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因疫情影響數百萬人陷入貧困,有人帶著家人劃獨木舟去雨林生活

人口僅佔世界總人口數的8.4%的拉丁美洲,其新冠死亡病例卻達到全球總數的近三分之一。整個拉丁美洲的生計遭到破壞,2600萬人失業,而集體經濟在2020年萎縮了7.4%,這是有記錄以來最大的降幅。疫情之下,拉丁美洲的年輕人不得不承擔起疫情持續帶來的種種負面影響: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以及暴力、政治動蕩和社會衝突帶來的不安。

拉丁美洲疫情肆虐,給人們帶來怎樣的影響?在秘魯,媒體報道了兩個背井離鄉的家庭。他們的船承載著家人和希望,分別向兩個不同的方向緩緩前行。在各自闖蕩了一年多之後,一家人尚能勉強維持生計,另一家卻不得不在失業的困境中尋找未來的道路。

在整個拉丁美洲,與他們相似的家庭還有很多。

△25歲的瑪麗蓮與5歲的女兒達娜以及一名同伴在秘魯伊基托斯郊區的一個公墓里哀悼。她的父親因為新冠去世。

帶著家人劃獨木舟去雨林生活

當新冠疫情開始肆虐秘魯的伊基托斯這座叢林城市時,35歲的馬龍·阿桑加把妻子、兩個孩子和感染病毒的父親帶上獨木舟,帶著他們向上遊行進了三天,深入亞馬孫雨林。

「到處都有人生病,我們都很害怕。」阿桑加回憶道。他是貝倫的一名船夫,那裡是一個港口區,有著熙熙攘攘的街頭攤檔和建在高高的木橋上的房屋。「在森林裡,我們可以依靠大自然的補給。我知道我們不會挨餓。」

就這樣,阿桑加一家人在雨林生活了4個月。

費利佩·索洛姆·瓦勒斯則向著相反的方向行進。他和妻子以前在一個偏遠的村莊教書,某天,收音機里傳來了一條疫情蔓延、全國性封鎖的消息,這對年輕夫婦和他們的嬰兒可能會因此遠離家人。一家三口坐著一艘香蕉船溜了出去,後來徒步穿過灌木叢,他們拖著行李逃避了居家令。

在各自帶家人闖蕩了一年多之後,這兩位年輕人面臨著養家糊口的艱巨挑戰。在這個疫情肆虐的國家,銅礦沿著山脈分布,1500英里的海岸線靠著太平洋。瓦勒斯和他妻子失業了,阿桑加則勉強維持生計。

△35歲的馬龍·阿桑加和4歲的女兒埃爾瑪在秘魯伊基托斯貝倫區的家中。阿桑加一家曾離開貝倫住在雨林里四個月。

就業機會多,但競爭也很激烈

新冠疫情已使數百萬拉美人陷入貧困,並逆轉了該地區在實現平等方面的進展——這對面臨失業激增和工作機會減少的年輕人來說,是一種特別無情的打擊。

「我們現在有很多的崗位需求,但也有很激烈的就業競爭。」27歲的瓦勒斯說:「沒有工作有點令人沮喪,但至少我還有我的家人。」

窮人越來越窮,這個地區的中產階級——年青一代都嚮往的人生目標——也有自己的困境。他們的儲蓄耗盡了。現在,從熱帶前哨到安第斯村莊,再到城市社區和棚戶區,一種絕望的情緒籠罩著人們。

《洛杉磯時報》7月29日報道,拉丁美洲人口僅佔世界總人口數的8.4%,其新冠死亡病例卻佔全球總數的近三分之一,拉丁美洲的年輕人要承擔疫情持續的後果。他們面臨著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

儘管很早就採取了隔離措施抗疫,秘魯還是經歷了世界上最高的新冠肺炎死亡率,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數據,大約每10萬人口中有600人死於新冠肺炎,這一比例是美國的三倍以上。根據美洲開發銀行的數據,整個拉丁美洲的生計遭到破壞,2600萬人失業,而集體經濟在2020年萎縮了7.4%,這是有記錄以來最大的降幅。

在新冠肺炎感染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自4月以來,成千上萬的哥倫比亞人走上街頭,要求社會和經濟轉型。很多年輕人認為目前的政策剝奪了他們的就業機會和希望。疫情迫使許多人放棄學業,從事著只能拿到最低工資的工作。

「我們為什麼在這裡?因為我們沒有什麼可失去的了。」哥倫比亞19歲的工程學學生祝列特·莫利羅說。他是在6月參加抗議集會的數百人之一。「我們讀完了大學,能找到什麼樣的工作?只能在呼叫中心或餐館工作。新冠讓一切都變得更糟了。」

遊客少了,小販收入驟降

「如果沒有遊客,我們拿什麼吃飯?」22歲的瑪麗貝爾·圖羅·庫洛問道,她的痛苦顯而易見。「我們還能再謀生嗎?」

她和她的丈夫古斯塔沃·亞波·普馬卡拉也是眾多小販中的一員,他們在秘魯的庫斯科街頭兜售用羊駝毛和羊毛手工編織的服裝。

新冠肺炎扼殺了世界各地的旅遊業,給全球帶來了深遠的經濟影響。長期以來,庫斯科一直是背包客青睞的目的地,也是遊覽馬丘比丘的起點。這對年輕夫婦的收入從來都不高。現在,他們的收入驟降,接近於零。

古斯塔沃在服役第二年的時候遇上了瑪麗貝爾。當時他被派往遙遠的地區,在那裡與毒品販子作戰。自那以後,他學會了編織手鐲,並在社交媒體上為夫婦倆的手工藝品做廣告,包括毛衣、帽子和其他物品。兩人都深愛著他們20個月大的兒子多琳泰勒。

「我不想讓我的兒子像我們這樣在大街上賣東西。」古斯塔沃說。

瑪麗貝爾的懷孕歷程很艱辛,她說自己差點死去。緊接著疫情來了,她和年幼的兒子在父母家避難,那是在庫斯科郊外一個村莊,這家人在那裡種玉米和土豆。瑪麗貝爾有11個兄弟姐妹,從母親那裡,他們學會了織布,並和母親一起到各地兜售產品。他們的父親則負責製作羊毛袋。

瑪麗貝爾回憶起自己還是個小姑娘的時候,家裡有時會缺少足夠的食物,這讓她難以忘懷。

「我很想擁有自己的店,有自己的作品,手工製作,一切都是高質量的。」瑪麗貝爾說,她也表達了回到學校學習設計的願望。

忙碌了一天,只有微薄的收入,在這樣的生活中,瑪麗貝爾的願景似乎是非常遙遠的。

太陽落在白雪皚皚的山峰上,夫妻倆把未售出的物品塞進毯子里,拖著它們走上了古老的石街,他們的掙扎比想像的更艱難。

瀟湘晨報通訊員可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