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孝恭懿憲慈仁庄烈齊天配聖章皇后」——孫氏,明宣宗朱瞻基第二任皇后,明英宗朱祁鎮之生母,明朝第六位皇后。
孝恭孫皇后 像
孫氏是明代歷史上第一位由貴妃晉封皇后的女人。孫氏有野心,也有手段,卻一直被自己的婆婆誠孝張皇后壓制著。因為婆婆的存在,她失去了計劃內的正妃之位,也失去了正統初年對朝局的影響。
直到「土木之變」後,她第一次正式行使太后的職權來穩控局勢;直到「奪門之變」時,她盡己所能幫助英宗復辟登基。資歷威望,她不如太祖馬氏;高瞻遠矚,她不如成祖徐氏;政治手腕,她不如仁宗張氏。但她確實儘力了,為自己,為兒子,為大明,她無怨無悔。
自幼入宮,婆媳不睦
孫氏出身於建文元年,山東鄒平人,其父孫忠為永城縣主簿。建文元年還有一件大事,就是朱棣正式起兵「靖難」。山東的孫家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家的這個女兒在以後會成為朱棣孫子的媳婦。
故宮
孫氏並不是通過「海選」進入宮廷的,而是沾了仁宗張皇后的光,也就是朱瞻基的生母,孫氏以後的婆婆。張皇后的母親也是永城人,經常出入宮中,向自己女兒「推銷」孫氏。
我們不難發現,在那個信息諮詢並不發達的時代,小地方沾親帶故的人際關係是何等重要。孫家一定沒少在張皇后的母親身上下功夫,才能走這樣一條「捷徑」,為自己的女兒及孫家謀一場富貴。
但這也側面證明,小時候的孫氏,應該已經表現出了遠比同齡人優秀的素養,以致於連當今太子妃的母親都願意為孫氏牽橋搭線。
明代仕女圖
於是在永樂八年,虛齡12歲的孫氏,在經過朱棣點頭後,正式進入宮中,由當時的太子妃張氏親自管教,學習宮中禮儀,作為皇孫朱瞻基的童養媳加以培養。
這種把女孩子提前選入宮中的做法,在明初是流行的,朱棣的徐皇后,朱高熾的張皇后,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按照慣例,這種方式入宮的女孩子,以後都會是朱家子孫的正房正妻。
之所以如此,一來是皇室有足夠的時間來觀察其個人品性;二來在孩子諸多習慣尚未成型之前能加以調教培養;三來可以與皇家子弟從小培養感情達成默契。
明成祖朱棣 像
也許是對孫家這種「鑽營」的態度不認可,也許是對小姑娘入宮後的表現不滿意,總之婆婆張氏似乎並不怎麼喜歡孫氏這個未來兒媳。
永樂十五年,19歲的皇太孫朱瞻基大婚,正妃並不是孫氏,而是半路殺出的胡氏(胡善祥)。孫氏只是為嬪。這一年,孫氏同樣19歲。
雖然史書里並沒有告訴我們孫氏為什麼沒有成為正妃,但永樂十五年時,朱棣的徐皇后已經病逝,在朱瞻基正妃人選上最有話語權的只有太子生母張氏。很顯然,張氏沒有選擇孫氏。
誠孝張皇后 像
孫氏與朱瞻基同歲,而胡氏比二人要小三歲,從正妃年齡段來說,胡氏比孫氏更有優勢。
當然,三歲的年紀差距並不是主因,但結合後來婆婆張氏對孫胡二人的區別來看,張氏的個人喜好是朱瞻基正妃人選的決定因素。
胡氏性情嫻靜,舉止端莊,素有賢名。這種柔順的性子,是很招婆婆喜歡的。為什麼?因為婆婆不可能為自己在家裡樹立一個「強敵」。一直頗有心機的孫氏,這次被婆婆擺了一道,也只是敢怒不敢言。
明代宮廷人物 劇照
但孫氏並沒有放棄,因為她也有胡氏無法匹敵的優勢:與朱瞻基的深厚感情。
在永樂十五年大婚之前,孫氏已經在宮裡度過了七個春秋。這七年,她與朱瞻基朝夕相處,這種青梅竹馬式地陪伴,使得她比胡氏更加了解朱瞻基。
七年的宮廷生活,親眼看著宮中妃嬪們如何爾虞我詐,孫氏對後宮的生存哲學了如指掌,胡氏的正房太太位子,註定不會牢靠。
故宮
巧施計策,得償所願
我們按下快進,時間從永樂年來到宣德朝。
此時朱瞻基已經繼位登基,是為明宣宗。婆婆張氏成為了張太后,胡氏為皇后,孫氏為被封為貴妃。
宣德初年,張太后憑藉豐富的政治經驗,一直幫著朱瞻基統攝政務,這個我們在講張氏的文章里說過了。按理說婆婆儼然是「一家之主」,孫氏為人行事更應該低調才是,可孫氏偏偏在這個時候開始正式向皇后之位發起衝擊。
明代仕女圖
當然,按照孫氏的規劃,這件事情是分步驟進行的。
宣德元年,孫氏被冊封為貴妃,便慫恿朱瞻基為自己爭取寶印。按照明制,皇后冊封,加寶冊寶印,而貴妃只有寶冊無寶印。這麼做,是為了彰顯二者身份尊卑有別。孫氏想要寶印,實則就是在挑戰胡氏皇后的權威。
其實孫氏敢如此做,除了相信朱瞻基會站在自己這邊外,也因為在洪熙年自己公公仁宗在位時,公公曾賜給自己一套冠服。
明仁宗朱高熾 像
這就有說道了,因為這套冠服,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種「違制」的先例。仁宗的出發點我是能夠明白的,畢竟孫氏打小就被寄養在宮裡,一直陪著自己的兒子。後來沒當上大太太,賞賜點東西算是彌補。
但在孫氏眼中,這就是仁宗對自己的刮目相看,是彰顯自己地位特殊的重要依據。所以這次她要寶印。
這個時候的朱瞻基剛剛繼位,很多事情還需要請示母親張太后。張太后明白自己兒子的脾氣,也理解二人的感情,不好太駁新君的面子,便答應了這件事。
明代皇后鳳冠
也就是從孫氏開始,明代以後皇帝的貴妃,也都開始有了寶冊加寶印。
而孫氏活動此事期間,皇后胡氏沒有發聲一句。當孫氏也得到寶冊寶印之時,宮中的風向開始轉變了,孫氏隱隱有了與皇后平起平坐的資格。
一年之後,宣德二年十一月,孫氏生下了皇長子朱祁鎮,而胡氏此時只育得兩個女兒。有人說朱祁鎮並非孫氏所生,而是宮人所誕。這個傳說並不影響當時孫氏事實撫養朱祁鎮,是朱祁鎮法理上的生母。
母憑子貴決不是一句空話,放在孫氏身上更是如此。
胡氏 劇照
孫氏也明白自己必須要出手了,雖然胡氏看起來身體不好,朱瞻基陪伴胡氏的時間也越來越少,可一旦胡氏也生出了兒子,那麼自己的這個長子在身份上就不如胡氏的嫡子。
必須趁兒子這個皇長子的身份還有巨大輿論優勢時,儘快把胡氏從皇后的位子拉下馬。
我們遺憾地發現,和孫氏抱有相同看法的,也包括了皇帝朱瞻基。
於是我們看到了有趣的一幕。朱瞻基在台上上躥下跳,今天找太后請安,明天找朝臣開會;孫氏安安靜靜地躲在宮中哺育兒子,不吵不鬧,而宮中關於皇帝要廢后的流言已經傳得沸沸揚揚。
明宣宗朱瞻基 像
張太后與朝臣都知道朱瞻基要幹嘛,但無故廢后,本朝前所未有。於是一個個都不吱聲裝糊塗。這件事史書里是把鍋甩給了朝臣。因為架不住朱瞻基幾次逼迫表態,楊士奇等人給皇帝出了個不是主意的主意:讓胡氏主動辭後。
但我相信這件事情最後能成,還是因為張太后的點頭。
張太后是真的心疼胡氏這個兒媳婦了。她本性不爭,又體弱多病,哪裡是孫氏的對手。今日孫氏母憑子貴,胡氏皇后之位勢難穩固。更重要的是,自己這個兒子根本不念與胡氏的夫妻之情。
故宮
張太后明白,如果孫氏繼續這麼攛掇朱瞻基這麼鬧下去,總有一天胡氏會有危險,後宮之內也難有寧日。與其如此,倒不如讓主動辭後,還能留下點夫妻體面,趁自己還健在也能對胡氏多有照應。
於是,胡氏同意辭去皇后之位,退居長安宮,潛心修道。張太后看不下去了,又把胡氏接到自己寢宮居住,只要自己在場,便處處維護胡氏。
孫氏雖然對此耿耿於懷,但這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宣德三年,她終於扳倒了胡氏,取而代之,成為了大明新的國母。這一年,孫氏30歲。她相信婆婆有一天終將老逝,自己最後必能成為後宮真正的主宰。
孫氏 劇照
臨危挺身,終競圓滿
宣德十年,明宣宗朱瞻基駕崩,年僅9歲的皇長子朱祁鎮正式繼位,改次年為正統。孫氏成為了明朝第二位皇太后,而婆婆也成為了大明第一位太皇太后。
當時朱瞻基駕崩時,因為朱祁鎮年幼,朝中人心不穩,甚至有張太后要迎立外藩的傳言。孫氏心中怎麼會沒有想法?但是婆婆健在,且在群臣中威望極高,孫氏這個朱祁鎮的生母,完全沒有任何的影響力。
也就在這時,孫氏終於看到了婆婆鼎定乾坤的手段。
明英宗朱祁鎮 像
婆婆召集顧命大臣,迅速定下了朱祁鎮為新皇帝的基調,並且在皇帝年幼無法主政的情況下,讓內閣的「三楊」主理政務,讓六部的胡濙統御群臣,讓老將張輔輔理軍務,自己全盤宏觀把控,一下子就穩定了時局。
孫氏在感嘆婆婆雷霆手腕的同時,也終於發自內心地感激婆婆為朱祁鎮所造的一切。孫氏也再次看到了自己與婆婆的差距。於是在正統初年,孫氏選擇安分守己,盡量不給婆婆添亂,一心一意地守著自己的兒子。
這一個時期,應該也是這對婆媳難得融洽的時候。
故宮
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張氏崩逝。擋在孫氏身前幾十年不可逾越的大山,終於崩塌了。
但我相信孫氏並沒有什麼欣慰愉悅之類的感受。對於這位自己又愛又恨的婆婆,孫氏此時更多的應該是尊敬之情。也只有她做了太后以後,才終於明白自己婆婆這麼多年的不易。
好在,兒子朱祁鎮已經長大親政,朝局也趨向穩定。孫氏已貴為太后,接下來的日子裡,她想好好享受天倫之樂。
但歷史註定了孫氏要步上婆婆的後塵。
孫氏 劇照
正統十四年,「土木之變」。
大明數十萬精銳主力一戰殆盡,數十位朝臣殉難,明英宗朱祁鎮被蒙古瓦剌部所俘。當消息傳回京師時,舉朝嘩然。孫氏聽聞兒子沒回來時,更是晴天霹靂,幾欲昏倒。
我們不難想像,孫氏還停留在「失子」之痛中時,宮中的后妃們便圍到了孫氏的寢宮,個個六神無主;朝臣率先緩過神來的大臣,也都向宮裡傳遞消息,打探太后的口風。
整個大明朝,此時都把注意力放到了孫太后這。
明代官員
孫氏現在面臨的處境,比當時朱祁鎮繼位時婆婆要處理的時局,還要艱難。此時的孫氏,多麼希望自己的婆婆依然在世,能夠幫自己拿主意。
畢竟是誠孝皇后的兒媳,畢竟是朱棣認可的孫媳,孫氏終於開始出面處置危機了。兩道太后的懿旨接連從宮裡發出。其一,立3歲的皇長子朱見深為太子;其二,命令朱祁鎮同父異母弟郕王朱祁鈺監國。
同時孫氏馬上開始搜羅宮中細軟財物,一股腦地派人送到蒙古韃靼部,以求用重金換回朱祁鎮。
蒙古騎兵
對於朱祁鎮這張「長期飯票」,瓦剌人怎麼會輕易放手。孫氏終於認清了現實:兒子短時間回不來了。
國不可一日無君,誰來做新的皇帝?
太子朱見深?年齡實在太小。在瓦剌人隨時會進攻京師的情況下,新君年幼將是一場政治噩夢。最重要的是,孫氏根本沒有當年婆婆張氏的政治經驗與控局能力。欺負欺負「傻白甜」的胡氏尚有餘力,可親自下場與老奸巨猾的朝臣們打交道,孫氏真的心有餘而力不足。
明代官員
孫氏只能選擇妥協,在于謙等人的勸說下,不得已承認了郕王朱祁鈺為新君,即明代宗。孫氏能做的,就是早早定下了孫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既然保不了兒子,那就保孫子吧。
但隨著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大獲全勝,朱祁鈺的聲望攀上了頂峰。在朱祁鈺逐漸坐穩皇位後,便開始謀求易儲。一個獲得權力的君主,怎麼可能放著親生兒子不用,要傳位給自己侄子?
而在「北京保衛戰」結束不久,英宗朱祁鎮也被瓦剌人放了回來。可一入城,便被弟弟朱祁鈺軟禁到了南宮。
明代宗朱祁鈺 像
兒子被軟禁,孫子儲君之位搖搖欲墜,孫氏卻什麼都做不了。一開始,她還能出入南宮,見到兒子朱祁鎮。可後來朱祁鈺那邊的人傳出風聲,說孫太后要是再進南宮,就把太后也留在那。
這是明代宗朱祁鈺發出的威脅。孫氏聽懂了,為了自己的孫子,她忍了。所以景泰朝八年的時間,關於孫氏的史料是不多的。而「土木之變」發生的這一年,她已經51歲了。
朱祁鎮在南宮被軟禁了整整七年時間,孫氏在後宮也整整抑鬱了七年。期間,孫子朱見深被免去了太子之位,南宮爆發「金刀案」幾經危難,孫氏肯定沒有想過自己會混得連親兒子,親孫子的面都見不了。
明憲宗朱見深 像
直到她收到了武將石亨的消息,有一個集團要為英宗復辟發動一場政變。孫氏想也沒想,就發動了所有僅剩的資源來幫助兒子脫離困局。
景泰八年正月,「奪門之變」爆發,明英宗朱祁鎮重新登基,改元天順。孫氏也終於熬出了頭。此時距離她的離世,還有六年時間。
結言
我相信孫氏人生最後的六年時光,過得應該非常安寧祥和。回想自己的一生,剛入宮時的謹小慎微,冊為嬪妃時的委屈不甘,晉為皇后時的志得意滿,貴為太后時的至高無上,還有公公的期許,婆婆的威嚴,胡氏的幽怨,丈夫的炙熱,兒子的失落,孫子的無助,她應該看開了,內心的平靜才是所有追求的本源。
故宮角樓 黃昏
天順六年九月初四,這位大明第六位皇后,以64歲的高齡結束了跌宕起伏的一生,也見證了明朝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興衰榮辱。只是有時候我也會不禁恍惚,到底是歷史記住了她,還是她創造了歷史。
一家之言,聊以解悶。
朝史暮想,獨家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