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入史冊!新冠降級管理 感染高峰提前降臨


文/顧天傑


新冠降級 是時候了

兩天之內,國家衛健委連發多個重磅公告。


12月26日,衛健委公告,將於2023年1月8日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從「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


這是一個值得載入史冊的日子,因為2020年1月20日,中國因為新冠疫情開始實施非常嚴格的傳染病甲類防控措施。


這也意味著新冠肺炎正式「降級管理」。



確切的來說,連新冠肺炎這個名詞也將成為歷史,它現在已經改名為:新冠病毒感染。


千呼萬喚始出來,在這之前已經有多位專家、學者建議把新冠降級到乙類或者丙類管理。


然而對於普通大眾來說,最關心的問題莫過於:


我們的生活會有哪些變化?


一句話總結就是:


國家面向世界,再次打開大門,居民回歸正常生活,與病毒共存。


衛健委在公告中,已經明確了降級管理之後,一系列流動優化措施,比如2023年1月8日起:


不再對入境人員和貨物等採取檢疫傳染病管理措施


入境中國48小時內核酸陰性即可,無須申請健康碼,入境後也無需隔離


取消「五個一」及客座率限制等國際客運航班數量管控措施


根據國際疫情形勢,有序恢復中國公民出境旅遊


不再實施靜態管理和隔離措施


不再判定密切接觸者


不再劃定高低風險區


不再進行全民核酸


考慮到中國目前絕大部分城市基本已經放開,硬隔離、全民核酸等各種限制措施幾乎都消失了,那接下來需要面對的最重要問題,就只剩一個了:


感染新冠的病人為何還要居家隔離?


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可以先簡單複習一下《傳染病防治法》。


中國法律規定將所有傳染病分為三類:甲類、乙類和丙類。


其中甲類傳染病只有兩種:鼠疫霍亂


乙類傳染病有27種,比如眾所周知的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小兒麻痹症、狂犬病、肺結核登革熱、血吸蟲病等等。



它們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


傳染力不同、致病力不同、病死率不同。


顯然鼠疫和霍亂是眾病之王,是傳染力、致病力和致死率最高的那一類。


隨著我們對新冠不同毒株研究的加快、口罩覆蓋率的提升、疫苗接種率的提高,國家防疫部門和專家學者對新冠的認識越來越豐富和清晰,知道了不同情況下的應對策略。


目前來看新冠病毒毒株不斷變異,重症率和病死率確實是不斷下降的,只是傳染性還在不斷上升,總體上對大眾的威脅已經大大降低了。


於是國家順勢就把新冠的防控等級降了下來,同時明確陽性患者建議居家7天以上,滿足一定條件再外出或者工作。


另一方面,中國絕大部分城市將在1月初或者春節前,經歷一波感染高峰。


這會對全國所有城市的醫療系統產生巨大衝擊:


1.很多城市,尤其是三線下沉鄉鎮會有大量高齡、重症患者出現。


2.大量病人前往發熱門診,造成醫療資源擠兌,醫護人員超負荷工作。


目前來看大部分城市都將會在未來1到2個月達到感染峰值。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讓無癥狀和輕症患者居家休息,吃藥和恢復身體,那麼就能進一步推遲感染高峰的時間,削峰填谷減輕醫院的負荷,有效降低新冠致死率。


所以官方在新聞發布會上才會說,疫情防控工作重心轉向六個字:


保健康 防重症


目前來看病毒很難在短期內消失,而社會需要恢復煙火氣,大眾也要逐漸習慣,然後回歸新的日常生活。


回歸常識 保護自己

就在衛健委宣布新冠降級管理的前一天,它還發布了一則簡訊:


從即日起,不再發布每日疫情信息,將由中國疾控中心發布相關疫情信息,供參考和研究使用。



這可以看作是降級管理的前奏和配套措施。


在非必要不做核酸,以及大量新冠輕症、無癥狀感染者居家的前提下,每日公布陽性病例數據和活動軌跡,顯然是沒必要的。


停止每日播報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


目前中國感染病例數量極大,已經到了無法統計,或者統計了也意義不大的程度了。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浙江政府在第124場疫情發布會上,透露了一個數據:


全省日新增陽性超過100萬例


浙江省衛健委表示,預計2023年1月元旦後感染人數進入高位平台期,日新增陽性最高將達到200萬,預計維持一周,然後在春節前逐步回落。


(來源:浙江發布


根據浙江統計的數據,過去一周全省發熱門診單日最高就診人次為40.84萬人次。


在此之前,全國已經有多個省市判斷,新冠第一波衝擊提前到來。


海南12月23日表示,全省疫情處於快速爬坡階段,預計可能很快迎來高峰期。


一大批陽過、陽康甚至二次陽過的遊客,紛紛沖向海南旅遊度假消費去了。


有媒體報道,截至12月25日三亞機場進港旅客25066人次,高於12月中旬日均2萬人的水平,相比11月的5000人次上漲了300%。


有網友坐飛機的時候說:


機艙全是人,彷彿回到3年前。


(來源:極目新聞微博)


海南看來要早於全國率先完成全民免疫了。


如果在第一波感染里不幸「中招了」,千萬不要一個人隔離。


媒體此前報道過這樣一則新聞:


四川建院32歲博士王騰因感染新冠病毒獨自隔離不幸去世



這位博士感染後,擔心家人被自己傳染,獨自一人居家隔離,高燒昏厥後無人照顧,沒能及時送醫搶救最終去世。


醫生已經多次提醒過我們,感染後優先做的幾件事:


一、高熱後不要「捂熱」,體溫太高會導致高熱驚厥。


二、口服退燒藥後2-3小時沒效果,儘早去醫院就診。


三、不建議一人隔離,盡量讓家人照顧,或者每隔幾小時聯繫。


四、備好藥物、放平心態,積極治療癥狀和恢復身體。


五、新冠痊癒後多休息,不要立刻劇烈運動等。


新冠康復後的一兩周內,身體依舊比較虛弱,但從外在看起來似乎已經沒有問題,建議大家多休息幾天,調理好再去工作。


經濟復甦 緩慢而艱難

從全球新冠三年經歷來看,有兩大防疫模式:


一是前期管控時間短,政策隨著疫情的波動反覆波動,比如美國和德國等。


二是前期管控時間長,後期逐漸寬鬆甚至全面放開,包括越南、新加坡、日本和韓國都是如此。


兩種模式給民眾和經濟,帶來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像美國這樣放開較早的國家,餐飲、酒店和航空運輸業。


2022年第三季度,美國四大航空公司客座率保持在85%以上,超過2019年同期水平。


美國酒店的客房入住率在全面放開後,自疫情以來首次恢復到之前月平均的70%左右。


(美國過去一周新增48.7367萬病例 來源:美國疾控中心


從12月月底到1月春節前,中國大部分城市會經歷一波完整的感染高峰。


會出現兩個現象。


1.經歷過高峰期之後,第二波疫情及時出現,中國也不會再會出現更嚴重的醫療擠兌和超額死亡。


2.民眾從心理上習慣疫情,日常出行、工作、旅遊和消費逐漸回歸,大約持續4-6個月。


然而最新的一則消息是: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宣布,自12月30日起,7天內有中國旅居史的旅客,將在入境日本時接受落地檢,如果被檢測出陽性,原則上會進行7天隔離。


(來源:網易 界面新聞)


在日本之前,印度、韓國、義大利都陸續宣布,要對來自中國的遊客進行核酸,或者對陽性人員進行隔離。


中國已經不懼怕病毒了,其他國家竟然開始害怕中國了。


諷刺感拉滿,現實世界確實比小說、電影魔幻太多了。


換個角度看,如果病毒無法避免,首先不必恐慌,其次更不用幸災樂禍。


如果放開和共存是唯一一條道路,那麼只能做好各種準備面對。


明天的太陽照常升起,我們的生活也將繼續。


(免責聲明:本文為葉檀財經據公開資料做出的客觀分析,不構成投資建議,請勿以此作為投資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