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最短暫的軍團:未採納粟裕將軍的建議,紅十軍團慘遭圍剿

1934年秋,紅七軍團在中央紅軍實施戰略轉移前,奉命組成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支隊,提前到外線作戰。在轉戰三個多月的時間,紅七軍團經過福建、浙江等地,部隊從出發的6千多人,到現在只剩下3千多人,現在轉戰到浙江與安徽的交界處。


在這裡他們與紅十軍會合,由於紅七軍團是由當時老紅十軍外調出後,留下的部隊組建,所以說紅七軍團與紅十軍是根起同源,他們的相聚又多了幾分親切感。短暫的歡慶之後,兩支部隊開始了合編。

根據中央指示,1934年11月4日紅七軍團與紅十軍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團。軍團長為劉疇西,政委為樂少華,軍團參謀長為粟裕,軍團政治部主任為劉英。下轄十九、二十、二十一三個師:十九師為原7軍團改編,師長為尋淮洲,政委為聶洪鈞,參謀長為王如痴,政治部主任為劉英;二十師由紅十軍改編,師長、政委由劉疇西、樂少華兼任;二十一師也是由紅十軍改編,師長為胡天桃


全軍改編後由方誌敏、劉疇西、樂少華、聶洪鈞、劉英五人組成軍政委員會,主席為方誌敏。此次合編應當是一次勝利的合編,但很快合編的隊伍中就出現了很多問題,以至於事後朱老總曾痛心地評價紅十軍團道:「不編不散,一編就散」。

紅十軍團的悲劇是從項英的一封電報開始,當時19師已經在師長尋淮洲的帶領下率先進行突圍,尋淮洲是跟隨毛主席在井岡山成長的紅軍幹部,他作戰靈活機動。在此次突圍過程中,他先向南經過江西上饒,然後迅速向東突破了國民黨在玉山建立的封鎖線,這樣一舉調動了國民黨的防備部隊。尋淮洲在部隊被追擊的過程中,一路沿新安江,向杭州逼近,調動敵人之後,又轉道向北。在二十多天的時間裡,尋淮洲來回穿插,擾亂了國民黨的封鎖線。


就在19師出動的第二天,項英的電報發到了紅十軍團,要求紅十軍團離開已經創建的閩浙贛蘇區,集中主力前往安徽、浙江境內,爭取在主動中消滅敵人,然後創建皖浙蘇區。項英的這個電報把紅十軍團推向了危險境地,為後來紅十軍團覆滅埋下了伏筆。

紅十軍團領導按照項英的指示,率領剩下的二十、二十一北上,在黃山東南的湯口地區與尋淮洲率領的十九師匯合。之後軍團領導決定消滅尾隨追擊的國民黨補充第一旅,伏擊地點選擇在烏泥關至譚家橋段。


讓紅十軍團沒有想到的是,補充第一旅,雖然名字聽上去好像雜牌部隊,其實是一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旅長是後來鼎鼎大名的王耀武,該旅1933年冬由保定編練處的三個補充團改編,兵力將近7000人,該旅裝備好,幹部多是軍校畢業生,訓練有素,士兵以北方人為多,戰鬥力相當強。

此戰從人員數量上,紅十軍團7千餘人,補充第一旅也是7千人,數量相當,但是裝備全完成不同。而指揮此戰的劉疇西又缺乏實戰經驗,在實際部署中他將主攻的任務分配給了原屬於贛北紅軍的二十師和二十一師,而將戰鬥力最強的十九師放在側後,作為包抄側翼使用。


戰鬥開始,擔任主攻的兩個師因為缺乏野戰經驗,在伏擊地域過分緊張,提前開火,結果在敵人還沒有完全進入伏擊地域就被察覺了,敵人立即開始搶佔路邊的高地,整個伏擊戰鬥被迫提前,伏擊戰被打成了遭遇戰。

王耀武雖然暫時處於被動地位,但他在很短時間內便判明了戰場勢態。看出紅二十師戰鬥力並不強,所據陣地又是控制戰場的制高點,王耀武便首先集中迫擊炮和重機槍對其進行火力壓制,同時向高地發起猛攻。


紅二十師以前沒打過這樣硬碰硬的陣地戰,一時慌亂起來。王耀武找准弱點後,便不斷增調兵力向這個點進行突破,最終紅二十師的陣地被撕開了一道口子。隨著補充第一旅的官兵不斷湧入,烏泥關及譚家橋高地盡被王耀武所奪,戰場主動權完全易手。

離得較遠的尋淮洲也看到烏泥關被王耀武佔領,他親自帶領19師發起反攻,想奪回烏泥關高地。在尋淮洲的決死一戰的精神下,紅軍勢不可擋,衝上了上頭,但是在槍林彈雨中,尋淮洲腹部中彈,鮮血噴涌,通訊員急忙將他背離戰場。

紅十軍團主要陣地大部喪失,紅軍被迫撤退。尋淮洲因失血過多犧牲,年僅22歲。


此戰一敗,紅軍無法在皖南立,被迫在黃山周邊十幾個縣的範圍內與國民黨兜圈子,他們圍繞黃山這座山峰轉了許久,靠兜圈子避敵,逢敵必戰,逢戰必退,部隊戰鬥意志力大大削弱。

1934年12月20日,軍團領導方誌敏最終決定,全軍撤回閩浙贛蘇區,由粟裕與方誌敏在前方率領先頭部隊行動。從紅十軍團所處的位置,他們到閩浙贛蘇區不過兩百多里路,正常情況下,急行軍兩天即可到達。但是國民黨軍在前往蘇區的路上設置了十幾道封鎖線,而且地域狹小,無法展開大兵團作戰。


1935年1月中旬,紅十軍團到達楊林,由楊林向南越過南華山,就到達了化婺德蘇區,這是閩浙贛蘇區北面的一個外圍小蘇區,方圓約50公里,那裡仍有游擊隊活動。

1月16日,粟裕向派人劉疇西建議,全軍應加速通過南華山,到達化婺德蘇區後再休整隱蔽,但劉疇西顧慮主力部隊過於疲勞,下令宿營休息一夜,天亮再出發。粟裕堅決反對,他建議部隊今晚必須通過封鎖線,否則將會有非常大的危險。


方誌敏同意粟裕的意見,並和粟裕一起率部先行。他們一起的主要是軍團機關、後勤人員以及傷病員,加上缺乏彈藥的迫擊炮連、重機槍連,總共800餘人。之後,方誌敏擔心劉疇西行動猶豫,決心下來等主力部隊,讓粟裕帶領部隊先走。

臨近夜晚,粟裕帶領800人的部隊,消失在皖南的暮色之中。從敵人包圍圈縫隙中突圍的粟裕,在前方等了足足七天,沒有見到一個來人,七天之後,粟裕從一台國民黨繳獲的電台中得知:「國民黨在懷玉山地區的清剿,已經基本結束。」聽到這個消息的粟裕,內心極為痛苦,但是他繼續戰鬥,後來建立浙西南遊擊區,任挺進師師長。


方誌敏等到了劉疇西的主力部隊,但是他沒能勸動劉疇西連夜趕路,當第二天早上睜開眼睛的時候,國民黨部隊的14個團已經連夜趕到,將紅十軍團主力緊緊包圍在懷玉山區。紅十軍團主力這時僅剩2000餘人,在7倍於己的敵軍圍困下,已是彈盡糧絕,基本失去了強行突圍的能力。

1935年1月27日,劉疇西被捕,兩天之後,方誌敏被捕,至此成立兩個多月的紅十軍團覆滅。


敵人給方誌敏定上了十斤重的鐵鐐,讓他從玉懷善走到南昌,在這一路劉疇西與方誌敏任國民黨的威逼利誘,堅貞不屈。1935年8月6日,方誌敏與劉疇西被一起殘忍的殺害於南昌城外的一個水井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