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龍是包括霸王龍、懼龍、諸城暴龍、艾伯塔龍、蛇發女怪龍等在內的一大恐龍家族,其特徵是頭部巨大、前肢短小。儘管它們在北美和亞洲已經發現了一個多世紀,但關於它們進化歷史的許多細節仍然不清楚。
正在爭食獵物的暴龍
懼龍是北美洲著名的大型暴龍,是其所處時代體型最大的捕食者。懼龍屬目前有兩個種,即模式種強健懼龍(Daspletosaurus torosus)和歸入種霍氏懼龍(Daspletosaurus horneri)。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圍繞重建懼龍的進化譜系一直存在爭論,即懼龍和霸王龍是代表一個單一譜系的原地進化(線性進化)還是代表來自不同譜系的幾個密切相關的物種(分支進化),爭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受到完好的化石標本稀缺性的限制。
近日,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研究員沃肖(Warshaw)和荒地恐龍博物館館長褔勒(Fowler)聯合報道了一件新發現的恐龍化石-威爾遜懼龍(Daspletosaurus wilsoni),為解決上述爭論提供了新的證據。
威爾遜懼龍頭部復原圖
新發現的威爾遜懼龍是以該標本的發現者--荒地恐龍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傑克.威爾遜(John 「Jack」 P. Wilson)來命名的。2017年,威爾遜在蒙大拿州東北部一處高聳的懸崖底部發現一小塊扁平的骨頭,這塊獨特的扁骨是暴龍鼻孔的中間部分,經仔細挖掘,在這塊骨頭周圍還發現了一個完整的前上頜骨,來自現場周圍一些破碎的椎骨表明這是一隻大型暴龍,化石上方被厚達8米的岩石覆蓋著。在2020 年和 2021 年,工作人員使用手提鑽挖掘到骨骼所在岩層,並發現了部分頭骨和其他骨骼。
威爾遜懼龍的左上頜骨
此次化石採集難度很大,工作人員將這具恐龍標本取綽號為「西西弗斯」。西西弗斯是希臘神話中一位國王,因欺騙死神而觸犯了眾神。諸神為了懲罰西西弗斯,要求他把一塊巨石推上山頂,由於巨石太重了,每次未到山頂就又滾下山去,前功盡棄,於是他就不斷重複、永無止境地做這件事。工作人員覺得清除標本上方厚厚的岩層似乎是一項無休止的任務,於是稱其為「西西弗斯」。
工作人員在採掘威爾遜懼龍標本
威爾遜懼龍的發現對科研人員來說意義重大,因為它為研究霸王龍進化譜系提供了一個「缺失環節"。威爾遜懼龍產自朱迪斯河組地層中,距今約7650萬年,它顯示出在更原始的暴龍中發現的混合特徵,例如眼睛周圍的一組突出的角,同時它也具有該類群後期成員(包括霸王龍)已知的特徵,如高大的眼窩和頭骨中膨脹的氣穴。
威爾遜懼龍頭骨
從形態和時代上來看,威爾遜懼龍位於強健懼龍(距今7700萬年)和霍氏懼龍(距今7560萬年)之間,彌補了較老和較年輕的懼龍之間的「缺失環節」。這表明懼龍經歷了單一的譜系進化,即從一種形態進化為另一種形態,而沒有產生新的分支。
在晚白堊世的北美地區,生活著多個密切相關的恐龍物種,以前認為它們是恐龍多樣性的代表,即它們生活在同一時期,將其作為恐龍分支進化的證據。然而,大量新標本的發現以及它們對應的準確時間點改變了科研人員的想法。
現今從準確的時間點來看,許多恐龍物種實際上處於不同的時期,可以構成一個連續的單一進化譜系,其中一個祖先物種直接進化成後代物種。這種「線性進化」模式,與「分支進化」相反,在「分支進化」中,連續的分支事件產生了許多密切相關的物種,那些看起來彼此相似的物種,代表進化的「表親」,而不是祖先和後代。研究成果支持霸王龍為懼龍的後代,而不是其表親。
懼龍系統發育位置
這項新研究支持將暴龍添加到越來越多的恐龍(包括有角恐龍和鴨嘴恐龍)名單中,這些恐龍已被提出發生線性進化。這似乎表明「線性進化」模式在恐龍中更為普遍,「分支進化」模式可能沒有以前認為的那麼頻繁。
上述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PeerJ》雜誌上。
論文信息:Warshaw ElíasA., Fowler Denver W.. 2022. A transitional species of Daspletosaurus Russell, 1970 from the Judith River Formation of eastern Montana. PeerJ, DOI: 10.7717/peerj.14461
來源:sci.news、phys.org、cnBeta.com、百度百科、Warshaw et al.,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