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期間,各代表團首次設立了新聞發言人,這是黨代會在新聞發布領域的又一次創新。
這幾天,黨的二十大新聞中心陸續舉辦了多場集體採訪,各個省份的新聞發言人也陸續對外亮相。
34位新聞發言人:級別高、有權威性
根據黨的二十大新聞中心的安排,10月18日、10月19日、10月20日共舉行了五場集體採訪,出席集體採訪的代表團新聞發言人陸續對外亮相:
北京:趙磊,北京市委常委、秘書長
天津:金湘軍,天津市委副書記
河北:廉毅敏,河北省委副書記、秘書長
山西:張吉福,山西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
內蒙古:黃志強,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常委、自治區常務副主席
遼寧:胡玉亭,遼寧省委副書記、大連市委書記
吉林:劉偉,吉林省委副書記
黑龍江:沈瑩,黑龍江省委常委、副省長,省政府黨組副書記
上海:趙嘉鳴,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江蘇:張愛軍,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浙江:王綱,浙江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安徽:郭強,安徽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福建:張彥,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江西:庄兆林,江西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山東:白玉剛,山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河南:周霽,河南省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
湖北:許正中,湖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湖南:楊浩東,湖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廣東:張虎,廣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
廣西:孫大光,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海南:沈丹陽,海南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
重慶:羅藺,重慶市委常委、秘書長
四川:鄭莉,四川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貴州:盧雍政,貴州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雲南:石玉鋼,雲南省委副書記
西藏:莊嚴,西藏自治區黨委常務副書記
陝西:王曉,陝西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
甘肅:張永霞,甘肅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青海:陳瑞峰,青海省委常委、西寧市委書記
寧夏:李金科,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新疆:張春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副書記、宣傳部部長
除了上述31個省份之外,中央和國家機關、中央金融系統、中央企業系統(在京)代表團新聞發言人也對外亮相,他們分別是:
鄒曉東,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副書記;
潘功勝,中國人民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
錢智民,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
級別高是代表團新聞發言人的突出特點。
31個省份的新聞發言人均為省部級官員。天津、河北、遼寧、吉林、河南、雲南、西藏、新疆等省份擔任新聞發言人的都是省級黨委副書記。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數字媒體研究室主任黃楚新對媒體表示,「代表團發言人政治站位高、了解國情,對所在省份和領域的發展現狀、社情民意和動態趨勢有全面、清晰、明確的把握,具有公信力、權威性、先進性。」
另外,各個省份的發言人中,省級黨委宣傳部部長有15人,分別來自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甘肅、寧夏、新疆。
另外,發言人中還有不少人有相關的履歷。
比如,海南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沈丹陽,就曾經是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重慶市委常委、秘書長羅藺,還是重慶市委的新聞發言人之一;西藏自治區黨委常務副書記莊嚴在吉林省工作期間,擔任過吉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青海省委常委、西寧市委書記陳瑞峰,曾長期在中宣部工作,在地方工作期間,擔任過青海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回應熱點全程脫稿
記者在黨的二十大新聞中心全程參加了5場集體採訪活動。前四場集體採訪均為7位代表團新聞發言人出席,第五場為6人。
活動受到了在新聞中心記者的廣泛關注,每次採訪開始前1個小時就有不少記者去會場佔座。每次採訪用時都在兩個小時左右,每位發言人除了在開場白中介紹情況,還會回答兩位媒體記者的提問。
談及所在團組的熱點話題,不少發言人全程脫稿。
北京是全國首個提出並踐行減量發展的超大城市,如何平衡疏解與發展?北京代表團新聞發言人,北京市委常委、秘書長趙磊用了將近10分鐘脫稿回答記者提問。他用不少數據解讀北京在哪些方面進行了「減量」,比如北京兩輪疏解整治促提升建設用地減量了110平方公里,疏解一般製造業企業2000餘家,2021年中心城區人口密度比2013年下降了9.5%。
浙江是全國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成就如何?難點在哪?浙江代表團新聞發言人,浙江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綱用了近13分鐘的時間脫稿回答記者提問。他告訴記者,區域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的縮小是共同富裕的核心難題和重點,這些難題的解決浙江目前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需要進一步努力,「『急不得』,又『慢不得』」。
還有不少代表團發言人面對中外記者對本省獨有的特色進行了推介。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福建是全國唯一以『福』字命名的省份,省內還有福州、福清、福安、福鼎這些帶『福』的市縣。」福建代表團新聞發言人,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彥還發出邀請:「福建是有福之地,歡迎大家經常來福建走一走、看一看。」
區域經濟布局、糧食安全等受關注
縱觀這幾場集體採訪,記者注意到,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各方關注的一個焦點。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新時代國家重大戰略之一。幾年來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曾審議了不少與區域經濟布局相關的文件。比如,2015年4月的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2019年5月的政治局會議,審議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2020年10月16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等。
中央部署後,地方是如何落實的?
在第一場集體採訪中,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新聞發言人同時出席,聚焦「京津冀協同」發展回應了記者提問。
其中,北京市委常委、秘書長趙磊在回應時提到,北京要發揮帶頭的作用,從集聚功能向協同輻射來帶動。「以前北京也是好資源都拿過來,周邊出現了虹吸效應。我們想,獨樂樂與眾樂樂,孰樂?肯定是要把大家帶起來一起歡樂才是最大的幸福。」
天津市委副書記金湘軍說,中央給天津的定位是「一基地三區」,「我們聚焦這個定位,全力服務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服務雄安新區建設。」
河北省委副書記、秘書長廉毅敏提到,在京津冀戰略中,河北緊緊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牛鼻子」,在對接京津、服務京津中加快發展自己。
在第二場集體採訪中,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四省回應了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
浙江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綱在現場說,上海是長三角的龍頭,所以上海是「帶頭大哥」。江蘇的經濟體量比浙江大,體量上、噸位上也是「大哥」。浙江擁有數字化改革和數字經濟先發優勢,在數字長三角一體化中作出了獨特的貢獻。
江蘇團發言人張愛軍、浙江團發言人王綱(中)和安徽團發言人郭強(右)
安徽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郭強說,過去很長一個時期說到長三角都是指滬蘇浙。新時代十年,安徽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經歷了從「旁聽生」到「插班生」的過程,最後成為「正式生」。安徽融入長三角得到的政策紅利最多、受益最大。
在第四場集體採訪中,重慶、四川兩省回應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相關問題。
重慶市委常委、秘書長羅藺說,「川渝本來就是一家親,兩地山水相連、人文相通、經濟相依。兩年多來,我們本著一盤棋思想和一體化發展理念,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齊心協力辦好合作的事情,雙城經濟圈建設實現良好開局。」
四川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鄭莉說,目前我們開通了川渝之間許許多多的政務事項通辦,我們統計了一下,現在已經辦理了上千萬件。
「兩地的老百姓就在自己的家門口,比如你是成都的,或者是宜賓的,到萬州等重慶的某一個區去辦一個企業,就在四川的任何一個市(州)都可以在家門口辦理,比如說工商登記、戶口、出入境證件、社保,那是十分的方便,立等可取。所以,在這樣一個國家戰略的引領下,我們兩地的老百姓越來越感覺到這樣一個戰略的英明和光明的前景。」
重慶團發言人羅藺、四川團發言人鄭莉(中)和貴州團發言人盧雍政(右)
除了區域協同發展之外,糧食安全、環境保護等問題也是外界關注的重點。
在第三場集體採訪現場,河南省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周霽說,河南堅決扛穩扛牢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已經連續5年糧食總產量突破1300億斤,用全國1/16的耕地,生產了全國1/10的糧食、1/4以上的小麥。他說,「我們不僅解決了1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每年還向全國輸出原糧和製成品600億斤以上。」
他還說,河南糧食生產這張王牌我們要繼續認真打好。加快建設新時期糧食生產核心區,努力讓國人飯碗里裝上更多的優質「河南糧」。
來源/政知圈(ID:wepolitics 作者:董鑫 餘暉)
責編/田園黃蝶
審簽/志飛
監製/席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