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52年中期開始,朝鮮戰場上的參戰雙方就且戰且停,開始談判。
志願軍:把侵略者趕到三八線以南的目標已經實現,不想再耗費更多的精力。
美軍:朝鮮戰場上的消耗已經超過了二戰,不想再浪費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這場戰爭明面上是北朝鮮和南韓在打,其實是中美在打,只要中美願意停下來,戰爭肯定就會停下來。
然而,中美都達成了默契,南韓的李承晚卻不甘心,一直想辦法從中作梗。
1953年,李承晚真的做出了一個相當無恥的舉動,不僅惹怒了美國,也惹怒了毛澤東。
毛主席直接說:「再送一個『羊』去,美帝就徹底認輸!」
那麼,李承晚到底做了什麼,才惹怒了美國和毛澤東?
一、不甘心的李承晚
李承晚一直不想讓參戰雙方談判和停戰,因為他不甘心,他一直想的是藉助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力量,完成「統一大業」。
中美雙方都有意談判,那就意味著他的這個目的即將泡湯。
在這一方面,澤連斯基和他可謂是同一種人:都不想停戰,都想要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美國本來就把韓國當成小弟,美國高層怎麼可能會遂了李承晚的願呢?又怎麼會為了一個小小的韓國而失去更多東西呢?
肯定不會。
為了使戰爭延續下去,李承晚使出了一個陰招——轉移戰俘,擾亂談判。
在這之前,李承晚曾想動員盟友一起去打擊志願軍和北朝鮮軍,可包括美軍、英軍、法軍、土耳其軍、澳大利亞軍等在內的「聯合國軍」都被志願軍打怕了,根本就不敢出動。
李承晚此時似乎悟出了一個真理:「靠別人還不如靠自己!」
同時也想到了轉移戰俘這個陰招。
1953年6月17日深夜,他趁「聯合國軍」不注意,偷偷將2萬多名北朝鮮軍俘虜轉移到南韓的訓練中心,試圖將他們分化到南韓軍中去。
要知道,無論是哪一場談判,包括1952年中期到1953年初期的談判,戰俘問題,永遠是談判的核心問題。
李承晚偷偷摸摸幹這種事,無疑是踢了美國人屁股一腳,同時也將中美談判成果狠狠踩爛。
這種小人的行徑,讓美國人頓時感到臉上無光,沒了耐心。
我方,毛澤東也沒了耐心。
發生這種事後,我國代表依毛澤東的指示,表示:「你們美國人到底能不能控制南韓和他們的軍隊?要停戰,就必須拿出誠意!」
美國代表對此很無奈,兩手一攤,表示和他們無關,並暗示:要修理,那就狠狠修理李承晚一番。
「從來沒有見過有這種要求的人!」
毛澤東不久就作出安排。
二、毛澤東被惹怒
毛澤東與彭德懷商量後,達成了一致看法,那就是得給李承晚和南韓軍一個教訓。
不久,毛澤東給朝鮮前線發去電令:「再殲滅敵軍萬餘人,這是很有必要的。」
不僅下電令,毛澤東也安排好了此次出戰的戰將。他對周總理說:「這一戰就4個字,三羊開泰,已經有兩隻羊了,再派一隻羊過去!」
這就讓人摸不著頭腦了,毛澤東這話是什麼意思呢?難道讓一隻羊來領導志願軍打仗?
「羊」只是諧音,指「楊」。
毛澤東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讓楊勇去參與指揮作戰,至於戰場上已經有的「兩隻羊」,他們則分別是楊成武和楊得志。
這「三羊開泰」早有典故,是周總理提出來的。
1951年2月5日,派楊得志到朝鮮戰場去的時候,周總理就曾和他開玩笑說:「你(楊得志)和楊勇、楊成武三位同志,你們三人合作,向來就是我們的傳統,你們在一起就能『三楊(羊)開泰』!」
只不過,中央先後讓楊得志和楊成武去了前線,唯獨楊勇一個人在後面,他都愁得快要發霉了。
毛澤東作出決定後,讓他去了前線,這讓他興奮不已。
不久,楊勇擔任志願軍20兵團司令員,開始在戰場上和楊得志、楊成武兩人配合作戰。
他們沒有辜負毛澤東和人民的期望,打了一個大勝仗,李承晚之後乖了許多。
雖然他拒絕在停戰協議上簽字,但這阻擋不了朝鮮戰爭停戰的事實。
結語:
李承晚可能太高估自己了,以為美國人和「聯合國軍」去幫他們,就是想要維護所謂的「人權」,其實美國有自己的小算盤。
美國真的是為了韓國而不惜消耗自己的資源與士兵嗎?不是,他們只是想和蘇聯爭奪亞洲的霸權而已。
所以,李承晚與韓國也只不過是美國人的一顆棋子,其他的什麼也不是。
如若不然,美國早就幫他們實現統一了。
當然,三八線以北有戰無不勝的志願軍,美國想幫韓國也幫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