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台灣半導體 「逆勢而上」,是喜是憂?

2022年第三季度,全球晶元市場的收入為1470億元,環比下跌了7%。半導體行業正走向自2000年互聯網泡沫以來最大的衰退,也是晶元製造歷史上最大的衰退之一。

寒氣從2022下半年開始,結結實實的傳遞到了半導體行業的每塊晶元。半導體廠商們苦苦掙扎希望可以熬過寒冬,然後消費電子需求持續低迷、庫存堆積、通貨膨脹、地緣政治等等因素,讓半導體身處水深火熱。

人們不約而同的把這場寒冬形容為「陣痛」,看好半導體的未來發展。就像外媒寫的那樣:如果你對半導體失望了,那就看看台積電的成績單吧!

台積電今年經歷風雨但成績單依舊漂亮,2022年1至8月台積電營收約為新台幣1.43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了43.5%。11月份的營收再次創下新高,營收同比增長50.2%,也就意味著台積電的月度營收已連續兩個月同比增長超過50%。

在大廠不斷的縮減開支、裁員、下調預期的時候,台積電的成績單著實讓人興奮,可謂是寒冬中的一絲光亮。但是這絲溫暖很薄弱,可能照亮的只有台積電,輻射不出台灣島。台灣似乎在逆潮,是好是壞呢?

「裁」與「才」

通貨膨脹、俄烏衝突、新冠肺炎的蔓延等因素在一波一波的衝擊著半導體,消費性電子需求低迷,去庫存化將延續到今年上半年,諸多國際科技大廠已宣布裁員或是減薪計劃。

12月23日據外媒報道,英特爾宣布將進行圖形晶元部門拆分,以加快從英偉達和AMD手中搶奪市場份額。英特爾將撤銷加速計算系統和圖形事業部(AXG),該部門一分為二:消費者圖形部門將與英特爾的客戶計算部門(CCG)合併,後者為個人電腦生產晶元;加速計算團隊將加入其數據中心和人工智慧業務部門(DCAI)。

值得關注的是,英特爾GPU部門仍然處於虧損狀態。根據英特爾最新財報顯示,2022年第三季度,英特爾AXG部門實現營收為1.85億美元。同時,英特爾稱該部門仍處於投資階段,在市場需求疲軟的情況下,該部門運營虧損達到3.78億美元。從2021年成立以來,該部門虧損累計已超20億美元。

據悉,英特爾加州工廠上百名員工將在下個月被裁員,英特爾也開始鼓勵全球製造部門員工放無薪假。

10月,美國著名的半導體晶元設計公司Marvell決定進行大規模裁員,並撤出中國大部分的研發團隊。同樣在10月,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軟銀集團旗下半導體IP子公司Arm已將其英國員工裁減了20%。

美國存儲器大廠美光公司近日公布了2023財年Q1季度業績,並宣布全球裁員10%。美光CEO表示當前的市場上,供需失衡情況是13年來最嚴重的,不過庫存積壓應該會在當前到頂,2023年年中的時候會更健康,下半年收入就會改善。

還有全球排名第四、美國最大的晶圓代工廠GlobalFoundries格芯)宣布將於12月在全球裁員近800人。實際上,該公司的業績也創下了新紀錄,營收為21億美元,增長22%,凈收入為3.36億美元,調整後凈收入為3.68億美元。利潤和收入均創新高還要裁員?顯然,格芯對於行業前景並不樂觀。

本月初,據半導體設備巨頭美國泛林集團(Lam Research)內部知情人士透露,泛林集團中國區開始裁員,並且裁員已經進行一段時間。部分員工或將在年終獎發放後進入人員縮減範圍內。

台灣省不裁

台積電、聯發科宏碁華碩等中國台灣科技大廠,目前彈性調整營運,以順應不景氣的市場,並表示不會跟進裁員或減薪。

包括台積電、聯電、聯發科等國內半導體廠為了順應此波低迷市況,人才招募的確未如上半年積極,凍結人事傳言雖然不斷,但實際上只是縮小招募範圍並集中研發相關人才,且各事業部門若要增加人力,需要上報到各事業最高主管審核。

以台積電為例,人才招募並未停止,由於明年3nm新增產能陸續開出,且需要投入更多研發資源在2nm製程,都需要更多人才加入。隨著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晶圓廠首批機台進廠,台積電也陸續運送了超過千名員工及家屬至美國,在人才方面,台積電目前應該有著較大的缺口。

聯發科表示,目前招募人才計劃不變,仍希望廣納更多人才加入。至於面板驅動IC市況雖然在下半年經歷景氣寒冬,但聯詠表示,公司招募人才狀況並沒有改變,亦沒有裁員情況發生。

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日前出席活動曾表示,對科技企業來說人才很重要,且現在人才數量確實比較不夠。業內認為,IC設計廠去年及今年上半年賺的錢夠多,且最重要的就是研發人才,一旦人才不足,研發新產品腳步便會放緩,因此除非是營運出現巨額虧損且短期無法恢復情況,否則多數IC設計廠有足夠資金順應這波不景氣,下半年仍維持招募人才腳步不變,包含面板驅動IC廠亦然。

儘管PC產業正面臨近三年來最冷寒冬,不過雙A品牌廠宏碁及華碩、代工廠英業達及緯創等,皆未在此時裁減人力,反而仍持續招募人才。

尤其針對目前正積極擴大業務或擴產的領域,例如華碩在商用PC領域,緯創在中國台灣、墨西哥、東南亞地區,以及英業達在AI、IoT、伺服器等業務皆有多項的職缺高掛。

包括臻鼎、華通、耀華、精成科等PCB相關廠商均表示沒有裁員計劃、人才招募正常進行,載板廠南電及景碩也表示人才招募正常,且產能還在擴充中,人力仍不足,但有部分PCB設備廠因應不景氣已停止招募新人。

中國台灣半導體廠在這波不景氣中並沒有裁員,原因是什麼呢?

主要是因為中國台灣的情況與美國廠商面臨的情況不盡相同。相較於美國企業能以優越條件吸收全球人才到美國工作,但中國台灣至今為止仍很難吸引外國人才來台,加上半導體業人才一直處於供不應求情況,所以除了敦泰等幾家個別公司有精簡人力動作,多數廠商並沒有因為這次的景氣下行就裁員或減薪。

中國台灣104人力銀行發布台灣省半導體人才白皮書指出,台灣省半導體人才缺口創6年半新高。半導體產業是台灣省科技業的重要支柱,從業人員的薪資更是在台灣省各產業中位居第二。在島內經濟形勢低迷、失業率高、勞工薪資停滯的背景下,為何這一分量重、薪水高的產業卻仍然「缺兵少將」。

統計分析顯示,自2020年第三季開始走升,2021年第一季起持續創新高,2022年第一季中國台灣平均每月需求3.5萬人,年增幅為39.8%。產業鏈當中,製程廠區最多的中游IC製造因產能滿載,人才缺口大增,2022年第一季平均每月招募1.6萬人,年增幅達51.3%,位居產業鏈中缺口最大、成長最強。

台灣地區IC設計、半導體瞄準國際市場,技術具世界領先地位,但薪資卻無國際競爭力,境外企業早已『虎視眈眈』。」島內資深人力資源管理業者晉麗明一針見血地指出,要不是全球新冠疫情蔓延、影響部分本地人才外出工作的意願,台灣地區科技人才的缺口恐怕更為嚴峻。數據顯示,若依年薪來計算,台灣地區負責半導體上游開發設計的工程師大約可以賺得170萬元,而同一崗位的工程師在美國、新加坡或中國大陸都可以獲得高出一半甚至數倍的薪水。

由此看來,中國台灣不僅不能裁員,更是要引進大量的人才。這「裁員逆流」背後的原因,台灣地區大廠們恐怕是笑不出來。

實力是底氣,但「高處不勝寒」?

台灣地區如今的處境可謂是高處「十分寒」。在歐洲晶元法案、美國晶元法案強力出台希望半導體供應鏈迴流到本地的潮流下,台積電赴美、赴日辦廠,被嘲諷為「美積電」,送物又送人。拜登在演講中更是高調錶示,美國製造業回來了。與此同時,「去台化」甚囂塵上,台灣省企業家們多次出來闢謠,去台不可能。事實上,大家都開始意識到,台灣省的這波逆流,是因為大家不願意「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了。

在全球晶元代工市場上,台積電一家公司佔到的市場份額,常年在50%以上。企業界有個詞叫「馬太效應」,說的是「強者愈強,弱者恆弱」的現象。而晶元代工行業,就是一個「馬太效應」十分明顯的行業——頭部企業快速通過海量資金鞏固技術優勢,以獲取更多的訂單。這些營收又使得頭部企業有源源不斷的資金再投入到研發過程,從而不斷拉大與競爭者的差距。

常言道,居安思危,中國台灣半導體的 「逆勢而上」,還不知是喜是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