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福廈施工忙 特殊客人進現場台灣同胞參觀福廈高鐵建設

惠安制梁場技術人員向台胞介紹箱梁養護工藝。

中國日報泉州1月31日電(記者 張怡)春節即將來臨,在廣大務工人員紛紛踏上返鄉之路的同時,不少海峽對岸的台灣同胞也回到大陸探親過年。在福建省泉州市,一群台胞在過年探親之餘,以一種特殊的方式感受著祖國的發展變化。1月31日上午,9名台胞一同來到中鐵上海工程局福廈鐵路建設工地,親眼見證了祖國的高鐵建設。

福廈高鐵福州南站引出,向南經莆田、泉州、廈門北站漳州,新建線路長277.42公里。福廈高鐵作為「八縱八橫」東南沿海高速鐵路的重要通道,是福建省第一條時速350公里的高鐵,也是我國首條跨海高鐵。全線已於2017年9月動工,計劃2022年建成通車,屆時福州至廈門行程縮至1小時內,並實現廈門到北京一路「高鐵進京」。

台胞參觀中鐵上海工程局新建福廈鐵路5標惠安制梁場。

中鐵上海工程局承建的福廈鐵路5標,包含路基27段、橋樑19座、涵洞24座、隧道7座,全長39.3千米。建設過程中,項目部秉承「精品工程、智能福廈」的建設目標,將「八高九建」的理念貫穿於建設全過程。「智控信息中心」就是5標項目智能化、信息化建設的一個縮影。

「我們用的是我國自主研發的北斗衛星定位系統,可以對每一台施工機械進行實時定位,實現管理效率最大化。」中鐵上海工程局新建福廈鐵路5標項目黨工委書記張文續指著智控中心的大屏幕向參觀人員介紹稱。智控中心接入了電子沙盤、重要工序遠程監控、隧道門禁系統、視頻會議系統等設備,18台熒屏不斷轉換畫面,施工現場的工程進展、人員動態、設備情況、試驗數據等一目了然,這一實時監控功能還可以通過手機APP實現。前來參觀的台胞杜明樺激動地說,「我們的祖國這樣一直發展下去的話,以後的成果,進步之快是無法想像的。」

台胞們參觀中鐵上海工程局新建福廈鐵路5標項目指揮部「智控中心」。

九點多,台胞們在建設人員的帶領下,來到海尾隧道建設現場。雖然臨近春節,但為了保證工程進度,工人們依然堅守崗位、拼搶工期,隧道里一片大幹景象。台胞周榮煌看了現場情況後,感嘆道「現在的高鐵建造技術已經遠遠超出了我的想像,我來大陸的十幾年,親眼見證了基礎建設的突飛猛進。以前到哪去是坐大巴,現在動車四通八達,尤其是高鐵技術的進步真讓我非常驚訝」。

該隧道施工配置了噴射混凝土機械手、自行式仰拱棧橋、水溝電纜槽移動模架、大型側卸式裝載機、液壓式襯砌台車等先進裝備,完全實現了機械化施工,大大提高了作業效率和施工安全性。此外,現場還採用了地質雷達掃描儀、隧道激光斷面儀、隧道圍岩監控量測系統、超欠挖自動監測儀等先進設備,可以對隧道施工質量進行全面把控;同時配置北斗定位系統,與水準儀建立藍牙連接,智能採集數據,現場分析量測結果,「數據最終會直接上傳至鐵路總公司工程信息管理平台」,中鐵上海工程局項目總工楊再興說。

台胞們在中鐵上海工程局新建福廈鐵路5標海尾隧道前合影。

隨後,台胞一行還參觀了惠安制梁場和鋼筋加工場、拌和站。該項目2號鋼筋加工場是全線最大、標準最高的鋼筋加工場,在這裡,樁基鋼筋籠加工流水線、鋼筋數控彎曲中心、數控鋼筋切斷機、等離子切割設備,變以往人工焊接為機械自動化加工,「工廠化」的作業模式十分抓人眼球。台胞吳堉銘說:「高技術的支撐讓國家鐵路建設步伐大大加快,2009年我在廈門搞建築生意,當時給我的印象是非常落後,那時到江西一天就一趟列車,現在一天有好幾十個班次,變化太大了!」

從一無所有到領跑全球,中國高鐵不僅成為一張亮麗的國家名片,更實實在在地推動了經濟的飛速發展。台胞林聰敏,在福建開了幾家酒店,他說,大陸交通的發達、經濟的發展,對他們投資辦企有很大的吸引力,兩岸的互聯互通,更給他們提供了很大的商機和發展空間。

台胞與惠安制梁場建設工人合影。

傳統春節對於台灣同胞和高鐵建設者來說,都是一年裡最重要的日子。當天,台胞們在工地現場向建築工人們贈送了豬年吉祥物,項目部也向台胞們回贈了禮物。「兩岸民心相通才是最基礎最結實最持久的互聯互通」這是在場所有人的共同心聲。

(編輯:嚴玉潔 王輝)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