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多的是始料未及的變數,戰爭更是如此。拿下伊久姆與赫爾松之後,向扎波羅熱增兵的烏軍,並沒有對部署在扎波羅熱的俄軍發起猛攻,相反,俄軍卻在頓涅茨克和巴赫穆特方向發起了反攻。在俄軍的猛烈進攻之下,據守在巴赫穆特的烏軍,只能被迫防守。
與此同時,俄軍還對基輔、敖德薩和利沃夫的重要能源設施,發起了定點打擊。基輔市長克利奇科認為,再這樣下去,基輔或將同時面臨供水、供暖和供電危機。
克利奇科喊話生活在基輔的烏克蘭民眾,要做好撤出基輔的準備。
此外,俄軍還對烏克蘭的交通設施發起了猛攻,當下,烏克蘭超過40%的鐵路都遭到了破壞。俄軍這麼做的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重創烏軍的後勤補給線,二是施壓澤連斯基、迫使基輔重返談判桌。
俄烏之間的攻防轉換意味著,不到最後一刻,「誰輸誰贏」就是一個未知數。論實力,俄羅斯明顯強於烏克蘭,但烏克蘭擁有美國和北約支持,戰況也處於膠著狀態。
就在此時,新的變數出現了,至少有2件事值得注意。
第一件事,不顧俄羅斯警告,波蘭特種部隊現身烏克蘭。俄羅斯透露,波蘭特種部隊和北約情報人員穿著烏克蘭的衣服,現在就在烏克蘭的馬爾加涅茨,目的是為了尋找所謂的「俄羅斯幫凶」。俄羅斯強調,透露這個消息的,恰好就是北約指揮部的作戰指揮中心。
11月底,俄羅斯國防部曾表示,俄軍在哈爾科夫擊斃了200多名波蘭僱傭兵,在克列緬納亞和斯瓦托沃等方向,波蘭僱傭兵同樣付出了沉重代價。俄羅斯強調,波蘭僱傭兵在烏克蘭很活躍,和俄軍作戰的大部分僱傭兵,都是從波蘭出發的。
雖然俄羅斯釋放的信號很明確:俄軍絕不會對任何拿起武器的敵人手軟,無論對方是烏軍士兵還是僱傭兵。但波蘭僱傭兵卻不怎麼理會俄羅斯,在俄軍殲滅大量僱傭兵的情況下,決定留在烏克蘭的波蘭僱傭兵,仍在與俄軍激戰。
需要注意的是,波蘭僱傭兵與俄軍作戰,與波蘭特種部隊針對俄羅斯,是截然不同的事件。對普京而言,波蘭特種部隊親赴烏克蘭無異於挑戰俄羅斯的底線,如果俄羅斯不以牙還牙,波蘭必然會更加有恃無恐。
需要注意的是,俄羅斯還透露了另一件事,那就是「波蘭有意對烏克蘭趁火打劫」,也就是趁機奪取烏克蘭領土。雖然烏克蘭認為俄羅斯是在信口開河,但不管怎樣,關鍵時刻,基輔還是多留個心眼比較好。別忘了,即便是和烏軍「並肩作戰」的波蘭僱傭兵,也沒少和烏軍起衝突,雙方甚至還交火了。
波蘭僱傭兵之所以不顧危險、前往烏克蘭和俄軍作戰,與厭惡俄羅斯、支持烏克蘭有關,但是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獲得利益,即便有可能會戰死沙場。
相比之下,波蘭特種部隊更值得俄羅斯警惕。
事實上,烏克蘭本土有北約軍隊,早就不是什麼秘密了。俄羅斯甚至認為,拒絕離開烏克蘭的美英軍官,為烏軍提供了直接指揮。
當然,截至目前,俄羅斯還沒有公布「北約軍隊和俄軍正面交戰」的消息。這意味著,波蘭特種部隊不太可能直接對俄軍出手,這些波蘭特種兵有可能是為了確保北約情報人員的安全,以及幫助烏克蘭揪出俄羅斯間諜。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波蘭特種部隊直接參戰,普京絕不會坐視不理,到時候,俄羅斯必然會報復波蘭。
上一次,落入波蘭的導彈是烏軍發射的,波蘭可以長舒一口氣,但是下一次,波蘭有可能會遭遇重創。
激怒俄羅斯的結果,沒準就是自討苦吃,要不要保持克制,波蘭確實應該想清楚了。
第二件事,德國總理朔爾茨給普京下馬威。12月2日,朔爾茨和普京舉行了電話會談,時間長達1個小時,這次電話會談是朔爾茨主動發起的,普京沒有拒絕。
朔爾茨認為,俄軍對烏克蘭重要設施發起的攻擊,是不可接受的,俄羅斯應該通過外交談判解決分歧。朔爾茨表示,德國將繼續支持烏克蘭、確保烏克蘭擁有防禦俄軍的實力,俄羅斯應該從烏克蘭撤軍。
普京也譴責了德國,稱德國為烏克蘭提供大量武器、幫助訓練烏軍士兵、為烏克蘭送上經濟支持的行為,使得基輔不願意恢復談判,促使烏克蘭對烏東民眾犯下了罪行。
朔爾茨要求普京撤軍和停戰之前,拜登也對普京開出了談判條件。拜登表示,如果俄軍願意撤出烏克蘭、普京真心想要結束戰爭,他便可以和普京對話。
很快,俄羅斯便拒絕了拜登開出的談判條件。
國際局勢變數不斷,在俄烏衝突有可能蔓延至北約成員國、歐盟為能源危機頭疼不已的情況下,朔爾茨確實想早日結束戰爭。至於美國,試探普京和釋放煙霧彈的可能更大。
如果說美國真想讓衝突畫上句號,局面也不會變得如此複雜。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亂,百姓更苦。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是時候畫上句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