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黑須黃眼似金,攧搜容貌賽天蓬。
手中持定宣花斧,不怕英雄百萬兵。
這是文學作品中的程咬金,也是詩詞曲賦中的程咬金,魯莽豪爽,心思簡單,與小說記載相同,但和歷史記載不同。
頭條和百渡上有很多文章介紹他晚節不保,或者無奈自污,皆源於他晚年在征討西突厥的過程中發生了兩件事情,被很多人做了各種解讀,事情經過並不複雜,大體如下:
唐高宗任命程咬金為行軍大總管(相當於元帥),討伐西突厥某部,前軍總管蘇定方率領的先鋒部隊取得大勝。原本應該乘勝追擊,但身為副大總管的王文度出於嫉妒卻表示反對,理由為窮寇莫追,以防中計,應謹慎行事,穩紮穩打。同時說他懷揣皇上密旨,其目的就是倘若唐軍輕敵冒進,他有權阻止。於是程咬金下令全軍不得追擊。蘇定方得知後並不同意這種戰略,並對聖旨一事持懷疑態度,他對程咬金說皇上既然任命您為帥,斷無可能弄個密詔給副手,其中必定有詐,應當將王文度抓起來,「八百里加急」問個清楚,但程咬金不聽。當唐軍到達恆篤城後,有數千胡人開門投降,王文度建議屠城,程咬金無視蘇定方的強烈反對,下令屠城,還掠奪城中財寶並且與王文度快樂分贓。班師回朝之後,王文度犯了矯詔之罪,按律當斬,但不知為何只被罷官。程咬金也被免除職務。
此處記載至少有十處疑點:
1、 唐高宗為何不任命其它名將為大總管?
2、 王文度是否有資格成為行軍副大總管?
3、 王文度是否會嫉妒蘇定方的軍功?
4、 王文度是否有必要說自己懷揣密旨?
5、 所謂的聖旨或密詔是否存在?
6、 程咬金是否有權做軍事上的決斷?
7、 身為一代名將,他為何故意打敗仗?
8、 程咬金明知屠城分贓無法保密,為何執意如此?
9、 有人說程咬金自污是為了配合唐高宗削弱舊臣,果真如此么?
10、 王文度按律當斬,為何僅僅是免官?
由此引出最關鍵的一個疑問:
王文度的背後到底是誰?是唐高宗李治?還是另有其人?
不妨一個問題一個問題的分析
一,唐高宗李治為何任命程咬金為行軍大總管?
當時能夠名正言順成為大總管的名將計有三人,李勣,尉遲敬德以及程咬金,其中尉遲敬德不問世事已經十餘年,而且迷信煉丹之術,已經無法帶軍出征。
按理來說,李勣為最佳人選,但他是唐高宗最信任的武將,而且文武兼備,出將入相之人除了已經死去的李靖就是他。更重要的是,唐高宗廢除王皇后還不到一年,他需要一個信得過的自己人守在長安。
程咬金同樣對皇上忠心耿耿,畢竟李世民臨終之際,讓這位老將率兵親自護送還是太子的李治回到長安繼位,不僅如此,程咬金還為了新皇的人身安全,親自在皇城守護了三個月。
內有李勣鎮撫,外有知節征討,看似很理想的布局,不是么?
二、王文度是否有資格成為行軍副大總管?
核心就一個問題,此人是否懂得行軍布陣,是否為內行。結論是當然,王文度在史料中的第一次出場就是隨李世民討伐高句麗,當時他屬於某個前鋒兵團的副總管,從東萊出發到遼東,攻克卑沙城時,正是此人率先登上城牆,殺入敵軍陣營,致使守城軍士大亂,從而拿下全城。那一年是貞觀十九年,能當上前鋒軍的副總管,就算上面有人,至少也得三十歲左右。而征討西突厥發生在十一年之後,也就是說當時的王文度並非外行,而且最少也得四十歲。但僅憑這點功勞就能混上行軍副大總管,多少有些難以信服,所以得出一個結論,王文度背後有人,這個背後之人是不是唐高宗?
如果不是呢?
三、王文度是否有必要或者有可能嫉妒蘇定方的軍功?
《舊唐書》記載王文度「害(妒嫉)其(蘇定方)功」,但害其功有一個前提,即王文度也屬於前軍總管,也就是說,嫉妒成立的要件之一就是王文度有去和敵軍交戰的職責,但當時他的職務是「副大總管」,即副司令或副元帥,除非大勢已去或決一死戰,否則根本沒有機會親自上戰場殺敵,甚至可以說,他什麼都不用做,呆在帳蓬里,下面人立的所有戰功自動有他一份。
事實是,蘇定方立的功勞越大,王文度的功勞也越大。根本不存在嫉妒的可能性。
四,王文度是否有必要說自己懷揣聖旨?
程咬金想乘勝追擊,王文度不同意,無可厚非,因為依據唐朝的規定,大總管有軍事指揮權,甚至可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只要不是造反或投敵,副大總管沒有權力制止。即便是不聽勸阻導致一敗塗地,事後只要能證明王文度確實反對過,那麼就沒有過錯。也就是說,正確的表達方式是,王文度和程咬金說,我不同意你繼續追擊!倘若你非要打不可,隨你,但這個鍋我不背。
實際上,王文度不僅反對,而且為了阻止程咬金取得勝利,不惜說自己有聖旨。可以理解為,他不惜任何代價也要阻止程咬金取得這場勝利。
對於王文度來說,打了勝仗,他有功。打了敗仗,他無過。
為何如此執著?
就算他背後的主子是唐高宗,也不可能這麼不知輕重,為了削弱舊臣的權力,而放棄到手的勝利!
既不合常識,也不合邏輯。
事有反常必為妖。
五、聖旨是真是假?
所謂矯詔,就是虛構或偽造聖旨,歷史上有許多矯詔事件,因為矯詔,秦朝有胡亥繼位,西晉有八王之亂,大唐有軟禁文宗,依照唐律,當處以絞刑,哪怕沒有實施,也是流放兩千里。試問王文度有多大的膽量敢做這種事?
另外,他已經明確表示「我有聖旨」,但是王文度沒說,「用不用拿出來你看看?」程咬金也沒說「你把聖旨拿來讓我看看。」
很多人認為他沒有聖旨,更多人認為他有聖旨,但都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不論有沒有聖旨,程咬金都有權力不聽從或不相信,因為這個聖旨頂多是節制或監督,卻不可能奪去他的軍事指揮權。
他在擔心什麼?
六,程咬金是否有權力不聽聖旨?
山高皇帝遠,戰場情況瞬息萬變,李治也不是一個昏君,怎麼可能對前線戰事指手劃腳?按王文度所說,皇上的這道密旨其主要目的就是擔心程咬金「恃勇冒進」,所以特意安排一個人節制他。
問題隨之而來,程咬金在以往的戰場上是否冒進過?沒有!李世民評價他「勤誠」,史學家劉昫評價他「知機時變」,宋祁評價他「賢」。從他以往的經歷來看,這是一個智勇雙全,眼光卓絕的人物,如果只是一介莽夫,如何能引來李建成的忌憚?第二個問題也呼之欲出,輕敵冒進是否有一個衡量的標準?沒有!
因此,正確的理解是,王文度即使有聖旨,聖旨上也不會有這樣的內容!因為唐高宗不可能隔著鍋台上炕,肯定會給這個忠心老臣以臨機決斷之權,而程咬金也擁有絕對的戰前軍事指揮權。
七 、身為一代名將,他為何要寧敗不贏?
蘇定方認為聖旨一事有詐,程咬金沒有理由看不出來,為何下令停止追擊,結果造成大量軍士傷亡。
原因只有一個,在程咬金看來,這一仗必須要聽王文度的指揮,哪怕打了敗仗也在所不惜。
打勝,回去加官晉陞,賞賜多多。
打敗,回去被罰被貶,名聲盡毀。
這麼簡單的賬,他怎麼可能算不明白?
但還是選擇了向失敗走去,不僅如此,而且聽從王文度的意見屠了一個城,同時掠奪了城中的財寶,所謂分贓,當然不可能只有程咬金和王文度兩個人,軍中大大小小的將領都要分一杯羹。
問題隨之而來,我們並不知道當時軍中還有哪些將領,他們姓甚名誰,屬於哪個勢力。但卻有一個線索,《舊唐書》載:「唯定方一無所取」,只有蘇定方沒有參與分贓。
是否可以理解為這次參加征討的大唐軍隊,除了前鋒部隊以外,其他將領都屬於另一股勢力。所以《新唐書》中說「知節不能制(制約,約束)。」
果真如此么?還是另有隱情?
八、程咬金明知屠城分贓之事無法保密,為何執意如此?
有前車之鑒,李靖大勝突厥時,溫彥博彈劾他掠奪突厥財物,李靖大勝吐谷渾時,也有人誣告說李靖要謀反。何況「殺俘不祥」。
有人說這是程咬金為求自保的自污之舉,在下認為不盡然,分贓即可,何必屠城?倘若分贓,以後還有機會東山再起,比如李靖。一旦屠城,勢必留下惡名,除非萬不得已,否則再也沒有機會掛印出征。對於敵人來說,左右都是一個死,不如力戰而死。
對於一個智商高度在線的人,他為何選擇自掘墳墓?
九、有人說程咬金自污是為了配合唐高宗削弱舊臣,果真如此么?
當時,將手伸向朝堂的並沒有武將,基本上全是權臣,即關隴豪族,後宮如此,官場如此,軍隊也不幹凈。所以唐高宗李治的策略是扶持一些人來牽制一些人,或者打壓一些人。所以他需要聯盟,比如李勣,比如許敬宗,甚至程咬金,用以牽制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
根本不存在所謂的打壓舊臣,除非這箇舊臣不聽話,爭權奪利。
程咬金怎麼可能不聽話?李世民為何指定他親自率兵護送太子回長安繼位為帝,因為李世民征高麗時,留守長安的武將就是程咬金,程咬金是李世民留給李治的護身符。
對於唐高宗來說,程咬金是自己人,豈能打壓?!
十,王文度按律當斬,為何僅僅是免官?
唐律說得很清楚,矯詔者,絞死。沒有實施者,流二千里。王文度不僅矯了詔,而且成功實施,按律當絞,最終結果卻是一個「開除公職。」
誰在為他求情?史書上沒說?
是唐高宗?還是另有其人?
程咬金也因為此事被罷免官職,不久,被任命為岐州刺史,之後他上疏請求致仕獲得批准, 最後在長安壽終正寢。
詭異之處在於王文度再度復職,還當上了左衛中郎將,一個偽造聖旨的人竟然當上了四品實權武將,隨後跟著大唐軍隊征討百濟,唐軍取勝之後,他升為都督,其官職至少從三品。
網上的那些說法有不少漏洞,王文度是李治的心腹,被派到前線混資歷蹭軍功,順便監視程咬金。但此人將事情辦砸,又不能殺,所以貶為平民,等風聲一過,重新啟用。
真的是這樣么?
未必,因為李治沒有那麼傻。
監視忠心大將,戰時搶奪軍權,放著能贏的戰役不打,偏要派一個資歷不足的人指手劃腳,貽誤軍機?
他可是李世民手把手教出來的兒子。
那麼,有沒有第三種可能呢?
有!王文度的背後不是唐高宗,而是關隴豪族。
為何如此說?
王文度是山西祁縣人!和被廢的王皇后是老鄉!
再看看祁縣有何神秘之處,此地屬於太原王氏,歷代名人輩出,僅以唐朝而論,有李淵的妹夫和女婿,李世民的女婿和丞相,李治的原皇后,還有唐睿宗的夫人和妃子,唐玄宗的皇后,唐代宗的宰相,這僅僅是文臣,還有武將,比如夏州都督王方翼,左金吾大將軍王海賓,節度使王忠嗣和王重榮。
倘若唐高宗廢王皇后是因為她無德,但沒有必要立門第不高的武則天為後,完全可以從世家中選擇。但唐高宗執意如此。
士族與庶族之爭,不可罷免。
廢除王皇后第二年,程咬金征討西突厥,於是發生了屠城分贓之事。
於是第三種可能浮出水面:君臣聯手,制約世族。
關隴士族見王皇后被貶,高宗轉立武則天為皇后,當然會查覺到這背後的危機,於是想扳回一城。恰在此時,西突厥阿史那賀魯有不臣之心,那麼不妨讓皇上見識一下關隴貴族的力量。於是上疏,請求朝廷率軍征討西突厥。
大總管一職他們沒有合適的人選能爭得過李勣和程咬金,但副總管當然掌握在他們手上,因為這是他們的軍事力量。
唐高宗聞弦而知雅意,任命程咬金為主帥,王文度為副,率領以關隴集團為骨幹的大唐軍隊去討伐西突厥,唐高宗為平衡起見,派出另一名心腹蘇定方做為前軍總管,形成制衡。
我們可以腦補許多小說中的鏡頭,唐高宗提醒程咬金,這次出征的大軍由關隴集團為主要骨幹,王文度是他們的頭領,蘇定方將軍是咱們自己人。
因此
與其說是征討西突厥,不如說是唐高宗與關隴貴族的角力
對於關隴集團來說,此戰不能如天子所願,要讓天子見識一下他們的力量,。
對於李治而言,需要一個過渡或契機,對關隴勢力進行二次打壓。
對程咬金而言,餘生的富貴榮華,都在這場看似不起眼的戰爭之中。
對於蘇定方而言,他要確保唐軍不叛,方向不變,最強戰力握在自己手裡。
於是,演技大賽開始了……
以上論斷,沒有直接證據,但有間接證據,第二年,建東都,朝廷從長安轉移到洛陽,第三年,禇遂良死,第四年,長孫無忌死,第五年,王文度死(突然暴病而亡),還有一點,程咬金雖然致仕,卻並未還鄉,長期住在長安。
是保護?
還是誰的底牌?
我們不知道,只知道所謂「晚節不保」的程咬金安享晚年,死後追贈榮耀,陪葬於昭陵,子孫平安且富貴。
重申:無真憑實據,僅為猜測,方家莫笑!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