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殤七十年》:哥斯拉、阿童木在日本文化中代表什麼呢?

1945年8月6日和9日,名為「小男孩」的鈾原子彈和名為「胖子」的鈈原子彈分別落在了廣島和長崎。這兩顆原子彈,提前結束了二戰,世界因此而少死了很多人,但日本的兩個城市,卻有幾十萬人死於這種「新型炸彈」,同時也讓世界其他國家認識到了原子彈的威力,讓原子彈成為一種不敢輕易用於戰爭的威懾性力量,日本也就成了唯一接受原子彈轟炸的國家。

這種唯一性必然在日本人的民族基因里留下深深的印痕,影響著他們的 社會以及文化。日本文藝評論家川村湊在日本遭受核彈轟炸七十周年之際 ,對於日本的影視、文學等相關文化領域所受到的「核爆」的影響,進行了總結和梳理,也就有了這一本《日本核殤七十年》。

日本影視中最為著名的,受到核爆影響而產生的電影形象非哥斯拉莫屬。而它產生的背景就是美國氫彈實驗把沉睡的食肉恐龍哥斯拉喚醒,開始了對於東京、對於日本的毀滅之旅。哥斯拉系列電影風靡全世界,而我們國人也對這一形象印象深刻。它開始了日本對於「核」思索的先河。在它之後一系列關於核爆而產生的形象出現在日本影視以及文學作品之中,這包括蘑菇人瑪坦戈、液體人,等等。他們反映了日本對於核的恐懼,以及它會給人類帶來災難的深度思考。

核恐懼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但核能利用同樣也是日本所思考的問題。對於日本這一能源短缺的國家,和平利用核能就是他們必然的選擇。日本眾多的核電站,就是最有力的證明。和平利用核能影視形象卻是從阿童木開始。雖然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阿童木不能算核利用的明顯例證 ,但他出現的時機正是日本提出新建核電站的時候,而阿童木所設想的核心就是擁有「小型核能發動機」,而他營造的那種安全、穩定形象無疑給核能的安全提出了最有力的保障。

日本的文化就在核能應用這樣兩種矛盾的交織中發展著。甚至他們大量的於核無關的影視中,依然直接間接映射著關於核災難的因素。我們比較熟悉的《風之谷》 ,它並沒有提及任何關於核災難的因素,但為什麼會造成出它那種氛圍,他背景所設置的「火之七日」依然像極了核戰爭。核恐懼在這個國家時時被提起。

2011年3月11日,福島第一核電站因地震發生泄漏事故,而這一事故又成為日本應用核能的一次災難。福島至今吸引著世界的目光,而關於核能的思考也一直持續著,一直會影響日本甚至於世界的認知,而這種認知也還會在影視或者文學作品中得到繼續反映。#核##核安全##全民薦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