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瞿新榮】
4月2日晚,歐佩克+多國宣布實施自願石油減產165萬桶/日,減產從5月開始,持續到2023年底。這份自願減產計划具體包括俄羅斯(50萬桶/日)、沙特(50萬桶/日)、阿聯酋(14.4萬桶/日)、科威特(12.8萬桶/日)、伊拉克(21.1萬桶/日)、阿曼(4萬桶/日)、阿爾及利亞(4.8萬桶/日)和哈薩克(7.8萬桶/日)。這份減產計劃若有效執行,意味著至2023年底,OPEC+產量將回落到3740萬桶/日附近,歐佩克實際產量(俄羅斯等)回落到2780萬桶/日附近。
此次部分OPEC+國家宣布最新減產量(觀察者網統計)
OPEC+自願減產行動提前反映了全球需求下滑風險,同時也加劇了北半球(中美歐洲)夏季需求高峰期供應緊張風險。按照當前的美歐經濟風險及中國需求復甦線性外推,布倫特原油價格很可能在6-9月高峰期回到90-100美元/桶。
沙特阿美石油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企業。圖為沙特境內的石油設施。
OPEC+為何在西方制裁俄羅斯、全球原油成品油庫存偏低的情況下宣布減產?自願減產計劃能否得到有效執行?如何評估當前能源價格上行風險?這些是我們這篇文章試圖討論的。
一、為什麼OPEC+選擇這時候減產?
這體現了OPEC+維護價格的決心。美國、沙特、俄羅斯作為全球三大原油生產國,產量分別達到1250萬桶/日、1040萬桶/日、1040萬桶/日。在美國拜登政府不再支持傳統油氣能源開發後,美國頁岩油產業投資與產量增長持續低於預期,這降低了沙特為首OPEC維護油價壓力(下圖)。當前OPEC核心策略再次從維護原油「市場份額」轉向維護原油「市場價格」,所以當美國矽谷銀行危機後布油價格跌到70美元/桶時,已基本跌到OPEC國家心理價位,這時候減產,顯示OPEC維護原油市場價格決心。
美國鑽機數與產量
另外,俄羅斯帶頭宣布減產,也推進了OPEC+其他國家跟進減產。由於受到歐美製裁,俄羅斯3月主動宣布5月開始減產50萬桶/日,實際上這是俄羅斯制裁後的被迫減產。有俄羅斯帶頭減產,OPEC+其他成員國再跟上減產,一方面體現了OPEC+依然團結,另一方面也顯示了OPEC國家在與歐美的政治利益面前,選擇了更為實際的經濟利益。在2022年7月拜登訪問沙特「求油」無果後,實際上已經顯示了美國中東霸權的衰落,沙特更願意選擇與俄羅斯合作。
二、OPEC+減產執行效果會如何?
按計劃,OPEC+2023年5月開始減產至2023年12月。
本次OPEC+聯合減產壓力將比往次聯合減產壓力小。一方面,俄羅斯宣布5月開始主動減產50萬桶/日,由於歐美製裁引發的上遊資本投資的退出以及技術支持下降,俄羅斯減產50萬桶/日更多是一種被動行為,其產量到2023年底下降50萬桶/日應該只會多不會少。另一方面,減產的核心在沙特、阿聯酋和伊拉克,減產更容易得到監督與執行;不過,就從過往經驗來看,阿聯酋、伊拉克減產執行記錄並不好,這一點需要後續關注。
如果自願減產計劃執行,OPEC實際產量(不含俄羅斯等)將下降到約2780萬桶/日
歐美與俄羅斯能源脫鉤也使得OPEC+國家更容易團結到一起,降低了OPEC+內部相互博弈風險。阿聯酋、伊拉克在原油生產上一向比較積極,沙特對此也是睜隻眼閉隻眼,實際上對沙特市場份額影響也不是太大。較大的風險在於伊朗、委內瑞拉的產量增加,但由於這兩個國家基數較小,實際上對原油市場供應衝擊也不大。
此外,中東國家與俄羅斯均有穩「市場油價」共同目標,在政治與經濟上也更容易形成同盟。在2021年美國宣布阿富汗撤軍後,實際上留下了「權力的真空」,沙特也逐漸被拜登政府拋棄。面對伊朗的軍事力量崛起,沙特也要尋找新的盟友,俄羅斯在這一點上有望對沙特形成支持——早在2018年G20峰會上普京與沙特王儲的熱情互動就展示了這一點。此後2022年7月,在拜登拜訪沙特要求增產無果後,普京與沙特王儲薩勒曼的通話也顯示了雙方在能源問題上的共同立場。而等到今年3月,沙特與伊朗之間的外交破冰,一定程度上為雙方的經濟、政治利益協調提供了更大的迴旋空間,相信包括石油問題在內。
2022年7月,拜登訪問沙特。圖自AP
三、OPEC+減產執行,會有哪些影響?
第一,油價上升。
僅從全球原油供需基本面來講,OPEC+執行減產將加大2023年夏季原油供應缺口,布油價格有可能再次衝擊90-100美元/桶。原油價格上行的風險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1)北半球夏季需求面臨回升。一方面是中國的出行修復可能會超預期,這一點我們跟蹤當前全國交通擁堵指數能夠看得出來,同時借鑒海外疫情放開後的經驗,包括航空與地面出行消費將持續修復;另一方面歐美夏季需求高峰將帶來用電量與汽柴油消費上升,疊加歐洲天然氣供應緊張——比如法國、比利時當前天然氣庫存不到30%,歐美夏季對原油需求較難出現明顯回落。
2)OPEC+執行減產後,原油供應緊張。美沙俄作為傳統能源供應強國,產量上行均受抑制。美國主要是拜登政府政策向新能源傾斜,傳統能源產量受抑制。沙特與俄羅斯形成價格同盟,也無意增加原油產量。
3)全球原油與成品油低庫存。美國2022年開始持續釋放戰略石油儲備庫存後,當前整體戰略石油儲備庫存處於1984年以來低點,再調節空間非常有限。此外,中國、日本原油庫存均不高。更加有壓力的是,美國、歐洲及中國成品油庫存均在5年同期低位,這增加了北半球夏季需求復甦,成品油供應風險。
第二,歐洲能源供應更緊張。
OPEC+減產聯盟很明顯的將全球能源供應與需求分成兩個陣營——美國沙特為首的供應國與美國歐洲為首的需求國。OPEC+減產執行後,將進一步加大美歐能源價格上行與通脹壓力。
2022年2月俄烏衝突後,美國明顯增加了對歐洲能源支持,大量拋儲後將降低美國向歐洲原油支持。2022年美國向歐盟出口了560億方天然氣(是2021年220億方的2倍多),同時拋掉2.07億桶戰略石油儲備(2022年3月宣布釋放1.8億桶,10月宣布釋放0.15億桶),以緩解美國和歐洲能源通脹壓力。而當前美國戰略石油儲備僅3.71億桶,處於1984年以來新低,已基本上很難應對OPEC+的聯合減產。這種情況下,美國夏季預期也將降低原油與成品油出口(下圖)。
OPEC+減產後將加劇美國能源出口壓力
中國、印度預期也難向歐洲提供明顯的成品油供應增量,將加大歐洲夏季成品油供應緊張。一方面,當前中國汽油庫存也持續處於5年低點,疊加國內出行消費修復,國內汽柴油麵臨夏季保供壓力。另一方面,印度4月2日宣布延長汽油和柴油出口限制,以優先保障國內消費。這種情況下,歐洲2月5日開始執行的限制俄羅斯成品油進口政策,將加大歐洲夏季成品油供應壓力,預計夏季歐洲的柴油-原油裂解價差將達到去年同期水平(下圖)。
歐洲ICE柴油與布油裂解價差
俄羅斯天然氣供應下降也可能助推歐洲能源緊張。當前俄羅斯給到歐洲的天然氣供應僅有約0.7億方/天,這意味著這樣的供氣水平下俄羅斯將比2022年減少330億方天然氣供應。2023年全球液化天然氣投產約200億方左右,註定了在2023年底前歐洲將再次上演全球能源爭奪戰——甚至,可能歐洲不得不在7-8月就開始提前考慮這一點。
第三,油運費將重新上升。
儘管從邏輯上來講,OPEC+產量下降將降低原油運輸工作量與運價,但在夏季來臨後原油運輸價格依然有可能上升。我們觀察到油輪運輸價格可能回升的原因主要來自下面幾個方面:
1)夏季原油成品油需求旺季,油價可能上升,這將可能推升油運價格;2)歐洲與俄羅斯能源脫鉤政策將增加原油成品油運距,航線延長運力緊張;3)歐洲、中國、美國均存在原油補庫需求,在俄烏衝突以及逆全球化大背景下,整體上油運周期尚未結束。
當前油運費季節性回落,依然在高位
第四,能源衝突背後的製造業東移。
2022年俄烏衝突,歐洲能源緊張,德國巴斯夫等企業增加在中國的項目投資。2023年3月,沙特阿美前後宣布與中國盤錦、榮盛石化以及廣東政府達成投資項目落地,以及增加石油人民幣貿易結算。這系列行為的背後,實際上是中國、俄羅斯、中東為代表的上合組織與西方為代表G7集團之間的競爭對抗。
傳統上,「石油美元」幫助美國形成了資本順差、貿易逆差的循環,美歐消費國、中日韓製造國及中東能源國之間穩定的全球化國際貿易體系。中美貿易摩擦、俄烏衝突使得過去的全球化體系面臨挑戰,新的格局在逐漸形成。
沙特、俄羅斯聯合減產的背後,是資源國向消費國更多的要價。而隨著中國製造業崛起,也將擠佔德國、日本、韓國、美國等發達國家製造業利潤空間,同時中國龐大的市場也將轉向消費國——這是沙特及歐洲國家項目在中國落地的重要原因。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