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廣電總局網路視聽司特別指導,馬欄山視頻文創園特別支持,湖南省委宣傳部、湖南省委網信辦、湖南省精神文明辦、湖南省廣播電視局指導,芒果TV打造的微紀錄片《這十年》正在熱播。今日播出第二十二集《「珊瑚爸爸」的海底世界》,與「珊瑚爸爸」陳宏一起探索海底的奇妙世界,看他如何堅守「百萬珊瑚培育計劃」,讓海洋生態修復在海南結出碩果。
紮根三亞研究空白領域
美麗多彩的海底珊瑚被譽為海底「熱帶雨林」,它不僅是潛水者眼中的奇異夢幻,更是眾多海洋生物賴以生存的家園,是保持海域穩定的重要基礎。作為海洋大省,海南管轄的海洋面積佔中國海洋總面積的三分之二,在近海以及三沙海域,有大片珊瑚礁分布。不過,由於海洋環境的變化等原因,珊瑚礁退化已成為威脅海洋生態的嚴峻問題。
陳宏與珊瑚結緣始於1987年,那是海南建省的前一年。「那年大學畢業分配在浙江,我10月份來三亞就喜歡上這裡,於是就堅定的留了下來。」陳宏入職在中科院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生物實驗站,在開展珍珠貝研究的同時,逐漸從事珊瑚的觀察與培育等實驗。
當年的三亞只是一個普通的海邊小城,人口少、旅遊業也剛剛起步。陳宏說,那時珊瑚繁茂的盛景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研究珊瑚,在當時國內是新興領域,有很多未解之謎,「那時人們連珊瑚為什麼死亡都搞不清楚,更別提種珊瑚。」陳宏還記得,當時培育珊瑚在國內是天方夜譚,國外技術也剛剛起步。就在這充滿艱辛的路上,陳宏一路艱辛走了過來。
潛入海底種珊瑚,打造植物的諾亞方舟
陳宏於2003年成立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對珊瑚進行系統研究。那時,因敵海生物和疾病等原因,海南近岸珊瑚礁面積大量減少。
「要弄清楚珊瑚致病和死亡原因,珊瑚群落各自的演化規律,再逐步掌握規模化珊瑚礁修復保護技術。」陳宏說,每一步實施都是異常艱難。
為了搶救和修復珊瑚,承擔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全球環境基金會「三亞珊瑚移植與監測計劃」項目,參與國家海洋局「全國珊瑚礁與海草的生態調查」「三亞珊瑚礁保護區的游泳生物、浮游生物調查」,主持海南省重點及重大科研項目……針對原生地珊瑚大面積白化死亡的現狀,系統進行研究珊瑚人工繁育與移植技術。
研究珊瑚,必須潛水至海底進行科研,為此陳宏有不少危急時刻。潛水裝備很重,在水裡卻是零浮力,根本沒法靠自己爬上岸,有一次,陳宏在種珊瑚的過程中,遭遇海流瞬間就被沖離了原定方向,等好不容易上岸才發現身上都是牡蠣的割傷。在多年的從業經歷中,陳宏不止一次遇到過這種驚險時刻,他每次都能化險為夷,然後再一次投入工作。
2021年,經過兩年的技術攻關,陳宏建立了全國首個珊瑚種質基因庫,現已收集150多種珊瑚物種。攻破南海珊瑚白化的主要機理、珊瑚規模化培育、完成生態修復三大學術難題。填補國際珊瑚研究的多項空白,部分成果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陳宏一直有一個「百萬珊瑚」夢,他希望可以在海南島的主要島礁種下100萬株珊瑚,建造一個五彩斑斕的海底花園。談及未來,陳宏希望後代依然能看到他初到三亞的所見:珊瑚重新繁盛,「海石花」能夠開遍南海。
下一期節目將講述首位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外賣騎手宋增光的故事,越努力越幸運,生活永不會辜負每一個努力的人,更多精彩,記得持續鎖定微紀錄片《這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