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節,老照片中探尋五四精神!

來源:理解黨的相關知識

1919年5月4日,在首都北京發生了以青年學生為主的示威遊行,這是中國人民徹底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一場愛國運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是中國革命史上劃時代的事件,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直到1939年,陝甘寧邊區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才正式規定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

在青年節期間,中國各地都要舉行豐富多彩的紀念活動,青年們還要集中進行各種社會志願和社會實踐活動,還有許多地方在青年節期間舉行成人儀式等。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關於五四青年節的由來和歷史意義吧!

五四運動爆發原因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所謂的「和平會議」,中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之一,參加了會議。中國代表在和會上提出廢除外國在中國的勢力範圍、撤退外國在中國的軍隊和取消「二十一條」等正義要求,但巴黎和會不顧中國也是戰勝國之一,拒絕了中國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決定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

此消息傳到中國後,北京學生群情激憤,學生、工商業者、教育界和許多愛國團體紛紛通電,斥責日本的無禮行徑,並且要求中國政府堅持國家主權。在這種情況下,和會代表提交了關於山東問題的說帖,要求歸還中國在山東的德租界和膠濟鐵路主權,以及要求廢除《二十一條》等不合法條件。但結果,北洋政府屈服於帝國主義的壓力,居然準備在《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上簽字。

最終,英、美、法、日、意等國不顧中國民眾呼聲,在1919年4月30日還是簽訂了《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仍然將德國在山東的權利轉送日本。在巴黎和會中,中國政府的外交失敗,直接引發了中國民眾的強烈不滿,從而引發了五四運動。

1919年梁啟超與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合影。

五四青年節的含義

「五四青年節」包含著兩層含義 :一是紀念「五四運動」,一是作為青年的節日。兩者共同構成了包含深厚歷史與現實內涵的精神原動力 ,它既是對歷史承諾的擔當 ,也是對實現社會與人生的叩訪 ,更是對未來歷史的觀照。

五四青年節中的五四精神

五四精神的核心內容為「愛國、進步、民主、科學」。

愛國主義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與科學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於探索、敢於創新、解放思想、實行變革是民主與科學提出和實現的途徑,理性精神、個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與科學的內容。而所有這些,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振興中華民族。因此,紀念五四運動,發揚五四精神,應該把這些方面結合起來,為振興中華民族而努力奮鬥。

新青年》初名《青年雜誌》,1915年9月15日由陳獨秀在上海創辦。

今天,我們透過以下這些模糊的老相片,再次走進了這段歷史……

五四運動時,北京大學在知識分子和全國民眾中擁有很高的威信。圖為1918年蔡元培(前排中)、陳獨秀(前排右二)參加北京大學文科畢業禮的合影。

1918年6月北京大學哲學系師生合影,圖片前左一為康寶忠,左二崔時,左四馬敘倫,左五蔡元培,左六陳獨秀,左七梁漱溟,左八陳漢章;中排左四馮友蘭,右二胡鳴盛,右三嵇文甫,後排左二黃文弼,右一孫本文。

五四運動時期的毛澤東

五四運動時,毛澤東領導了湖南的群眾運動。

當時北洋軍閥段祺瑞

當時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

五四運動前夕,李大釗在北京大學和知識分子當中,作了不少播種工作。

1918至1922年間,李大釗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時的工作室(在今北京沙灘紅樓)。

1919年1月18日,一戰戰勝國在巴黎召開「巴黎和會」。

北洋政府和廣州軍政府聯合組成中國代表團,以戰勝國身份參加和會,提出取消列強在華的各項特權。

巴黎和會在帝國主義列強操縱下,不但拒絕中國的要求,而且在對德和約上,明文規定把德國在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從而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

從5月1日開始,北京的學生紛紛罷課、組織演講反對巴黎和會的決議,隨後天津、上海、南京等地學生、工人也給予支持。

1919年5月4日,北京十三所學校的三千多名學生,集會於北京天安門前,要求取消「二十一條」、拒絕和約簽字,高呼:「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等口號,會後舉行遊行示威,「五四運動」就此爆發。圖為油畫《五四運動》,描繪了當時的情景。

1919年的漫畫,可反映出當時的民心所向

五四時期的愛國傳單

五四時期的漫畫傳單。當時的一幅漫畫傳單寫著:現在中國的郵政、電報、關稅、路礦、都被人佔去,支離破碎,局面很悲慘。

五四運動時期的傳單

1919年5月4日《時事新報》的漫畫

5月4日下午1時,北京十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學生代表衝破軍警阻撓,雲集天安門

走上街頭的北京匯文中學的學生隊伍。

北京新聞大學遊行的學生。

北京新民大學暨附中遊行的學生。

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學生。

北平務本女子大學遊行的學生。

北平郁文大學參與遊行的學生。

1919年6月3日,參加街頭演講的北京財政商業學校學生。

1919年6月3日,街頭演講的北大學生。

1919年6月3日,參加運動的北京高校學生。

1919年6月3日,參加運動的北京高校學生。

1919年6月3日,參加運動的北京高校學生。

1919年6月3日,參加運動的北京高校學生。

馬車夫免費送學生回家。

匡互生(1891-1933)北京高等師範學校(今北京師範大學前身)數理部的匡互生第一個衝進曹宅,並帶頭火燒曹宅,引發「火燒趙家樓」事件。

1919年6月4日,圍觀學生運動的軍警。

軍警勸說學生不要演講,學生開導軍警。

1919年6月4日,拘捕演講學生的軍警。

1919年6月4日,看守被拘捕學生的軍警帳篷。

1919年6月4日,被拘捕的國立北京法政大學學生。

被軍警扣押的北大學生。

關押學生的監獄大門。

軍警給予鎮壓,逮捕了學生代表32人,關押在臨時的兵營宿舍里。

學生被捕,原拘步軍統領牢內,簡陋惡劣,備受虐待,第二天轉送警廳拘押。

被關押的學生。

囚室較寬敞,允許交談、看報、通信、探視,伙食按警廳科員標準,分桌就食。

被拘留北京高師學生5月7日返校留影。

社會團體歡迎被釋放學生。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劉仁靜與張國燾這二位先生,他們是中共的創始人,可謂特別能戰鬥的典型。

當時北京大學學生在街頭演講時所用的布旗

五四時期的紀念章:救國雪恥

1919年5月7日,山東各界六十二團體假山東省議會召開國恥紀念大會,到會者3萬多人,圖為當時山東國恥紀念大會血書攝影。

1919年6月11日,陳獨秀散發的《北京市民宣言》

1919年6月,北京右五區警察署逮捕陳獨秀後呈報的一份《送案表》

孫中山對五四運動深表支持。這是1919年7月孫中山致電廣東政府,要求立即釋放因參加愛國反帝運動被捕的工、學界代表。

「五四青年節」實際上已固定成一種文化符號,具有象徵意義。其象徵意義主要是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擔當,對社會問題的激情破解,對各行各業的喚醒與創造。在不同歷史時期,都蘊含著時代的精神和感召力!

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