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售價:6888元
很多人說2016年是VR元年,這主要基於各大廠商的VR設備以及一系列專為VR優化的遊戲逐漸上市。事實上,筆者也曾體驗過國內廠商的各種VR頭盔,比如針對手機VR的暴風魔鏡、針對PC遊戲的3Glasses等,就筆者自己的感受而言,這些產品都沒有驚喜,沉浸感差不說,遊戲圖像也很粗糙,顆粒感重得要命,或許也就看看成人小電影能派上用場。
換句話說,這些廉價的所謂VR設備,註定只是曇花一現。真正要談得上VR,還是需要專業的設備,如Facebook的Oculus Rift,以及HTC新近發布的Vive。後者可是絕對的鮮肉,在HTC正式於國內預售Vive之後,HTC的VR線下體驗館也隨之在各大城市開張。而筆者也親自在體驗館中感受了一次HTC Vive給自己帶來的衝擊。
缺一不可,三位一體的HTC Vive
在體驗館,筆者終於見到了Vive的真身。HTC Vive主要由三部分組成,最重要的自然是頭盔,然後是兩個手柄,最後則是布置在房間上方的定位感應器。
Vive頭盔初看起來的確是沒有太多創意和時尚元素,和我們常見的國內同類產品比,其實差異也不算太大,特別是上方的電源線、USB線以及HDMI線總會讓人產生莫名其妙的違和感。事實上,VR頭盔發展到現在,給人視覺上的笨重感一如既往,或許只有如黑客帝國那樣腦後插管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吧……
頭盔本身外觀的確顯得笨重
Vive頭盔上帶了兩個入耳式耳機,讓用戶戴上頭盔時,可以通過耳機聽到遊戲程序內的聲音以及PC麥克風傳來的聲音。耳機部分是可以更換的,這點HTC其實做得不錯,相比一些頭盔將空間擴大,並將音響系統內置在頭盔相比,HTC Vive的音響設計顯然更為方便,用戶可以隨時取下耳機,重新感知到外界的聲音。
Vive有兩個手柄,手柄的握感非常好,不過按鍵並不多,除了下方的扳機鍵,手柄正面實際上只有兩個按鍵。而且手柄沒有實體的方向按鍵,如果是靠中間的觸摸鍵行動的話,那麼現有的很多遊戲顯然不適合。從這點而言,Vive、Oculus這樣的VR設備一定要有更多單獨為之優化的程序才行。
Vive的兩個手柄
Vive系統有兩個定位感應器,這主要是用於創造遊戲的虛擬空間,同時對用戶位置進行定位。兩個感應器分別放置在天花板的左前和右後,HTC的體驗館創造的是一個3米×3米的虛擬遊戲空間。而Vive對實際空間的最小要求則1.5米×2米,如果房間環境不夠大的話,或者說遊戲空間內有太多障礙物的話,那對用戶而言的確是個麻煩事。
Vive的感應器
佩戴舒適度尚可,不支持近視眼
Vive自帶了一個PC-Vive的信號傳輸器,這個設備一邊對應PC,一邊對應Vive,有電源介面、HDMI介面以及USB介面,將其分別接入PC和Vive頭盔。顯卡將音視頻信號通過HDMI線傳到頭盔中,同時Vive也通過USB介面直接接駁到電腦上。這樣用戶在用Vive玩VR遊戲的同時,電腦顯示器上也能同步看到遊戲的非VR模式畫面。
PC到Vive的數據通過這個設備傳輸
測試用的操作系統是Windows 10,具體處理器、內存未知,不過顯卡是採用的GeForce GTX970,這基本也是目前大多數VR設備要流暢運行遊戲的標準顯卡配置了。從遊戲畫面的流暢度而言,GTX970是沒有問題的。
電腦顯示器以窗口模式顯示遊戲畫面
Vive雖然看起來笨重,但佩戴感相當不錯,戴在頭上感覺不到很明顯的沉重感。頭盔的皮帶鬆緊度可調,這樣就能適應不同頭型的用戶。但很可惜的是,Vive目前不支持瞳距調整,這對近視眼用戶是個很麻煩的事情,戴著頭盔還同時戴著眼鏡,顯然會影響佩戴舒適度……
此外必須要說的是,體驗時的入耳式耳機戴著不是那麼合適,經常會在身體晃動時滑下來,所以在遊戲的時候,筆者不得不經常對耳機進行調整,這的確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遊戲的體驗。不過耳機用戶可以自己選擇,所以對於購買了Vive的用戶而言,並不算什麼問題。
臨場感爆棚,出色的沉浸式體驗
筆者現場體驗了三款遊戲。首先是《水果忍者VR版》,玩法和平板手機上的模式相同,只不過從觸感式改為了沉浸式,拿起手柄就是武士刀,直接砍水果即可。只不過和平板手機那種二維的平面模式相比,VR版的空間更大,也更廣闊,用戶需要前後左右變更方向才能砍到各種水果。
《水果忍者VR版》出色的空間包圍感讓人有一些意外,而接下來的《海底冒險》更者震驚了一把。這雖然是一個DEMO演示,但效果驚人,無論是海底氣氛的營造,還是深海動物的塑造,都相當逼真。筆者在這款DEMO中,真正產生了獨自身處海底的感受,沉浸感非常出色。從這個角度而言,雖然Vive解析度只有1200×1080,但是只要軟體做得足夠出色,也是能達到不錯的真實度。
最後一個遊戲是一款射擊遊戲,難度很大,由於畫面過於簡單和線條化,所以筆者體驗感覺一般。不過有意思的是,當敵人射擊的時候,用戶必須側身才能躲開。筆者試了幾次,靈敏度相當不錯,這說明Vive的體感效果還是很出色的。
空間和軟體,Vive必須面對的難題
從幾款遊戲的實際體驗過程來看,Vive的沉浸感做得非常好,而且沒有國產VR設備玩遊戲的眩暈感,操控也很方便,而且用戶如果過界了,遊戲中還會有虛擬牆。可以說這是筆者體驗過的VR產品中,效果最好的一款。
不過,這並不代表Vive就完美無缺了,使用空間的限制以及軟體開發,依然是它未來將要面對的難題。
Vive的售價為6888元,無論對於發燒友還是普通用戶而言,如果真對VR有興趣,那麼這個價格並非不能接受。不過,它對於使用空間的要求委實有點高,至少要在一個1.5米×2米(3平方米)的空間中才能安裝,對於大多數人而言,無論是客廳還是卧室,要找一個完全沒有障礙,同時面積有這麼大的空間,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這也可能會影響到Vive未來的市場銷售。
另外,從實際遊戲來看,除了一個《海底冒險》展示DEMO外,其他兩款遊戲的畫面都太過簡單,雖然我們並不懷疑未來VR遊戲也會有精美畫質的大作出現,但就目前而言,為VR眼鏡開發的專屬遊戲還不多,而且未來如果遊戲畫面更為精美,是否對配置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尚未可知。雖然目前一些PC遊戲在搭配VR眼鏡後,也會有一定的VR效果,但畫面顯得粗糙,同時沉浸感也不夠,遠非VR專屬遊戲那樣來得令人興奮。所以如何為用戶持續提供沉浸感爆棚的VR遊戲,也是軟體開發商以及HTC這樣的硬體商需要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