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研究170件文具,出書賣出4萬本:孩子跟隨興趣會有多大成就

孩子暑假該做什麼?有調查顯示,在這個暑假,有近七成的家庭都會給孩子安排各種暑假培訓。

兜媽的朋友敏敏在朋友圈裡發了孩子的暑假課程表,不僅周一到周五安排了語文、數學、英語的培訓班,周六和周日的晚上還有鋼琴課。

孩子的暑假可以說是「十分充實」了。

兜媽也能理解,就算是在暑假,孩子的學習也不能放鬆,不但要鞏固上學期的內容,還要預習下個學期的知識。

但是,除了學習和培訓班外,孩子們的暑假還應該有什麼呢?

日本的自由研究是什麼?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把視角放到其他國家,家長們也許能發現更好的答案。

7月份,日本有個才上3年級的小女生,認真對媽媽:「暑假不就是用來看電影的嗎?」

媽媽發現女兒很想看電影,就決定和女兒一起,每天看一部電影,並且把這項活動作為一個研究課題,每看一部,都要做一個影評。

媽媽和女兒會分別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畫出來,再發到網上。

在短時間內,就有近23萬人表示喜歡母女倆的研究,並為她們點贊。

在日本學生的暑假中,有一項開放性的作業,叫做自由研究,完全由學生自己確定研究主題,去發現問題,並觀察、調查、實踐。

除了看電影外,還有的孩子會去研究文具,鑽研昆蟲,製作手工等等。

有位日本小學生山本健太郎,他對170多件文具進行研究之中,做了一份詳實的報告,甚至還被出版成書了呢。

健太郎同學和同學們玩了「彈飛橡皮」的遊戲,於是開始研究不同種類的橡皮極其性能,然後一發不可收拾,又愛上了研究各種其他的文具。

在健太郎同學的研究中,他把文具的特點,和使用後的感受,全部記錄在本子上,還配上了插圖。

比如某種自動鉛筆,健太郎同學會繪製圖案,並配上文字:不需要把筆芯按出來就能寫,使用時會有少許鈍感,但在描繪細微之處時很方便!

不僅如此,健太郎同學還對文具做了綜合對比:文具的價格如何,哪種筆著色效果更好,哪種塗改帶用起來比較順滑······

這就是健太郎同學的自由研究的內容,看似「渺小而無用」,但卻是他的興趣所在。

健太郎同學一共繪製了100多頁的內容,還被出版成書,名為《文房具圖鑑》,意思是「文具使用寶典」,銷售後第一個月就賣出了4萬多冊,他也一舉成名。

這就是自由研究的魅力所在,由孩子的興趣決定研究的方法,並最終給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優秀結果。

為了做好一項自由研究,孩子要選擇感興趣的研究對象,花鳥魚蟲、風雨雷電均可。

接著孩子們還要制定研究計劃、查閱資料、進行調查等,研究之後,還要整理結果,做出一份研究報告。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會有長足的提升,而等到了開學,孩子們還要開一個展覽,展示自己的研究結果。而其中優秀的,會去參加整個地區的競賽呢。

有人甚至將這些自由研究的展覽,視作未來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搖籃。日本近18年內有18人獲得諾貝爾獎,與從小學就開始的自由研究是分不開的。

如果能從小就發掘自己的興趣點,並為之努力,那將來的成就不可限量。

有位13歲的男孩田上大喜,發現蚊子喜歡叮咬自己的妹妹。

為了找出背後原因,他利用自有研究的機會,在家裡養了兩三千隻蚊子,並經過了長達4年的研究,才發現,是妹妹腳上的細菌比較多,才導致的。

大喜同學的研究甚至得到了大學教授的好評,他也因此找到了未來目標,想要對蚊子、皮膚進行研究。

日本的自由研究活動,起源於100年前的「大正自由教育運動」,由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國芳倡導,鼓勵孩子們按照自己的興趣,走出校園,研究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而說到底,這項活動是讓孩子發揮自己的主動性、積極性,去提升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親生體驗研究中去學習。

在應試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中國的孩子缺少了很多接觸外界、接觸自然,以自己的興趣為出發點的活動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與其不停地給孩子灌輸知識,為什麼不讓孩子在自由的研究中,形成觀察和思考的能力,從而形成自己獨立學習的方法。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把學習作為自己的翅膀,飛上理想的藍天。

所以在這個假期,不妨給孩子一點時間,鼓勵他去研究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也許孩子能給你一份驚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