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讓無數人日夜牽掛的丫丫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讓我們一起送上祝福,
歡迎丫丫回家!
大熊貓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其文化內涵也是一個不斷發展、豐富、演變的過程。了解大熊貓豐富的文化內涵,能有助於發展大熊貓文化產業。研究大熊貓的文化內涵,要根植於中國的文化,從中國文化的精華中找到契合大熊貓特徵的那部分,把大熊貓文化提升到與中國文化融合的高度,使人們廣泛接受並樂於傳播大熊貓的文化內涵。
中國人歷來愛好和平,嚮往和諧安寧的社會環境。我們的祖先在「和」文化的潛移默化下將它的內涵一代代傳承。大熊貓是中國人的「國寶」,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熊貓被賦予的便是「和」的文化象徵。
20世紀90年代之後,人們提出了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概念。人們認為,大熊貓最能體現出和諧。大熊貓雖然是食肉目動物,有著鋒利的犬齒和食肉動物的消化道,但它們99%的食物是竹子。大熊貓與其他生物和平共處,總是與世無爭的模樣,體現了「和」文化的精神內涵。大熊貓圓滾滾、胖嘟嘟的身體結構,祥和的動作神態,悠閑的行為舉止,與大自然融洽相合,也體現了和諧的含義。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求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愛,要和諧融洽地相處。大熊貓圓滾滾的身材、胖胖的臉蛋、大大的黑眼圈,在外形上處處體現著恬靜祥和,再加上它們雖然軀體魁梧,力量巨大,但總是緩慢地行動,從不急躁,性情非常溫和。只有在繁育期間,為了保護幼崽可能會攻擊有危險的動物,平時極少主動攻擊其他動物,大熊貓彰顯的正是孔子口中所說的「仁者」形象。
道家文化講究「無為」「不爭」「順其自然」。大熊貓在自然界中幾乎沒有天敵,它們身軀龐大,力量強悍,但不會主動攻擊別的動物,長久以來養成了與世無爭的生活態度,與道家的出世思想不謀而合。從大熊貓的進化史中可知,大熊貓的祖先原本是食肉的,但經過多年的進化,大熊貓轉變為以竹子為主要食物的物種,這就是從「有為」到「無為」的轉變,體現了道家的思想內涵。
大熊貓與竹子密不可分,竹子為大熊貓提供了維持生命的能量,而竹子在中國傳統文人眼中正是清新飄逸的象徵。野外大熊貓的棲息之地,有泉水,有竹林,冬天的時候還有冰雪覆蓋。竹、水、雪相交融,竹子蒼翠欲滴,泉水靈動透明,冰雪潔白無瑕,大熊貓悠然自得,營造出一種極富感染力的古典意境,渲染出道家獨有的悠閑、超然、寧靜的境界。
墨家思想提倡「兼愛」「非攻」,「兼愛」就是要去平等地愛所有人,君與臣、父與子、兄與弟、人與人之間都要和諧共處。大熊貓無論是在自己的種群內部,還是在與其他動物相處,從來都是秉持和平共處的原則,絕少傷害其他動物。
推薦閱讀
《大熊貓之路:一部絢爛的大熊貓文明史》
大熊貓文化專家譚楷
大熊貓攝影家周孟棋
聯袂推薦
本書圖文並茂,從地理、生物、政治、歷史、人文等方面,精彩講述了人類與大熊貓這兩個物種從相遇開始,就註定擁有深深羈絆的故事。大熊貓是中國的國寶,是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在地球上擁有八百萬年的歷史。在八百萬年的時光里,大熊貓和人類文明漸行漸近,人類給大熊貓種群帶去過威脅,又攜手拯救了這一珍稀物種,使其從瀕危狀態中走出,將其從可觸摸的實際存在變成一種抽象的文化符號。從古猿到能人,從直立人到早期智人,再到晚期智人,從始熊貓到小種大熊貓,從巴氏大熊貓到現生大熊貓,人類與大熊貓共同面對了自然的滄桑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