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酒名後面都喜歡帶「春」字?

歡 迎 關 注 我 們


剛剛過了雨水,馬上就要到驚蟄,萬物復甦的節氣,我們就來聊聊和春天有關的話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關注過,有很多白酒都以「春」命名,現代比較有名的像劍南春、五糧春,那為什麼「春」成了酒名的高頻詞了呢?


最早的把春和酒聯繫起來的文字,出現在《詩經·豳風·七月》當中,描繪了周代早期的農事圖景。「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在古代,棗和稻都是釀酒的材料,古代的酒大多是冬釀春熟,所以被叫做春酒。大概也正因為春天釀熟的酒比較多,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都把「春酒」或是「春」當做是酒的通稱。



到了晉代,「春」字開始象徵性地和美酒掛上了鉤。傳說晉時有位河東人劉白墮釀造了一種美酒,味道香美異常,喝了它幾個月都酣醉不醒,這種酒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叫做「白墮春」。


北魏楊衒之在《洛陽珈藍記·法雲寺》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說是北魏開國縣侯毛鴻賓在把白墮春酒送到藩地時,遇到了盜賊,不過沒想到的是,這些盜賊喝了酒就醉醺醺的,結果被輕鬆擒獲了。後來有句諺語,「不畏張弓拔刀,唯畏白墮春醪」,指的就是不怕拉弓動刀,卻唯獨怕美酒醉人。


吉泉齋藏品銅鏡,上面描繪的一說是白墮釀酒的故事。


到了唐代,唐人呼酒為春,「春」字已經完全可以代指酒了。春杯、春台、春酎等辭彙開始出現並沿用了下去。


唐代羅鄴在《巴南旅舍言懷》一詩中寫道,「紅淚罷窺連曉燭,碧波休引向春盃。」這裡的「盃」同「杯」,春杯指的就是酒杯的意思。蘇軾也寫過「臘果綴梅枝,春杯浮竹葉。」的詩句,天然的竹葉青,想來杯中一定是頗為清香的美酒。



春台則是飯桌的意思。《水滸傳》第六回中寫魯智深途徑「瓦罐之寺」,寺內破敗,「只見灶邊破漆春台,只有些灰塵在面上」,說的是飯桌上覆蓋著灰塵,可見是許久沒有開伙了。



清代郎廷極所編的酒類著作《勝飲編》中,記述了唐代許多以「春」為名的美酒。比如很有意思的當時劍南道,也就是現在四川劍閣以南到長江以南一帶,出品美酒「劍南春」,和現在劍南春同名同地。不過唐宋時蒸餾技術還沒有現在應用這麼廣泛,那時的劍南春是米釀酒,而現在的則是經過蒸餾的高度白酒。


此外,還有諸如蓬萊春、洞庭春、浮玉春、玉壺春、土窟春、石凍春、軟腳春等等五花八門的酒名出現在唐代的詩文當中。宋代的「春」也多種多樣,什麼百花春、千日春、錦江春、武陵春等等,不僅名目眾多,是不是還比唐代唯美的酒名多了一絲俠客江湖的氣息。



這其中很多通過文學作品流傳下來的酒名,或是被各大酒商沿用,現存的除了前面提到的劍南春、五糧春以外,市面上還有貴州的上台春、江蘇的梅蘭春、山西的梨花春、山東的景陽春、北京的燕嶺春、內蒙古的沙漠春等尚在生產。亦或是活躍在現代的小說、影視劇當中,酒鋪里「小二,來壺上好的洞庭春」的台詞,您是不是越聽越覺得耳熟。


春天裡迎春釀,不妨來杯小酒感受春天的魅力吧。


——/ END /——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