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大陸官員首度赴台交流,2023年兩岸交流吹起暖風?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張若】進入2023年以來,兩岸關係似乎吹起了一股「暖風」,在國民黨和工商團體相繼登陸或表達訪陸計劃後,上海市政府一行六人也將於2月18日—20日赴台參加台灣燈會,並獲得台灣陸委會同意。這是疫情暴發3年多來大陸官員首度赴台交流。但這些與島內民眾期待的「春暖花開」,顯然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目前兩岸沒有展開對話的政治基礎,大陸也不會和「台獨」分裂勢力交流。

為島內民眾辦實事

2月17日,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一行結束在大陸的參訪返回台灣。他日前表示,此次登陸的三個目的包括關懷在陸台商台生、向大陸反映台灣農漁民心聲以及和新任涉台官員交流認識,「在過去幾天都達成了」。

夏立言確實不虛此行。2021年3月以來,台灣輸入大陸的農漁產品中檢出檢疫性有害生物和禁藥等,為保障農業生產、生態安全和消費者健康安全,大陸暫停了台相關農漁產品輸入。這段時間,台灣農漁民通過國民黨、有關縣市、團體等多種渠道表達心聲,願意改善產品質量,希望大陸儘快恢復輸入。2月15日,國台辦主任宋濤在北京會見台灣兩岸農漁業交流發展投資協會理事長黃一成一行,他說,「在符合檢驗檢疫標準的前提下,將協調相關部門積極予以解決」。

農漁產品只是2023年以來大陸為台灣民眾解決的實事中的一件。《旺報》2月15日列舉道,金門縣長陳福海1月29日到廈門和宋濤見面會談後,宣布即日起金門高粱酒可以繼續銷售到大陸地區。大陸國台辦同一天也表示,包括金門酒廠在內的63家台灣企業,大陸方面已給予註冊或更新註冊信息。與此同時,針對兩岸目前只剩北京、上海、廈門、成都4個直航航點,大陸航空運輸協會2月1日表示,已致函台灣方面提出恢復兩岸航點建議。看台當局沒有具體動作,國台辦2月8日直接宣布希望恢復的16個航點名單。發言人朱鳳蓮說,大陸方面已做好相關準備,「沒有任何限制和障礙。希望台灣方面順應民意,採取務實舉措,不要再以疫情為借口,用所謂評估考慮來搪塞阻礙兩岸恢復直航」。《中國時報》認為,這應該是大陸恢復兩岸旅遊的起手式。

資料顯示,疫情暴發前兩岸客貨運的航點多達71個,其中台灣10個、大陸61個。如今只剩下4個,過去兩岸每周約890個航班,現在只剩200多個。大量台商聚集的長三角與珠三角沒有足夠的飛台管道,台商台眷返台不但不方便,且費用大漲,吃不消的人乾脆放棄回鄉,至今已有13萬人因此被除籍。

台灣淡江大學學者張五嶽認為,大陸目前「和統才是主旋律」。近來為「小三通」奔走兩岸的「立委」陳玉珍表示,她感受到大陸想擴大交流,希望彼此多往來。《聯合報》稱,可以預見無論台灣2024年選情如何牽動島內政局,大陸都將加大反「獨」力度和促統促融,促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鼓勵台胞特別是台青來大陸追夢、築夢、圓夢,實現北京所追求的「和平統一」前景。

台當局所謂開放只做半套

民進黨當局似乎出現希望緩和的跡象。台灣海基會2月2日舉行台商春節聯誼活動。蔡英文在致辭中稱,推動疫後健康有序交流是鞏固兩岸和平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重申台灣溝通大門「始終敞開」,在「理性、平等及相互尊重」下願意和北京展開對話。台「交通部長」王國材稱,預估今年會有100萬陸客來台。

2月14日,海基會董事長李大維稱,海基會肩負兩岸工作重大使命,目前仍有不少民眾在大陸經商工作,許多陸配、陸生也在台灣生活,隨著疫情趨緩,兩岸人民往來會更加頻密,「本人期待海基會與對岸海協會的互動可以更加緊密」,兩會能逐步展開互訪。對於台商期待增加直飛航點,李大維承諾,「對於我們的台商、對於台灣人民有幫助的,一定會綜合考慮」。

1月7日,廈門和金門「小三通」正式復航,但對象只限金馬地區民眾和金馬地區的大陸配偶,不包括台商中轉。根據統計,截至2月6日,兩岸船舶共往返78班,載客5169人次,其中廈金航線共62航次、4736人次;福馬航線共16航次、433人次。

相比台當局,島內工商團體和民間的步伐顯然大得多。「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2月15日透露,「三三會」已規劃5月22日至26日前往南京、無錫淮安鹽城崑山,協助大陸台商解決投資經營遭遇的困難以及了解大陸經濟政策。他說,2022年台灣對大陸出口1859億美元,年減1.6%,佔整體總出口比重為38.8%,比2021年下降3.5%。兩岸經貿是帶動台灣經濟增長最主要的動力,民進黨當局應以具體實際行動緩和兩岸關係,包括重啟兩會聯繫機制、恢復所有的兩岸直航航點等。

值得關注的是,民進黨當局雖然嘴上說願意交流,但仍是種種設限。像台「行政院」雖然核定「小三通」常態化推動,但對航班數量及開放對象仍有限制。2月7日,金廈「小三通」恢復常態化通航,出入境旅客僅有34人。廈門市台商協會榮譽會長吳家瑩痛批陸委會仍然只做半套,新方案和春節項目只有名稱不一樣,「根本就是掛羊頭賣狗肉,好像碰到詐騙集團」。

大陸不會和「台獨」交流

星雲大師圓寂後,陸委會又以大陸弔唁團未循兩岸業務聯繫機制申請為由,不準相關官員入境。台「退輔會主委」馮世寬直呼,「這是一個最好的交流機會,我們把它喪失了,非常可惜」。

2月14日,陸委會宣布自2月20日起開放港澳居民赴台自由行,但仍把陸客排除在外。聯合新聞網直言,「現在這一絲好像有些暖意的春風,可能瞬間就會消失,再度吹起刺骨冷風」。

兩岸交流無法深化的根本原因,現在就很清楚了,那就是民進黨當局仍無法拋棄「抗中情結」,不接受「九二共識」。上海東亞研究所助理所長包承柯稱,大陸正在想辦法讓兩岸關係從緊張狀態逐漸降溫,恢復兩岸民間交流及正常合作,「門開得很大」,但目前仍側重於民間交流及經貿往來。他強調,大陸不會和「台獨」分裂勢力開展交流,台灣當局若想恢復溝通機制,必須先確認兩岸之間交流的特性是什麼,民進黨當局必須承認「九二共識」,在一個中國的框架下進行溝通,才能實現兩會互訪,展開實質性的交流,「這一根本問題不解決,兩岸緊張態勢就不會出現根本性逆轉」。

《聯合報》17日發表社論稱,社會交流帶來的善意與互利,正是兩岸和平「惠而不費」的最佳投資。然而,這也正是蔡當局舉棋不定的主因,因為這不利於其建設所謂的「刺蝟島」,也擔心國民黨收割政治紅利。台灣《經濟日報》17日的社論稱,兩岸關係惡化的一大癥結在於民進黨拒不承認作為兩岸交流基礎的「九二共識」,緊抱「抗中保台」神主牌且極度親美。然而「九合一」慘敗,證明「抗中」牌逐漸失效,國民黨及工商團體不畏「抹紅」,以具體行動推進交流,民進黨當局也不得不表態願意鬆綁一些交流與交通限制,但距離全面恢復與開放距離甚遠。《旺報》說,兩岸關係歸根結底是人心的較量,何妨把溝通對話的大門打得更開,「在潤物細無聲之間,將獨派和美國右翼毀滅兩岸和平的企圖化於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