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47和56沖:前蘇聯授權我國生產AK47,拿到圖紙後的廠長:好槍!

AK47應該是人類歷史上名氣最大的突擊步槍,不僅被多個國家作為制式武器使用,還對其進行仿製,催生出百花齊放的AK系仿製步槍。我國也曾將仿製型AK47作為制式步槍使用,這就是大名鼎鼎的56式衝鋒槍

落戶中國的AK

AK47之所以能來到中國,和一五計劃中蘇聯對我國的大力援助是分不開的,當時蘇聯在各個領域都對中國進行了力度空前絕後的技術援助,而中蘇輕武器項目合作的果實就是AK47中國仿製型號的出現。

和其他國家的仿AK不同,中國的56沖是少有的獲得了蘇聯生產許可的仿製品,簡單來說就是有官方授權,這也讓槍械的裝配質量和相關性能都有一定保證。負責仿製AK47的慶華機械廠廠長孫雲龍至今仍對當時的情形記憶猶新。

孫雲龍回憶,1954年4月份的時候,機械廠迎來了一批遠道而來的貴客,這些人是他的同行,都是來自蘇聯的槍械專家。當時解放軍的自動武器十分匱乏,幾乎都以衝鋒槍為主,而美蘇等國早已換裝突擊步槍作為制式武器,火力上的巨大差距讓我軍意識到輕武器換代已經迫在眉睫。

好在當時的蘇聯就有一種突擊步槍能夠完美滿足解放軍的需要,這就是槍械大師卡拉什尼科夫的傳奇作品——AK47突擊步槍。該槍使用7.62X39中間威力彈藥,具備全自動射擊功能,對於600米以內的目標具有強大的殺傷力。

在得知中國有意引進AK47後,蘇聯方面提供了樣槍交給解放軍測試,我軍對於AK47的表現極為滿意,認為該槍的可靠性,勤務性都非常不錯,在有效射擊距離內的精度也能滿足要求,適合作為我軍新一代制式武器使用。

確定引進AK47過後,孫雲龍所在的慶華機械廠承擔了該槍的仿製工作,到來的蘇聯專家正是來送AK47原始圖紙的。孫雲龍記得,當時他一看到槍械圖紙,就發出了真是一把好槍的感嘆。孫雲龍見識過當時國內外各種輕武器,但AK47這樣的設計還真是第一次見。

為了讓仿製版本的AK47也能達到原版槍械的性能,孫雲龍對製造車間內部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他先是重新劃定了不同單位的工作區域,又讓工人們接受了全新的生產培訓,這一過程中,蘇聯專家會不停的提出相關建議,在做好一切準備後,所有人都對仿製工作充滿信心。

56沖橫空出世

為了仿製AK47,慶華機械廠全體職工加班加點的投入生產,有人會問,照著圖紙抄有那麼麻煩嗎?實際上孫雲龍仔細研究過AK47的設計圖,他要做的不僅是仿製這種槍械,還要對其進行一些改進,以獲得更好的性能。

AK47的仿製改進工作足足持續了兩年,第一批成品槍才順利從生產線下線,這第一批步槍一共有3000支,只有通過了定型小組的檢驗才能正式列裝部隊,而這也是對孫雲龍和慶華機械廠勞動成果的最終檢驗。

1956年,定型小組的專家雲集慶華機械廠,對槍械進行射擊精度,可靠性,零部件互換等關鍵能力做了十分嚴格的測試。孫雲龍信心滿滿,他相信自己和眾人付出了無數心血的步槍一定能順利通過測試

測試結果果真如孫雲龍所料,他們仿製的步槍表現出了絕佳的設計性能,達到甚至超過了軍方擬定的相關指標,獲得定型投產的資格,由於定性時間是1956年,所以就有了56式衝鋒槍的新名稱。

很多人都會好奇,56沖仿製的AK47明明是突擊步槍,為何我國會稱其為衝鋒槍呢?這其實是當時時代下解放軍對於單兵武器的劃分較為落後所導致的,突擊步槍並沒有單獨分類,而是和同樣可以全自動射擊的衝鋒槍混為一談。

好在解放軍部隊很快就意識到了56沖和傳統發射手槍彈的衝鋒槍有所不同,找到了正確的使用方法,並逐漸將其作為我國的制式武器發放到每一個戰士手中,解放軍的單兵火力也因此得到了極大提升。

蓬勃的56沖家族

56沖一經服役,就迅速成為了解放軍官兵最為推崇的單兵武器。這種步槍在使用中表現出了極好的性能,尤其是300米範圍內,56式衝鋒槍所能提供的壓制火力是此前解放軍任何一種輕武器都無法比擬的

雖然性能優秀,但56沖在生產上卻存在一些問題,由於56沖早期和原版AK47一樣都採用了銑削工藝製造機匣,不光成本高昂,還十分浪費工時。慶華機械廠在意識到這個問題後迅速投入到了對56沖機匣的改進當中,試圖將機匣改為衝壓工藝製造,降低生產難度。

從1962年起,所有的56沖都開始使用衝壓機匣,這也使得該槍的年產量從7萬支突破到10萬支以上。後來為了適應機械化作戰,又研發了裝備摺疊槍托的56-1式突擊步槍,該槍也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56沖在解放軍一直服役到80年代才被更新的81式自動步槍取代,但56沖的傳奇並沒有結束,相比於原版AK47,56沖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外銷王者,世界熱點地區出現的AK超過一大半都是國產的56式衝鋒槍,就連尼古拉斯凱奇主演的電影《戰爭之王》中出現的近萬把AK,幾乎都是國產56沖,足以說明該槍的頑強生命力。

參考資料:

中文:56式突擊步槍 .環球網[引用日期2018-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