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步走,4個好處和要點必須知道!


掌握正確的快走方法,在日常行走中便可以達到鍛煉的目的。


如果讓你票選出一項溫柔的有氧運動,你會選擇哪個?相信很多人都會選擇健走


如果你擔心跑步太累,或者散步達不到運動量,那麼健走就適合你了!


而且它還特別適合肥胖、中老年人、膝關節有損傷、孕婦等群體。


溫柔的它還悄悄給你的身體帶來了改變~


經常快走的人收穫4個好處


>>>增強心肺功能


長期快走能增強心肌收縮能力,鍛煉肺功能,還有助於預防高血壓、高血脂、脂肪肝等慢性病。


>>>降低患癌風險


堅持每天以每分鐘100~120步的強度健走約1.6公里,對乳腺癌、前列腺癌、腸癌等疾病的治療、恢復有明顯益處。


>>>提高血管彈性


快走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美國杜克大學的研究者發現,與慢跑相比,快走對糖尿病前期患者控制血糖更為有效。


>>>預防骨質疏鬆


快步走時,重力和肌肉收縮的雙重刺激能幫助人體維持骨量、增強肌肉力量、提升關節穩定性。



4個數據掌握快走要點


時長

每次運動至少10分鐘,最好達到30分鐘以上


國家體育總局將中等強度運動的感覺,描述為:「呼吸比較急促,只能講短句子,不能完整表述長句子。」


為了測量步速,走路時可試著說說話:


如果能大聲唱歌,表明步速太慢,強度不夠;


如果感覺微喘,但可舒適交談,表明步速適中,已達到快走強度;


如果氣喘吁吁,不能輕易說話,說明步速過快。


步幅

快步走的步幅因每個人的身高有所不同,一般控制在65厘米較為合適。


65厘米大約是過馬路時一步至少邁過一條白色斑馬線的寬度。


心率

目標心率 =(220-年齡)的50%~70%。以 40 歲為例,運動後的心率應該為 90~144 次/分。


合適的運動量,是鍛煉後微微出汗,稍感肌肉酸痛,但休息後酸痛感消失,第二天體力充沛。


步頻

快走時,步頻可控制在90~120步/分鐘。健走的步數可視個人情況而定:


對中老年人來說,每天最好不要超過1萬步;


對青少年來說,每天1萬步是起碼的活動量,以保證生長發育;


對糖尿病人來說,不應簡單通過步數衡量健身效果,而應通過時間把控,行走30~40分鐘可達到最佳效果。



為您分享一套科學的「軀幹走路法」


第一步:擺臂


走路的起點是活動肩胛骨和擺臂。手臂與其說是向後「擺動」,不如說是「拉動」,讓被拉動一側的肩胛骨,得到充分活動。


一旦肩胛骨得到運動,走路和跑步時都會感覺身體好像一下子輕鬆許多。



第二步:活動骨盆


通過擺臂拉動肘部、肩胛骨活動,聯動效應會讓骨盆自然前傾,腿部隨著骨盆一起向前邁動。



第三步:著地


保持身體軸心筆直,腳尖一直朝正前方伸出,避免內八或外八,腳著地時要注意上半身落在腿的正上方。



第四步:重心移動


這步的關鍵在於,著地時腳跟要最先與地面接觸,接著經過腳底外側,最終完全接觸地面的是第一跖趾關節。


這樣可以使整個腳底進行重心移動,大腿內側和小腿肌肉得到充分拉伸,預防腳趾外翻等問題。



完整走路方法↓↓↓



如果對你來說,健身很難長久堅持下去,那麼健走就是一項絕佳的選擇。


只要掌握正確的走姿和方法,在日常行走中便可以輕鬆達到鍛煉的目的。



來源:四川社體

編輯:歐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