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峰
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規劃的除了米字型高鐵網和飛機場,還有淮河花埠碼頭,余華縣長在人代會政府工作報告中說:「潢川通江達海即將再現。」是的,在古代,我們曾經就是通江達海,只是後來,隨著水運的沒落,我們忘記了曾經的輝煌。清代光州訓導何兆渤《光州十景·淮水東環》一詩就寫道:「界別南條萬壑通,長淮一瀉抱天中。雄州襟帶聯吳下,野渡濤聲達海東。」反映這方面的古詩文還有胡拱辰的《鎮潢橋晚眺》:「蜿蝘虹橋迥,澄波映碧空。舳艫三楚會,樓閣一衢通。」胡英節的《暑夜城頭水望》:「屋外是城城外水,空明一片結如煙。天飛楚塞千峰雨,門聚吳江萬里船。」通過便捷的水道,光州通達長江中游的商業都會武漢以及中國經濟最發達、長江中下游的江東——吳楚大地,是這些詩文共同的表達。
1913年,著名的基督教佈道家穆德來到中國,發起成立了一個全國性的中心機構「中華續行委辦會」,對中國國情進行調查研究,取得了許多珍貴的資料。該機構以當時最先進的調查方式,用1918年實地調查的數據,結合民政部門1910年統計數字和郵政局1919年的統計數字,編製出《人口密度圖》,概括了光州在河南省的地位:「本省人口達十萬以上的城市有三個:開封二十八萬,周家口二十萬,光州(潢川)十萬。」
考察河南省的這三個城市,開封是省會,早在宋代,作為都城的東京城(即開封,亦名汴京、汴梁等)就是世界第一的大都會。周家口、光州(潢川),都是因為所處位置周邊農業生產環境優越,加之水運發達,而成為一方之都會。書中介紹:「帆船可由周家口經沙河、淮河、洪澤湖、運河而至長江沿岸之鎮江。另外,水路也可直達漢口、天津等地。」另一個城市潢川,位於亞熱帶北部邊緣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具有雨熱同季、降水充沛的特點;並且潢川北臨淮河,南隔大別山就是廣袤的長江流域,因為淮河與長江相聯通,上述周家口水運能通達的長江沿岸之鎮江、漢口等城市,潢川一樣通達;加之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潢川因所處南北居中的位置,不僅為南北商品、文化交流與融合之處,也往往成為南北爭端的戰爭場所。自然條件與歷史人文的疊加,在陸上運輸相對落後的古代,潢川作為大別山的門戶,註定是一個水運發達之地。
首先,光州優越的地理位置促進了商業貿易的繁榮,而商貿的繁榮反過來也促進了交通的發展。
黃國余樓墓地考古就發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車輛,有車肯定就有行車的道路。有史記載,光州在唐代已有了官道,並定期向朝廷進貢。至清代,區位優勢更加顯現,城市得以飛速發展。當時陸上通道有自開封南行汝寧府、息縣至光州的開光官道;有自信陽東行,經羅山、光山、光州、固始到安徽的准南西路;以及由潢川向南經商城跨越大別山的州南官路。這三條官道形成了光州四通八達的陸路交通。
古光州水路交通更為便利,近可連接潢河、淮河兩岸城鎮,遠可接江東吳地及武昌等長江沿線城市。乾隆《光州志·卷二十五·津梁志》記載:
其津渡,州西三十五里有寨河渡,水手四名。通息縣路。南三十五里有傳流渡,水手二名。通商城路。東三十里有白鷺河渡,水手二名。通固始路。光山,南有官河渡,通湖北麻城路。西有中河渡,通湖北黃安路。西北有竹竿河渡,通羅山路。固始,東有史河渡,有沙河渡,通安徽霍丘路。東南有楊林河渡,通安徽六安州路。東北有曲河渡,通安微阜陽路。北有淮河渡,通息縣路。息縣,南有淮河渡,通光山路。東十五里有大淮渡。六十里有堡子口渡,通本州路。九十里有閭河渡,通固始路。東北有褒信渡,通新蔡路。西南有楊明渡,通羅山、信陽路。商城,北有官擺渡,通本州路。西有龍潭河渡,通光山路。
光州作為豫東南(過去說的南五縣)的中心,水運通達光山、固始、息縣、商城,又通過周邊四縣通達湖北、安徽乃至更遠的地方。
乾隆《光州志·卷六·水志》即曰:「凡州及四屬之水,古河、今河大小共八十有五……其水之派流,皆系小支歸大支,大支歸干……今郡之境內,溯淮而上與順流而下者,穡艘如織,不舍晝夜。吳越之貨麇集,生民之利不匱。」
穿城而過的小潢河連接沿線的新縣、光山、潢川,至潢川縣踅孜鎮兩河村注入淮河,是連接各縣運送物資的交通要道。潢河在光山縣以上河段稱官渡河,因經上游新集(今新縣),又稱新集河。清代時,淮鹽即自潢河口入,船運至光州城,轉竹筏運至光山縣。民國《光山縣誌約稿·卷一·交通》記載:「新集河長年可以通竹筏,食鹽、芝麻、黃豆為外來貨品之大宗,不但本土銷售並可遠售於湖北。自光山以上,夾河兩旁大山所出之竹木、薪炭可以順河而下,售於潢川。」光緒《光州志·卷之一·鹽法》亦記載:「鹽船至正陽關,經烏龍集,小船起駁,由潢河至(光)州城,南用竹排拽淺抵(光山)縣。」乾隆35年《光州志·卷二十一·鹽法志》記載:「鹽船自淮所至正陽關,經烏龍集小船起駁,由潢河入境;水涸自張庄集陸運抵州。」由此記載也可看到,當時的水運也存在枯水季節的問題。
豐富的物產資源、優越的地理位置,為潢川提供了良好的商業基礎,便捷的水、陸交通進一步促進了城鎮的對外交流以及貿易往來,使得城鎮更加興盛繁榮。
雍正二年後,光州城成為直隸州治所在地,商業日益發達,發展為豫東南的貿易中心,吸引了大量湖北、安微等地的商人,與外地的貿易往來更加頻繁,是豫東南地區的商品集散地,生產的絲綢、刺繡等不斷外銷,並出現對國外貿易。1987年版《潢川商業志》說,「城內客商盈市,各省商人絡繹往來,從早到晚,街上車錯軲,人相挨,叫賣聲終日不竭,鎮潢橋上如同街市一般。河面千帆林立,水上百舸爭流,可謂『街上有多滿,河上有多稠。』」
1913年老照片
「河面千帆林立,水上百舸爭流」的景觀,我們可以在美國傳教士黎立德1913年剛到潢川時拍攝的一張背景是鎮潢橋的老照片中直觀的感受到。看照片,我們可以遙想當年潢川水運的繁榮——河邊有高聳的駁岸,駁岸上又有二層的小樓房,而河邊停靠的十幾艘運貨帆船,其桅杆直刺藍天,桅杆的高度兩倍於駁岸和駁岸上二層小樓加起來的高度。商船之大、商貿之發達可以想見。這個景象,在清朝中葉留存下的一幅《鎮潢雙城圖》中也可以看到:以鎮潢橋為界,下游是數量龐大的帆船,上游則是轉運貨物的小船與竹排。
鎮潢雙城圖
在上世紀初留下了一張老照片中,我們還可看到小潢河上使用的竹排。照片左側是鎮潢橋,拍攝位置就在過去北城的龍門口碼頭(今縣委對面步行街臨小潢河處)。
其次,因所處江淮之間,頻繁的戰爭也是促進水路運輸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
乾隆《光州志·卷七·形勝志》載:「光郡北據淮、汝之津,南憑五關之塞,後有長暫,前有奧皋,本為東南要地……其路道之所及,左則舟楫之利,直抵乎淮、揚;右則推挽之轍,可達於荊、宛。若夫北趨省垣,至息縣則輪啼之跡,絡繹不絕;逾蔡、汝,則沙、汴之渠,一帆可至,是亦弋、淮之間一都會也。之拱衛西北,實屬中州之捍蔽,襟帶東南,亦為吳楚之門戶。」《讀史方輿紀要》有:「光州襟帶長淮,控扼潁蔡,自古戍守重地也。」上世紀30年代駐節潢川的抗日名將梅達夫也說:「枕大別而控浮弋,襟淮汝而帶史曲,東臨吳越,南屏江漢,北通陳蔡,西達宛洛,潢川固九區之都,會八屬之首領也。」
1978年3月,固始縣侯古堆發掘出一座大型古墓,出土大批青銅器和竹、木漆器等,經考古專家確定,為吳太子夫差夫人墓。夫差父親闔閭是春秋末期吳國君,軍事統帥。前514年到前496年在位。闔閭執政時期,以伍子胥為相、孫武為將軍,制定了破楚服越的爭霸方略。前506年冬,闔閭親自挂帥,孫武、伍子胥為大將,胞弟夫概為先鋒,以3萬水陸之師,乘坐戰船,經淮河溯水與蔡軍會合後,吳、蔡、唐三國組成聯軍,浩浩蕩蕩,溯淮水繼續西進,抵淮汭(今潢川)後,舍舟登陸,轉為向南奇襲、突破大別山天塹,在柏舉(今湖北麻城境)一舉擊敗楚軍20萬主力、繼而佔領楚都。《左傳·定公四年》記載:「蔡侯、吳子、唐侯伐楚,舍舟於淮汭,自豫章與楚夾漢。」這場戰役,可以說是有史記載的最早從水路溯淮來到豫南的實例。
唐朝初年,泉潮間蠻獠嘯亂,光州弋陽人陳政、陳元光父子率87姓近萬名光州將士入閩平亂,走的就是順淮河入長江的水路。漳州學者何池先生在《<龍湖集>評註與陳元光研究》一書中寫道:
戍閩大軍,浩浩蕩蕩從光州潢水碼頭順流而下,進入淮河,筆者查閱了歷代中原入閩遷徙路線,均從淮河入運河南下。根據陳政被困九龍山,兩位兄長陳敏陳敷率兵增援,經過衢州須江(今江山縣)染瘴而亡,魏媽「揮淚葬子須江」的史料,認為陳政進軍入閩路線是:從光州淮河支流潢水碼頭下水、入淮河,再經固始三河尖碼頭順流而下,入洪澤湖,經淮安進入邗溝,經邗溝下揚州接京杭大運河,再經蘇州一路南下,到杭州運河終點上岸,再沿錢塘江上溯到衢州須江(今江山)縣清湖鎮古碼頭上岸。
五代十國時期,光州為南唐所轄,是南唐的北疆。史料記載,保大十三年(955年)至交泰元年(958年),周世宗柴榮御駕南征,在淮右,唐軍一潰千里,「淮河水軍全軍覆沒」。《宋史·卷二百七十二·列傳第三十一》有後周留守淮南的光州刺史司超傳,也記錄了一場「獲棹船四十餘艘」的水戰:「周世宗命宰相李谷討淮南,以超為步軍先鋒副都指揮使,又為廬、壽、光、黃等州巡檢使。大敗淮人三千餘眾於盛唐縣,獲棹船四十餘艘,禽其監軍高弼、果毅指揮使許萬以獻。」兩宋間,南宋將領更是通過便捷的水路,往來於江南及淮河兩岸,保家衛國。韓世忠策對高宗曰:「淮、江當留兵為守,車駕當分兵為衛,約十萬人,分半扈江、淮上下,止餘五萬,可保防守無患乎?」
直到抗日戰爭中日寇發起的武漢會戰,北線攻擊時,也是使用淮河溯水至潢川登陸,運輸補給。《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原名《支那事變陸軍作戰史》,1979年中華書局作為內部資料出版)記載:
第二軍在作戰開始前,就預料到由於陸地兵站線過長,補給會發生困難,因此考慮利用淮河進行溯江輸送,準備約六百隻漁船(大部從日本來的),由在蚌埠的兵站部長(為此,特為之配屬步兵第六聯隊的一個大隊等)負責補給。
由步兵第六聯隊第三大隊長指揮的第一次溯江輸送部隊(百數十隻),於8月31日從蚌埠出發,排除途中沿岸之敵的阻擾繼續前進,9月18日到達上油崗(光州東北二十五公里)附近,並協助第十師團的光州作戰。第二次溯江部隊於10月上旬在光州附近登陸。
正好,在上述因降雨杜絕交通時,溯江輸送便成了進入光州及商城附近部隊的唯一補給來源。從登陸點開始主要由馱馬輸送。9月20日以前,在上油崗登陸的軍需品、糧食約夠一個師團三十六天用的、馬料約夠一個師團二十一天用的、彈藥約夠一個師團三十三天用的。
就在前三天前,2022年6月25日,包含有潢川花埠碼頭建設的淮河淮濱至息縣航運工程息縣段航道項目開工。說起淮濱,現在執淮西水運的龍頭。在民國以前,淮濱縣城關鎮所在地烏龍集是光州府的一塊飛地,它是光州水運的樞紐。
雍正年間,「守汛移州治,判官彈壓於息之烏龍集」。(乾隆《光州志·卷七·形勝志》)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撫軍圖爾公炳阿奏請將判官移駐息縣之烏龍集,分息之東六里村保隸焉」。(乾隆《光州志·卷十四·秩官志》)
據志書記載,駐烏龍集守汛兵營的馬步兵丁共32人。到了乾隆二十一年,清政府索興把州判署遷建在烏龍集。乾隆《光州志·卷十六·公署志》記載:「州判署舊在州治儀門內西偏,乾隆二十一年移駐烏龍集 (在息縣東一百六十里),即以州治舊署變價移建,於二十二年報竣。其制:大堂五楹,堂前卷棚三楹,東西皂隸房各一間。前儀門三楹,又前大門三楹。堂後二堂五楹,東西門房各一間。再後三堂五楹,東西廂房各二楹。迤東書房三楹,廚房二間。周圍垣高五尺,三十一年圯於雨,州判胡昌暘詳請借幣補修。三十二年,州判戈雲岩經修報竣,三十四年春雨,三堂及東西廂房復圯,知州高兆煌及四屬捐資重修仍復舊制。」從上述文字可以看出,烏龍集光州州判署的規模還是比較大的,可惜,民國年間被土匪焚毀。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潢川專區時期,我們的「剿匪」指揮部也是駐紮在烏龍集。
煙籠百雉青林迥,日動雙城畫舫浮。
潦倒天涯空作賦,誰能擊楫向中流。
1913年,在全國性的廢州府設縣治中,光州之名被廢止,因為一條穿城而過的小潢河而得名潢川。你可想像,這條河在我們先輩生活中的重要性。只是歷史的腳步總是在大踏步的前進,隨著陸上交通工具的技術進步,鐵路、航空運輸的飛速發展,以及水庫、橋樑的密集建設阻礙河道,使得這條小潢河基本喪失了交通及運輸的功能。
弋陽廣場所在的小潢河邊的碼頭上,原來還停有幾艘小漁船,船民們靠打漁為生,常年居住在船上。2019年,政府出於對環境的保護,也讓漁民們上岸生活。2002年,縣政府在對沿河景觀帶進行治理時,沿小潢河兩側的數個碼頭,都僅僅是留下台階,可從步行道下到水面,這或許是一種無言的紀念吧。
今天,當我想翻查光州水運的光環時,才發很多曾經的輝煌都掩映在歷史的碎片中,有的甚至都沒能留下一點點的記憶。
民國《河南地誌·淮河水系》介紹:「洪河、潢河、淮河、惠濟河,俱通舟楫,水盛處用小舟,水淺處或用竹筏。」
1988年版《信陽地區交通志》記載:「潢水……上游起於白果樹止於潢川城,通常水深0.161米,通行竹排。下游潢川至李灣常年水深0.50米,可通15噸以下的木帆船。」「潢川港在潢川城關,港口寬150米,作業區域150米,大水時深(指中流)5米,流水時0.5米。潢川港是用2米長的條石在天然土岸上建成。裝卸貨物時靠人抬肩扛來完成。」
1988年出版的《潢川縣城關鎮志》「六、交通篇」中的「港口、碼頭」條目記載:
一、港口 潢川港:位於舊潢橋的下游50米處。建於1953年3月,港面寬150米,水深,高潮(洪水)5米。低潮(枯水)0.5米。1959年全港有竹牌60對,木帆船514隻,總噸位為3199噸。從1960年一1980年該港由於上游水源多被截斷,河枯期延長,船隻停泊很困難。現只停泊有幾隻陳舊木帆船和小噸位的水泥駁子。一部分船民在港面以撈沙為業,一部分船民轉為其它行業。
二、碼頭 建國前,潢川縣城關有兩個碼頭,一個南城碼頭和一個北城碼頭。兩個碼頭共有三十個碼頭工人,負責裝卸來往船隻的貨物。建國後,成立港政府,南北兩個碼頭從舊鎮潢橋下的龍嘴子,遷到現在新潢橋的東側,該碼頭系天然土岸,僅有兩米寬的石階。1959年碼頭工人合並到城關搬運站。有搬運工人100人。現該碼頭只作少數船民撈沙和居民挑水用。
1992年版《潢川縣誌·第七編》記載:
航道:境內較大河流有5條,春河、寨河屬季節性河流,實有航道3條。潢河,由新縣經光山至潢川,到兩河口入淮河。迤東達三河尖,迤西抵信陽,流經縣境52公里,歷史上為潢川主要航道。輸入食鹽、土特產和日用百貨;輸出農產品和白布。河道可行駛10-30噸的木帆船和竹筏。建國後,上游建築水庫和截流興修水利,中下遊河道淤塞,枯水期延長,航道縮短。1966年以後,除汛期尚可通行木帆船外,其它季節已難行船。淮河,由息縣入潢川縣境,流經48公里。航道從踅子到淮濱。60年代前航線東抵三河尖、正陽關,70年代以後擴大到淮河下游江蘇地區。該線河寬水深,能行駛300噸以上的機動船。白露河,由新縣經光山入潢川,在縣境流經34公里,為潢川歷史上主要航道之一。因河身沙淤,現僅在汛期通航。可行駛30噸以下的木帆船。
港口、碼頭、渡口:港口,位於鎮潢橋下游50米處的潢川港,系1953年建成,港面寬150米,水深為汛期5米、枯水期0.5米。1959年全港有竹排60對,木帆船514隻,共3199噸位。1960年後,上游截流,港水淺枯,只能停泊木帆船和小噸位水泥駁船。多數船民被迫改行,少數在港口撈沙為業。碼頭,民國時期,南北兩城各有碼頭1個,即南城的康濟門和北城的龍門口,共有30名工人負責碼頭裝卸。建國後,碼頭合併,遷至新鎮潢橋下游350米處,建有2米寬的石階。1959年碼頭工人加入縣搬運站,碼頭名存實亡。渡口,縣境河流縱橫,渡口遍布,常用於擺渡的有26個,其中主要的有史大營團結渡口:位於來龍鄉,建於1978年,由幾戶農民聯營,每天擺渡150-200人次,高峰時達400人次;楊渡口:位於來龍鄉,1983年來龍鄉與淮濱縣聯辦,每天擺渡20人次左右,洪水期停擺;楊台渡口:位於上油崗鄉,建於民國時期。現由3戶農民承包,每天擺渡30-50人次,逢集達150-200人次;徐渡口:位於踅子鎮,建於民國時期,與淮濱縣對擺,上半月為潢川,下半月為淮濱,每天擺渡200人次,逢集達500人次。
水上運輸:建國前,以個體船民為主。船民使用竹筏和木帆船,往返於潢河、白露河航道之間,年貨運量2000噸左右。1953年成立水上鄉,1956年轉為高級社,1962年改為船民公社,1984年更名航運公司。50年代發展木帆船,1959年木帆船增至511隻,比1949年(6隻)增長84.2 倍,竹筏被淘汰。60年代開闢新航線,船隻多運行於洪河、賈魯河、漯河一帶。70年代改用機動船隻,並轉向安徽的蚌埠、阜陽、鳳台和江蘇的巢湖一帶行駛。80年代實行承包責任制,全部使用機動船隻——水泥駁船。1986年全縣有水泥駁船196艘4749噸位,3460匹馬力,年貨運量106萬噸,比1979年(2.75萬噸)增長37.5倍,比1952年(1.95萬噸)增長53.4 倍。
還是《信陽地區交通志》的記載,1950年,省航運局在烏龍集建立淮河辦事處。1951年,辦事處奉命遷移潢川縣城關。改稱為「河南省內河航運管理局潢川辦事處」。1951年7月,成立「河南省民船聯合運輸社潢川分社」。1952年,隨著豫、皖兩省行政區的劃分和調整,撤銷了潢川航運站,與處合併。信、潢兩專合併,1952年11月,將潢川辦事處遷至信陽,改稱「河南省交通廳內河航運管理局淮河辦事處」。1953年8月建立「淮濱水上公安局」,下設又潢川水上派出所。……1964年,曾將設在淮河北岸一公里處的造船廠移至淮河南岸的踅子集,該船廠以木帆船、水泥船為主,兼修竹木排及多種船隻,有職工70人。由於航運不景氣,技術力量薄弱,連年虧損,1981年經上級批准停辦(《潢川縣誌》第240頁亦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