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醫」樂業》是北京陳菊梅公益基金會與醫脈通合作的人文案例收集項目。泌尿外科系列醫師訪談將聚焦前列腺癌領域,基於真實存在的臨床需求,探討前列腺癌規範化診療路徑及全病程管理對臨床患者的重要意義,突出泌尿腫瘤醫師精益求精的鑽研精神和專業素養。
人,在「世」間是渺小的,在「事」間卻可以是主宰。世」與「事」,一個暗藏莫測的命運,一個卻蘊含著強大的「人之力」。在「盡人事」的過程中,平凡的人也可以爆發出不平凡的能量。在泌尿外科的發展中,正是一代代醫務工作者不辭辛勞、奮鬥開拓,一批批患者堅強配合、積極治療,才促進了中國泌尿外科臨床醫學的進步,為更多患者創造了更好的診療條件。本期訪談我們有幸邀請到婁底市中心醫院康樂教授,以專業醫師的角度分享泌尿外科的人生百態,講述醫生與患者在諸般世情下的堅守與抉擇,讓那些在「人事」中可以超越時空的力量透過故事傳入我們的心底。
專家簡介
康樂 教授
婁底市中心醫院主任醫師 教授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泌尿外科專業委員會前列腺學組委員
湖南省泌尿外科質量控制中心委員
湖南省醫學會泌尿外科學專業委員會機器人學組委員
湖南省醫學會男科專業委員會前列腺疾病學組副組長
婁底市醫學會泌尿外科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婁底市泌尿外科質量控制中心主任
一條醫路,一生事業,泌尿外科在前行
在知識氛圍濃郁的環境中成長,康樂教授從小就被出身清華大學的工程師父親寄予厚望,懷揣著要掌握科學技術實現人生價值的初心,成績優異的康樂教授毅然踏上從醫之路。回憶與泌尿外科結緣,康樂教授表示,實習時每天跟隨前輩老師接診患者,積累手術經驗,對這一領域的學習熱情很高,每天沉浸在科室工作中,很晚才回宿舍休息,由此培養了濃厚的興趣,也奠定了未來繼續從事泌尿外科的決心。
從獨立成科到逐漸發展壯大,伴隨著青年醫生的成長,泌尿外科也在快馬加鞭地發展。康樂教授表示,從上世紀90年代末參加工作後,自己非常有幸見證了泌尿外科群雄並起的風雲時代,在一眾優秀前輩醫師的帶領下,泌尿外科將傳統開放手術全面推向了微創化的新高度,開創了屬於泌尿外科全微創化的新局面,幾乎99%的泌尿外科手術都可通過腔鏡解決。技術上的重大更迭很快推向全國各地,促進了中國泌尿外科整體的發展壯大。康樂教授對此深感自豪的同時,亦深感重任在肩,必須繼續努力。
保其安泰,全其尊嚴,治病治身亦治情
醫學技術的發展是為了人類能更好地生活。疾病帶來的不僅是身體上的痛苦,還伴隨著精神上的困厄與經濟上的窘迫。康樂教授深知,將手術做小、做好,對於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對於泌尿外科常見多發疾病(如前列腺增生或結石),臨床目前致力於加速康復,爭取做標準流程化的日間手術、門診手術,儘可能縮短患者住院時間,讓治療在安全有效的基礎上更加快捷經濟,不僅為患者謀求身體的健康,更保護其正常生活不受到過大的影響。
而對於腫瘤患者,比如晚期前列腺癌患者,臨床則側重於全程管理,儘可能將醫療服務向兩端延伸。因為見證了太多晚期腫瘤患者在很糟糕的生活質量中走向人生終點,康樂教授希望,醫生從見到病人的第一眼開始,就一直陪伴他走下去。從診斷、治療、手術到複查追蹤,一直到臨終關懷,都要全程參與,儘可能保證患者少受痛苦,不因疾病喪失人類的尊嚴,不讓患者在痛苦中走到最後。康樂教授相信,現代醫學模式不單純是生物醫學模式,患者不是醫生手術台上的生物體,而是社會意義上的獨立的個體,醫生更應保全患者的尊嚴。再者,隨著醫療條件的提高,很多腫瘤患者已經可以實現長期帶瘤生存。定期複查,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對於疾病可以取得良好的控制效果,患者也可以保持良好的生存狀態,這也是每一位臨床醫生的追求。
患者之心,醫者之心,心心相惜暖回憶
康樂教授認為,醫生與患者及家屬是一個團隊,應勠力同心,共同對抗疾病。晚期腫瘤患者的最終結局可能難以逆轉,但大家團結在一起可以為患者爭取到更多的時間與更高的生活質量,就可以讓患者再多陪伴家人幾年。偶爾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認清世界的殘酷,依然要用力保護自己所愛。康樂教授為我們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
年輕時,康樂教授接收過一位晚期骨轉移前列腺癌病人,作為一名經歷過革命淬鍊的離休幹部,患者具有非常強大的意志力,面對生活非常勇敢積極。康樂教授為我們分享了這位老前輩的三個願望:第一,希望活到80歲;第二,最小的孩子正在戀愛,希望看到他們成家;第三,大孫子要結婚了,想看一家人四世同堂……
在當時有限的醫療條件下,康樂教授與患者並肩作戰對抗疾病超過五年,治療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直到患者出現了嚴重的肺轉移,不得不從泌尿外科轉科治療。然而,分別之際,這位老人卻向康樂教授表露了強烈的不舍,哪怕已經骨瘦如柴,依然緊緊握住康樂教授的手不願鬆開。
「我怕再也見不到你了……」
那時,患者的重孫已經出生,孩子也都成了家,但所愛之人都在世上,又怎麼捨得離開?怎麼會不牽掛?
然而,與康樂醫生分別後,不足兩月,患者便病逝了。
回想那雙不願鬆開的手,康樂教授不禁深思:如果當時就發展出了MDT模式,如果沒有離開熟悉的環境,他是不是不會走得那樣倉促與無助?
患者逝世之後,他的愛人再次來到醫院,找到康樂教授,拿出丈夫還沒吃完的特效藥。
「這些葯很貴,不容易買,是老乾局特批給我先生的,能不能由您來轉交給今後有需要的人吃?希望把我家先生的愛傳遞下去,也希望他們能戰勝病魔!」
……
人們的記憶有力量,肉身的隕滅難以阻擋,但意志會在同志者的心中永明。就像康樂教授忘不掉患者最後的不舍,忘不掉那些被鄭重接收再被妥善轉交的珍貴藥物,也忘不掉家屬抱著自己痛哭的悲聲。醫生不是上帝,但更不是局外人,醫生是患者的戰友與夥伴。醫學不是冷冰冰的學科,它一定是有溫度的,就像醫生一定要在理智的基礎上共情。同心自然相惜,尊重生命,方不負使命。
防於未然,醫於未病,健康科普今足重
康樂教授深知患者之不易,而減輕患者痛苦的源頭並非藥物與手術,而是及時的預防。以前列腺癌為例,由於疾病早期癥狀並不明顯,所以許多患者確診時已至晚期。以中國現有的泌尿外科診療水平,針對早期前列腺癌及時干預治療,完全可以讓患者得到非常明顯的生存獲益。所以當務之急就是呼籲公眾樹立疾病防範意識,養成正確體檢習慣。而增加疾病篩查力度不只需要醫院為之努力,更需要社區及健康管理中心共同的配合。目前,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許多優秀醫生紛紛利用互聯網兼顧起健康科普工作,對於提升全民健康意識,樹立健康體檢理念具有很大裨益。
專家心語
如今,社會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網路信息日漸碎片化,希望大家養成健康生活習慣的同時,對醫務工作者再多一些信任,多一些理解。大家攜手共同創造和諧的醫療環境,共同構築堅固的健康堡壘。
往期回顧
1. 朱耀教授:指南的修訂像修建一艘巨輪,載著患者希望一路向前
2. 易發現教授 | 指南的「成長」伴隨診療的突破,指引來日更光明的坦途
3.何衛陽教授:抗雄藥物的發展——由耐藥性推動的臨床「革命」
4.李如兵主任:白衣、妙手、赤心——前列腺癌診療理念與醫道精神
5.馬利民教授:「醫」路迢迢,後浪滔滔
6.孫庭教授:從一而終,前列腺癌全程管理的優化策略
7.王建伯教授:文武雙全,百鍊成鋼,醫者任重而道遠
8.范欣榮教授:NHT蓬勃競秀,mHSPC聯合治療再衝鋒
9.李永紅教授:年中盤點——2022前列腺癌大事記
特別鳴謝:北京安斯泰來醫藥有限公司
編輯:魏蒙
審核:冰鑫
排版:王木木
本平台旨在為醫療衛生專業人士傳遞更多醫學信息。本平台發布的內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專業的醫療指導,也不應被視為診療建議。如該等信息被用於了解醫學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擔相關責任。本平台對發布的內容,並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觀點。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權利人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儘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