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末,經過金門民眾十年的期待,連接大小金門之間的金門大橋終於通車了。
大橋沒有修通前,大小金門之間往來都是靠輪渡進行,如果遇到颱風或者大雨,就會停航,十分影響正常生活。如今金門大橋竣工之後,大小金門之間僅有五分鐘的車程,極大地方便了大小金門之間的往來。
而且在設計之初,就充分考慮到了各種不同人群的需求,所以金門大橋除了機動車道之外,還增設了非機動車道和人行步道,為觀光者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然而,金門民眾構想的這只是第一步,他們還有更大的願景,就是希望可以修建一條溝通金門和廈門之間的跨海大橋,來更好地起到促進兩岸交流的作用,從而更好地帶動金門緊急發展。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金門民眾等待金門大橋的通車已經足足等待了三十年,要想看到廈金大橋通車又得等待多久。
其實大陸方面對廈金大橋的建設早已提上了相關日程,但是民進黨當局一而再,再而三地從中阻撓,以至於到現在為止,廈金大橋依舊只是一個構想。
金門的地理位置,在兩岸之中處於很微妙的境地,在大陸發布的行政區划上,金門隸屬於福建省泉州市,與廈門僅僅只有八公里的距離,而距台灣本島卻超過了200公里。
由於兩地之間的距離較近,所以廈金兩地的往來相當密切,比如說電力、自來水、蔬菜等生活物資和必需品,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大陸地供給,因為與台灣相比,金門從大陸引進的費用要比從台灣本島來要低得多。
就拿我們平時每天都離不開的飲用水來說,在福建向金門供水之前,金門每噸自來水的用水成本為新台幣58.6元/噸(人民幣13.27元/噸),與台灣本島相比,要高出將近20%~30%的用水成本。
由於金門地理環境的限制,缺水的情況經常出現,所以早在本世紀初,大陸方面特意向當時的民進黨當局提出能否由福建直接供水到金門,以改變金門民眾吃水難的問題。
結果當時的民進黨當局,在這個問題上選擇了迴避,一直到2013年開始,經過國共兩黨的不懈努力,終於在這個問題上得到了一個圓滿的結果。
伴隨著2018年8月5日上午十點,從管道中噴涌而出的來自福建晉江供應的自來水,困擾金門民眾幾十年吃水難的問題,終於在兩岸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進一步的一步地解決。
在大陸綜合實力不斷提升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台灣民眾,尤其是青年人紛紛來到大陸學習、生活和工作,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年年初,已經有超過200萬的台灣人在大陸工作和生活。
根據台灣旅遊觀光主管部門的統計,在2020年1月份之前,大陸遊客每個月能為金門帶來超過4億元新台幣的觀光產值,而平均到每位來到金門的大陸遊客,每個人可以為金門帶來16000元新台幣的消費額。
而經過金門縣旅遊部門和經濟部門的統計,大陸遊客一年在金門的消費額高達130億新台幣,這個要比金門當年的財政收入大致相等。
綜上我們可以分析得出,金門的經濟的繁榮離不開大陸的功勞,所以金門民眾一直希望能夠修建一條,連接金門和廈門之間的跨海大橋,既可以方便大陸遊客前來觀光遊覽,也方便金門民眾去廈門求學、工作、看病時更加便捷。
所以民進黨當局應當順應金門民意,同意興建廈金大橋,切勿擋了金門民眾的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