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釉,
從它誕生的那一刻起,
就深深地吸引了人們的眼球。
它那如大海、如藍天、
如雪花的容顏,
無不激起人們的情懷。
它深沉如藍寶石,
更是釉色瓷中的「寶石」
......
壹
霽藍釉
霽藍——瓷器釉色名,又稱「積藍釉、祭藍釉、霽青釉」。
明、清藍釉習稱「霽藍」,祭藍是一種高溫釉,即在石灰鹼釉中摻入適量的天然鈷料做著色劑,在窯內1300攝氏度左右與坯胎一起一次性燒製成功的瓷釉。
祭藍釉始創於元代,一直延燒到今天。
1964年河北保定出土了元代祭藍瓷器,以後又發現了不少元代祭藍釉瓷器,如揚州博物館收藏的傳世祭藍釉——白龍紋梅瓶,景德鎮出土了大量元代祭藍釉瓷片。
▲ 元霽藍龍紋梅瓶
▲ 元霽藍龍紋盤 故宮博物院藏
明代永宣時期官窯生產了不少祭藍釉瓷器,其釉水質量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被後人稱為「寶石藍」釉。
成化、弘治、正德三朝,藍釉瓷傳世器物極少,幾乎見不到完整的器物。嘉靖、萬曆時期,藍釉瓷燒制較為盛行,此外,嘉靖時期還創燒了回青釉瓷。
明嘉靖藍釉刻麒麟紋執壺
(故宮博物院藏)
明萬曆款藍釉白雲龍紋三足爐
(故宮博物院藏)
回青釉與霽藍釉同為以氧化鈷為呈色劑的高溫釉,只是所用青料為當時特有的回青與國產石子青調和而成,呈色不如霽藍釉深沉濃艷,而是呈淺藍色。
入清以後景德鎮民窯生產祭藍瓷器,其生產數量遠遠大於元明兩代,質量上乘的祭藍釉瓷器當數清三代的,但仍然沒有超過明代永宣時期的官窯祭藍水平。
清代 霽藍釉玉壺春瓶
清代 霽藍釉描金福壽紋賞瓶
貳
明清霽藍釉對比
明代霽藍
明代霽藍最為後人稱道的首推宣德一朝。
明代,藍釉瓷以宣德朝為最佳,主要為祭器和陳設用瓷。其釉色如藍寶石,釉面勻凈,呈色穩定。
明宣德祭藍釉印雲龍紋盤
(故宮博物院藏)
明宣德款祭藍地白花魚蓮紋盤
(故宮博物院藏)
《南窯筆記》載: 「宣窯…… 又有霽紅、霽青、甜白三種 ,尤為上品。」把藍釉和白釉、紅釉相提並論,推為宣德瓷器的「上品」。
宣德霽藍釉瓷器多為單一色釉,也有少部分刻畫暗花的,另有藍釉白花的,多為折枝花及魚藻紋。
官窯款有青花和暗款兩種。均為「大明宣德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凡四字款者,均為後仿。
明宣德 霽藍釉盤
明 宣德 霽青葫蘆瓶
口徑1.8cm,高12.7cm,底徑5cm
台北故宮藏
成化、弘治、正德時期,霽藍釉瓷器傳世不多,尤其是成化時期,至今未見一件完整器,但景德鎮御廠出土過書有成化款的藍釉碎片,說明其生產從未間斷。
明宣德 祭藍釉白花魚蓮紋盤
高4.0cm,口徑19.2cm,足徑12.7cm
故宮博物院藏
宣德霽藍釉主要有以下特徵:
1.里外滿施藍釉和里白釉外藍釉者並存;
2.碗、盤口沿「燈草邊」整齊者少,多數線條彎曲,不規整;
3.器物多圈足施釉到底,平視不見圈足露胎;
4.淺刻花紋多為龍紋,白花者龍紋少見,且白花均是用堆塑法製作,為突起的立體花紋,但觀望時,似無立體感;
5.造型碗、盤常見,瓶、壺傳世品中少見。
清代霽藍
清代,經過明末清初近半個世紀的沉寂之後,清康熙時期藍釉瓷再度興盛,此後歷朝均有精品傳世,且存世數量遠大於明代藍釉瓷。
官窯霽藍釉瓷多有官款,且做工十分精細,民窯也有霽藍釉瓷多是廟堂所用的祭器,以爐、瓶最多,均無官款,但有年紀年款的。
清康熙 祭藍釉碗
雍正時期,以唐英任御窯廠督陶官,所制各式釉都燒製得極為成功。
雍正藍釉瓷器型較之前更加豐富多樣,有梅瓶、玉壺春瓶、錐把瓶、蒜頭瓶、天球瓶、壺、石榴尊、罐、缸、盆、缽、碗、盤、杯、洗、渣斗、高足碗等造型。
清雍正 霽藍釉膽式瓶
霽藍釉菊瓣形花壺 「大清雍正年制」 款
長:18.5cm
這個時期的霽藍釉瓷器造型古雅端莊,線條優美圓潤,器內與底部均施白釉,通體施藍釉。
胎薄體輕,造型規整,釉色均勻潤澤,釉面藍中泛紫,因其釉色艷麗而獨步有清一代。
清雍正 霽藍釉梅瓶
清雍正 霽青瓶
乾隆時期霽藍釉瓷器多採用描金地加彩繪的工藝,工藝複雜,燒制難度較大。設色華麗,紋飾繁縟。
但釉面不如雍正時期瑩潤有光澤,色調為純凈的藍色,不如雍正時期艷麗。
清乾隆 霽藍釉杯托(一套)
清乾隆 霽藍釉描金山水牡丹紋雙龍耳海棠形瓶
清 乾隆 霽青描金番蓮雙耳葫蘆瓶
台北故宮藏
清乾隆 祭藍釉描金牡丹紋懸膽瓶
在清三代中,乾隆一朝傳世的藍釉瓷器數量最多。
乾隆盛世之後,自嘉慶始至清末,制瓷水平全面下降,藍釉瓷的燒制也明顯不及前朝。
清咸豐 祭藍釉象耳琮式瓶
高:29.8cm
清咸豐祭藍釉琮式瓶(一對)
高:34 cm
清代晚期霽藍釉瓷器施釉欠均勻,較稀薄,釉面呈波浪狀,胎體趨於厚重,造型笨拙。
且工藝較粗糙,施釉不均,有明顯流釉現象。
清光緒 祭藍釉賞瓶
高:39cm
清光緒 霽藍描金蓋罐
清光緒 祭藍釉描金皮球花賞瓶 (一對)
高:38.8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