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一家親,共築特教夢;
十年磨一劍,嶺師寫傳奇。
吳武典(嶺南師範學院特聘教授、台灣師範大學名譽教授)
話說從前,嶺師奇緣
我是台灣杏壇的老兵,從小學教到大學,六十年如一日;我也是一位特殊教育的老園丁,耕耘特教數十載,至今仍是「老不休」。
早年,我因緣際會投入特殊教育,為的是「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他!」中年,在台灣師範大學創立了特殊教育系,只因為「特別的事業,需要特別的人才!」晚年,來到湛江,創立了嶺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系,為的是「兩岸一家親,共築特教夢」!
這是一段奇緣。當我年少時,木訥寡言,內向害羞,被女同學封為「石膏像」,在那「乖乖牌」當道的年代,我是「模範生」;師範畢業後成為小學教師,在「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師範精神熏陶下,全心全力地奉獻,成了「拚命三郎」; 有感於社會變遷迅速,後來就不斷想著新點子,「創造」新東西,成了教育界的「多動兒」。看起來,我已不是原來的我了,但不變的是,我一直守著教育,守著學子,雖然辛苦,卻是樂在其中。
我發想出來、締造出來的事物中,最珍惜的無疑是36年前在寶島台灣創立的台灣師大特殊教育系和10年前在神州大陸創立的嶺南師院特殊教育系。欣見兩個特教寶寶,在許多貴人扶持下,成長茁壯,既欣慰,又感恩。
吳武典:嶺南師院特殊教育系學生心目中的「點點老師」
情系嶺師,開創特教
我和嶺師結緣於2004年。那年恰逢嶺師百周年師範華誕,我受老朋友湛江鄉賢馮觀富博士之託,以台灣師範教育學會理事長和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身份,帶領台灣代表團前往祝賀。來到嶺師,才知嶺師不只師範教育有百年歷史(僅少北京師大2歲),其前身雷陽書院創立於明朝崇禎年間(1636年),已有368年歷史,和哈佛大學同齡。校園內古榕參天,人文氣息濃厚,讓我印象深刻。2009年,我再度率團前來祝賀嶺師105周年校慶。
我和嶺師的第三度接觸是2012年。這次的接觸已經不是美麗的邂逅,而是深情地投入了,為的是那時嶺師羅海鷗校長(後擔任校黨委書記)的誠摯邀約。羅校長鑒於培養特殊教育人才的需要,曾於2011年派心理系鄭榮雙教授赴台灣考察特教教師培育機制,復於2012年初親自赴台參訪師範友校,在馮觀富博士引介下,我們見面了。他希望借重台灣師大的經驗,有個高的起點,力邀我來湛江協助開辦特教專業。我們志趣相投、相談甚歡。有感於羅校長的教育熱忱和宏偉見識,我於2012年8月來到異鄉湛江,開始了我人生職涯的第二春,和嶺師鄭榮雙教授共同創立嶺師特教系,隨即積極引進台灣高端特教人才,並擔任系主任至今。
羅校長/書記承諾給予這個「其生也晚」的小老弟全校性的支持,他說「特殊教育特殊辦!」說到做到,大家都感受到了。五年後接棒的學校領導及主事的院領導,都不吝繼續給予扶持,全系師生也淬礪奮發,作為回報。
如今,嶺師特教系有全職教師18位,陣容堅強。其中17位具博士學位,1位在讀博士;教授9,副教授3,講師5,助教1。教師隊伍中有台籍老師7位,皆具博士學位(其中3位為留美博士),經驗豐富,教學認真,融入嶺師大家庭,與內地老師攜手培育英才,合作無間,成為嶺師一大特色。
嶺南師範原校長/書記羅海鷗教授(圖中)立足三高(高起點、高願景、高動力),堅定支持「特殊教育特殊辦」
特教有愛,築夢踏實
如同嶺師多數學生,嶺師特教系學子大多來自農村或經濟不裕的家庭,但樸實、有禮、用功,深具發展潛質。四年的陶冶,可明顯看到他們的進步:進來時懵懵懂懂,離校時個個容光煥發、信心滿滿。
嶺師特教現有在校生335名,畢業生(七屆)513名。畢業生成功上岸率(就業+讀研)高達99%。根據追蹤調研,95%的用人單位對畢業生工作表現感到很滿意或比較滿意。至於在校學生,除課內認真學習外,還積极參与課題研究、各類大學生科研競賽及社會服務,表現優異,例如:近五年在校生就發表SCI論文2篇,參與大學生挑戰杯競賽省級獲獎5次。
嶺師和台灣地區屏東大學及台中教育大學合作,安排特教系學生赴台進行一個學期的 特教專業研修,藉以擴大視野、增長經驗。這項「3.5+0.5人才培育計劃」,獲得校領導的大力支持,2014年開辦以來,已有403名學生赴台研修,個個快快樂樂出門,圓圓滿滿回家,成效普獲肯定,已成為嶺師辦學一大亮點,也是學生四年中最大的盼望。15級莫學鐃同學並以親身體驗撰成《嶺南學子寶島情》一書(心理出版社),文情並茂,生動感人。
嶺師特教強調培養全人型優質良師,建立了三連貫教師教育培育模式。基於「先學做人,再學為師」的師道精神和「為學要如金字塔,既能博來又能高」的為學之道,凡入特教之門,須循序漸進,依「現代好國民—優秀大學生—專業特教人」三連貫的教師教育理念,特教本科生要具備「五會」、「五力」和「五有」。
所謂「五會」,包括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發展和學會改變;所謂「五力」,包括自主學習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時間管理的能力、適應環境的能力和與時俱進的能力;所謂「五有」,包括有經師的本事、有人師的涵養、有教學的能耐、有特別的愛心和有特別的知能。希望根據標準本位的理念,培養職場達人。
學生在學期間,鼓勵和老師協作進行專題研究,嚴格要求畢業論文達到一定水平。此外,2018年嶺師成立「3+2」特教志願服務隊,與社會銜接。服務隊成員每年招新,堅持「傳幫帶」的原則,將學生一級一級帶動起來,成果累累,深獲好評。
基於「兩岸一家親,特教情更濃」,嶺師於2014年發起海峽兩岸特殊教育高端論壇,促進海峽兩岸特殊教育學術交流,尋求共同成長,並主辦第一、二屆大會,獲得熱烈迴響。第三屆以後,兩岸高校輪流主辦,未曾間斷。
在廣東省教育廳批示下,2017年6月在嶺南師院成立了廣東省特殊教育教師發展聯盟,嶺南師院當選為理事長單位。2021年12月召開換屆會議,嶺南師院蟬聯理事長單位。
2017 年,嶺南師院獲批廣東省普通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教育廳),2019 年獲批廣東省特殊兒童發展與教育重點實驗室(科技廳)。2019年成立特殊教育研究中心。
至此,嶺南師院特殊教育發展大平台已隱然成形,前途大有可為。
勾勒未來,永續經營
為加速培養優質特教教師、強化特殊教育研究、推廣社會愛心服務,嶺師特教將繼續努力,以求更大的進步。我們將從下列四大方向,落實革新理念:。
1.有所堅持。堅持以學生為本,「今日我們處處為同學們著想,明日你們也要以學童的福祉為第一考量」;培養學生做好「三連貫」,成為「專業好老師」;特教是一家,特教系師生應相親相愛,共同成長。
2.有所加強。對內,要強化學生對特教的認同和專業素養;整合特教資源,建構全校特教發展大平台。對外,要加強宣導融合教育理念,共建普特融合的祥和社會;
3.有所改正。首先,改善目前特教系辦公環境,儘早設立專門的系辦公室和教師研究室;其次,建議學校繼續加強無障礙環境建設,使學校更有溫度,不致成為殘疾人(殘障者)的禁地。
4.有所創新。由於及早療育效果佳,學前特教(特殊幼兒教育)已成為重中之重的大事業,因此,要規劃學前特教學程,供學前教育系及特殊教育系學生選修。其次是建立輔系制度,即與其他學院、學系(如語文、數學)互為輔系,培養學生第二專長,以利未來就業並符應教育現場需求。最後,最盼望的是積極申設專業碩士班。嶺師特教系的師資、設備、科研成果均已臻一定水平,培育優良特教師資的成果也普獲肯定,在現有基礎上,希望儘快申碩成功,以提升人才培育和特教科研水平。
圖:書法名家都本基先生應羅海鷗教授之請,揮筆疾書贈送吳武典教授
不忘初心,再創新局
十年來,嶺師特教系已成為一支動力十足、士氣高昂、生氣勃勃、深具特色,也作出一些貢獻的特教育精良隊伍。
十年磨一劍,2012年到如今,嶺師特教兢兢業業,育才不斷,已為國家培育了五百多位堪稱素質優良的特殊教育專業師資。當下,反思過來路,盤整再出發,期許嶺師特教作為特色學科,成為一流專業,甚至全省、全國的特教標杆。我們已準備好了,將昂首闊步邁向第二個十年!
我的知交羅海鷗教授多次評論我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幫人不煩」, 他的嘉許,我不敢當,但可作為自我鞭策的準則,畢竟他的評論切中了我的初心:
「學孔孟之道,作育英才,守著教育,守著學子,孜孜不倦,樂在其中!」
這也就是為什麼十年辛勤耕耘之後,嶺師特教十周年慶典定調為:
「特教有愛,不忘初心,情系嶺師,築夢前行。」
作者簡介:
吳武典,祖籍福建漳浦,1940年10月生於台灣宜蘭。美國肯德基大學學校心理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資賦優異、特教政策、融合教育及諮詢輔導。曾任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主任、特殊教育系創系主任、教育學院院長、台灣地區特殊教育學會等五個學會理事長、世界資優教育協會會長。現為台灣教育學會理事長、台灣師大特殊教育系名譽教授、屏東大學終身榮譽講座教授、嶺南師範學院特聘教授、特殊教育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