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支付網新聞周評:怎麼把支付業務做到台灣?

上周由於眾所周知的事,大家都挺關心台灣的相關情況,甚至不少支付從業人員半調侃的表示,要開通台灣支付相關業務。那麼今天就來聊聊,台灣支付市場是怎樣的,去台灣展業要注意哪些事情。

台灣支付市場到底是怎樣的?

根據台灣「金管會」最新公示的數據,截至2022年5月底,台灣有33家信用卡發卡機構,總流通卡數約5366萬張,總有效(活躍)卡數約3423萬張。按照台灣約2341萬人口計算,人均信用卡持卡數量為2.29張。而大陸的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為0.57張。

信用卡人均飽和度方面,台灣是大陸的4倍,一個更加成熟的信用卡市場。

逾期方面,台灣信用卡逾期3個月以上的金額佔比約為0.19%。本周人民銀行發布的一季度支付體系報告顯示,大陸地區信用卡逾期半年以上的是1.09%。台灣的逾期情況相對大陸比較好。

台灣信用卡逾期率情況(11006是指2021年6月)

商戶方面,台灣支持信用卡的商戶數量為23.7萬。據移動支付網台灣讀者的反饋,台灣其他的POS機和商戶數據較為模煳,小商販QR掃碼支付的支持情況難以統計,所以官方並沒有公布較為確切的數據。而大陸地區,銀聯最新的聯網商戶數量2711.42萬戶。

台灣的支付費率與國際支付費率靠攏,套現划不來,所以大家也不用惦記套現的玩法了。

電子支付方面,截至2022年5月底,台灣電子支付賬戶使用人數為1760萬,75.1%的人口擁有電子支付賬戶。

台灣的移動支付也發展迅速。台灣「金管會」的2021年年末數據顯示,台灣每1000名成年人擁有540個數字存款賬戶,較2020年增長62.65%。其中,台灣地區每10萬名成年人平均擁有243萬筆移動支付交易筆數,平均下來每人每年進行24.3次移動支付。

大陸地區的數據是,2021年銀行處理移動支付業務1512.28億筆,平均下來,每人每年是107次。非銀行支付機構處理網路支付業務是10283.22億筆,平均下來是每人每年727次。當然,這兩個數據僅供參考,統計維度有所差異。

這說明台灣的移動支付市場還擁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在機構競爭方面,截至2022年5月底,台灣有11家專營電子支付機構及20家兼營電子支付機構。相對於一個2341萬人口的地區來說,競爭還是蠻激烈的。

如何把支付業務做到台灣

這兩天,支付業內熱傳一張圖,即看似某支付機構的實名認證步驟中,加入台灣地區的入網選項。

無論是開玩笑P的,還是真有這事,我們就來說說怎麼在台灣持牌經營支付業務。

這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沿襲目前的人民銀行支付監管體系,另一種是符合「一國兩制」的設想,尊重本地金融體系。

第一種,按照目前人民銀行支付監管體系運作。按照目前的支付牌照制度來看,首先是支付機構需要全國性的銀行卡收單資質;其次是需要報備。

根據《銀行卡收單業務管理辦法》第四十四條規定,支付機構擬成立分支機構開展收單業務的,應當提前向法人所在地中國人民銀行分支機構及擬成立分支機構所在地中國人民銀行分支機構備案。

而非持牌機構(如代理商、服務商)如果需要在台灣展業,則需要到中國支付清算協會進行收單外包機構備案,根據業務的不同類型,分別申請特約商戶推薦、受理標識張貼、特約商戶維護、受理終端布放和維護、聚合支付技術服務等類型。

不過這兩步都不太難,比較難的是怎麼在台灣設立人民銀行台北分行,而後各家機構才能申請備案。

第二種,融入本地金融體系。在符合「一國兩制」願景下,台灣未來的金融體系可能更多的保持現狀,就如現在的香港一樣。

在支付機構的設立上,台灣在2015年5月實施《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明確了代收代付、經營儲值款項、電子支付賬戶等業務的監管要求,對比之下,這有點像大陸的銀行卡收單、預付卡、互聯網支付等業務。

2021年7月,新修訂的《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實施,擴大了電子支付服務範疇,讓支付機構可以經營跨境匯兌業務。這就更像香港的MSO(Money Service Operator金錢服務經營者)牌照。

不過申請台灣支付牌照的門檻也挺高,代收代付實收註冊資本要1億新台幣(約2252萬人民幣);經營儲值款項要5億新台幣(約1.126億人民幣)。此外,在申請牌照之後,其業務量在指定時間內達到一定規模,牌照才能落袋為安。

而且台灣對外資也有一定敏感。此前2020年11月,蝦皮支付申請台灣支付牌照,註冊資本為500萬新台幣,需要達到5億新台幣才能完成,但增資過程中存在外資匯入,沒通過台灣當地政府的審核,牌照也就廢止。

也許是大陸支付業務挺難的,大家無限渴望增量市場,才如此熱聊「有的沒的」台灣市場,血濃於水的兩岸情,還得靠商業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