描述,如何弄丟了蛐蛐。
禪師笑著說:「我知道了,你去忙吧。」
弟子驚訝:「師傅,你不生氣?」
禪師又笑了:「養蛐蛐是為了開心,若是因此生氣,就違背初衷了。」
帶著促進和諧氣氛,保護家園,維護社會秩序,關愛小動物的心態去養寵物,這樣的人,是有愛心的人,你和他交往,就會見到心底的善良。
02
帶著寵物出行,見教養。
有一段時間,四川崇州某社區,一隻黑狗咬傷了2歲的孩子。
孩子的安危、小區的安全、狗主人的情況,被大家廣泛關注。華商報等媒體,都進行了追蹤報道。
「狗咬傷、右腎破裂血腫、腹腔積液、胸背部多處皮膚損傷等……」醫院對孩子的診斷結果,令人痛心。
氣憤的是,狗主人遲遲沒有冒出來承擔責任。引發了更多人的憤怒。
現在,孩子已經出院,生活慢慢恢復平靜。但是內心的傷害,養狗的規則,仍舊需要我們關注,更期待社會形成良好的養寵物的環境。
帶著寵物出行,是不是牽了繩子,是不是有糞便袋,有沒有引導寵物去衛生間處理大小便。是不是阻止了寵物對他人的攻擊,有沒有發出巨大的聲音,影響他人的生活,一系列的問題,需要深度思考和踐行。
作家林清玄在《生命的化妝》里指出,化妝有三種層次。
最底層的,是臉上塗抹胭脂粉,打扮臉色。
中間層的,是精神上裝扮,微笑,讀書,提升氣質。
最高層的,是生命的打扮,堅持做人善良,關心他人,言行舉止有自律。
人的教養,也是有層次的,和化妝很類似。
帶著好看的寵物出行,只顧自己開心;讓寵物露出獠牙,對人吼叫,放任寵物對他人的攻擊,這都是低級的行為。
真正有教養的人,寵物會跟隨自己,也會和自己一樣,待人彬彬有禮,就怕自己的行為,影響到他人的生活。若是寵物有出格的舉動,主人會非常痛心,並且 及時糾正。
教養如一陣春風,溫暖了自己家,也溫暖了別人家。
03
對寵物的善後,見格局。
有時候,我常常疑惑:為什麼大街小巷,總是有流浪貓狗?
後來我發現,不是所有的流浪寵物,都是野生的。
有的人,有「始亂終棄」的習慣。一開始養寵物,頭腦發熱,後來不想養寵物了,就隨意拋棄。
我的鄰居老張,為了哄女兒開心,買了兩隻貓。
後來女兒上大學了,對貓也沒有多大興趣了,老張 就把貓送到農村的親戚家。
親戚勉為其難地答應了,但隔了不久,親戚就搬家進城定居,貓是沒有被帶走的。
老張知道這個消息後,立馬到農村,把貓找回來,然後送到寵物店,進行了體檢,給了疫苗。然後讓寵物店變賣。
有人笑話老張:「不就是一隻貓?在鄉下,抓老鼠,挺好的呀。」
老張說:「這寵物貓,和鄉下抓老鼠的貓不同。我不管,它就可能到處偷東西吃,還傷害別人......」
不管是養寵物,還是愛一個人,去做一件事,說了某句話,只要能善始善終,那就靠譜。
哪能有好的開頭,卻沒有尾巴呢?種地,還指望秋天的收穫,不是嗎?
04
批評家李敖說過:「研究人性,動物園更是好地方。」
養寵物,也是一種做人的道理。
千萬 別開心了自己,噁心了別人。
看看身邊的人,用什麼方法養寵物,用什麼態度去處理寵物的後來,你就能知道,對方是否靠譜,能不能一直交往了。
願你我,愛寵物,更愛他人;愛小家,更愛大家。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