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吃粽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根據史書記載吃粽子源於春秋戰國,人們為紀念楚國大夫屈原而逐漸流傳下來。經過前段時間韓國將端午節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端午節更加引起了國人的重視。
端午節最重要的習俗是吃粽子。粽子是五月初五這一天必不可少的食品,它是用糯米、豆沙、肉、蛋黃、花生等材料包裹在竹葉或荷葉中蒸制而成。各地的粽子口味也有所不同。
粽子又稱「角黍」、「角粽」,由粽葉包裹糯米 蒸制而成,是漢族傳統節慶食物之一。粽子早在 春秋時期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 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慶食物。
端午節習俗有哪些呢?
NO.1 扒龍舟
古代的越民族以龍為圖騰,為了表示自己是「龍種」身份,他們不僅有斷髮文身的風俗,而且在每年端午這天,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
其中便有類似於今天的競渡遊戲,這就是競渡習俗的由來。划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儀,乃遺俗也。
NO.2 掛艾草與菖蒲
在端午節布置種種可驅邪祛病的花草,來源亦久。
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端午節重要內容之一。
NO.3 端午食粽
粽,即「粽籺」,俗稱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用箬葉(或柊葉)包裹而成,形狀多樣,有尖角狀、四角狀等。
粽子由來久遠,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神靈的貢品。傳入北方後,用黍米(北方產黍)做粽,稱「角黍」。
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兩大類。
NO.4 放紙鳶
紙鳶,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在中國南方一帶,端午節兒童放紙鳶稱為「放殃」。
NO.5 洗草藥水
草藥水,即是古籍記載的沐蘭湯,端午日洗草藥水可治皮膚病、去邪氣。端午日是草木一年中藥性最強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是葯。
端午期間,中國不少地方有采草藥煮草藥水沐浴的習俗,端午草藥的藥性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NO.6 打午時水
午時水,即是在端午日午時於井裡打上來的水。端午節「打午時水」是盛行於南方沿海一帶的傳統習俗。重午日的午時,陽上加陽,所以「午時水」有「極陽水」、「龍目水」、「正陽水」之稱。
古人把打上來的午時水視為大吉水,這天的午時陽氣最盛,端午日午時驅邪最佳,具有辟邪、凈身、除障的效果。
據說午時水用來泡茶釀酒特別香醇,生飲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諺語道:「午時洗目,明到若烏鶖」,又說「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
NO.7 浸龍舟水
龍舟水,發生在小滿至夏至期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雨與龍是聯繫在一起的,龍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龍飛天上,行雲布雨。
在自然天象上,仲夏期間正是蒼龍七宿飛升正南中天之時,在《易經·乾卦》爻辭中曰:「飛龍在天」。
在仲夏端午前後,中國南方暖濕氣流活躍,與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在華南一帶交匯,往往會出現持續大範圍的強降水。
端午強降水來時,江河水位迅速上漲,為扒龍舟提供了良好的場地條件。
浸龍舟水是流行於華南地區的傳統習俗,因為龍舟水寓意吉祥,龍舟水及龍舟滑過的水人們都認為是「大吉水」,按照傳統說法浸龍舟水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順心。
NO.8 飲蒲酒、雄黃酒、硃砂酒
飲蒲酒、雄黃、硃砂酒,以酒灑噴。《荊楚歲時記》:「以菖蒲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
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
每個地區的風俗習慣有所不同,但都是同一個目的:過好我們的傳統節日。
朋友們,那你們那端午的風俗有哪些呢?請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