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改革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銀行業對外開放正呈現加快態勢。在依法合規、嚴守風險底線基礎上,銀保監會近日批准約旦阿拉伯銀行籌建上海分行、中國信託商業銀行籌建深圳分行、東亞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深圳前海支行升格為分行,批准彰化商業銀行在大陸的子行開業、國泰世華商業銀行在大陸的子行開業。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外資銀行在華營業性機構總數達1013家,近15年增長近5倍,年均增速13%。在華外資銀行總資產已從加入世貿組織初期2002年末的3000多億元增加到2017年末的3.24萬億元,增長逾9倍;2017年,在華外資銀行累計實現凈利潤相當於2002年的10倍,2017年末,外資銀行註冊資本比2002年末增長了6倍多。在這些數據的背後,是外資銀行本土化業務模式的不斷創新和突破。
一直以來,外資銀行一直在高端理財、銀行卡、金融衍生品和網上銀行等方面存在明顯優勢。在中國,外資銀行也在充分運用自身的這種優勢,財富管理業務便是其發力零售的重要突破口。
本土化加速還體現在金融科技的布局。近年來,隨著國內互聯網金融浪潮的興起,作為傳統銀行金融機構,同中資銀行一樣,外資銀行也在不斷加快金融科技化的步伐。事實上,藉助互聯網也成為其開拓個人業務的重要手段。
另外,基於對中國市場的堅定看好,多家外資銀行提出了支持資本市場開放、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支持「一帶一路」倡議的戰略發展思路。
而從外資銀行最新披露的2017年在華財務報告來看,一批外資銀行取得了不俗的業績。去年,東亞銀行和大華銀行凈利潤增速超過200%。同時,渣打銀行的凈利潤增速也超過160%,從5.55億元增加到14.45億元。同樣盈利表現不錯的還包括恒生銀行、摩根大通、花旗銀行和法國巴黎銀行,其凈利潤增速分別為64%、54%、46%和46%。
對此,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透露,將繼續積極推進對外開放,加強政策輔導,受理對接開放措施的各項申請。同時將持續提升監管能力,在深化改革開放的同時,促進銀行業安全穩健運行。「銀行業對外開放的變化可用一個比較形象的詞概括,即是『幾多幾少』。」 銀保監會外資銀行監管部主任段繼寧此前表示,外資銀行在華機構數量、經營地域、服務對象、經營業務種類、實現利潤從少到多。同時,我國對外資銀行的限制性規定、審批事項、中外資銀行監管政策差異則從多到少,「從這些變化可看出中國銀行業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