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atrix!記憶里那最美好的馬里昂

「1999年NBA選秀會第9順位,鳳凰城太陽隊選擇,來自UNLV(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的馬里昂(Shawn Marion)!」

和絕大多數的人一樣,馬里昂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在我的視線,是在1999年的選秀會上,那,在那個網路還沒那麼發達、轉播也並不普及的年代,身為一個專業的學生,一年當然看不了幾場比賽,更不可能像現在這樣去關注選秀會,當天,我也是晚上看報紙才知道太陽選了一位名叫馬里昂的6呎7吋小前鋒,而我也永遠記得我當時的反應,因為和普通鄉民對太陽隊的印象應該十分一致:

「太陽不是應該缺中鋒嗎,怎麼又選個小前鋒?」

沒想到,後來這位小前鋒,籃板抓得比許多中鋒還要多,馬里昂這個名字,成為一路陪伴我成長的印記,也是我從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小球迷慢慢成為籃球寫手的道路上,影響我最深的一名球員。

隨著馬里昂預計即將在三月底來台灣,我想,是時候開始整理一些塵封的記憶了。

體能魔人

「雖然我在九年級的時候就已經可以灌籃了,但是因為那時候我覺得自己離地面的高度有點可怕,也由於害怕在灌籃之後的降落,所以我並不常灌籃。」

相信大家都知道,馬里昂是一名體能非常出色的球員,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上面這句話就是從馬里昂本人口中講出來的,曾經有記者開過馬里昂玩笑說: 「如果馬里昂有懼高症的話,那他應該會很怕他自己吧!」,這也是為何他擁有非常優異的體能,職業生涯卻始終沒有同意參加灌籃大賽的主要原因。

不過婉拒參加灌籃大賽是一回事,回到正式的NBA賽場上,應該不會有人懷疑馬里昂不會灌籃,在一場太陽隊的比賽中,目前在TNT擔任球評的史密斯(Kenny Smith )看到馬里昂的一記灌籃,在主播台上忘情的大喊「Oh The Matrix Coming!」,形容他的灌籃動作就像電影「駭客任務」主角基努李維飾演的電腦機器人那樣精準、勁爆、無所不能的表現。 「」

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The Matrix」就成為馬里昂整個職業生涯最耳熟能詳的招牌外號,而據說馬里昂本人也非常喜歡被大家這樣稱呼,在他的車子、鞋子和衣櫃里都能看得到「The Matrix 31」的字樣,甚至曾表示希望自己能在駭客任務電影里軋一角演出,由此可見一斑。

防守悍將

擁有6呎7吋的身高、優異的運動能力和一雙長臂,馬里昂完全符合一般認知中防守悍將的標準配備,也讓他每場比賽都要面對對方最難纏的主力攻擊球員,而且和大多數防守悍將不同的是,馬里昂的防守是不分位置的。

全盛時期從艾佛森(Allen Iverson)守到麥迪(Tracy McGrady)再守到諾維斯基(Dirk Nowitzki),從個人認為他防守效果最好的三名球員中,應該可以看出他號稱從控衛守到中鋒絕對不是開玩笑的;而同樣是面對生涯最大勁敵馬刺隊,馬里昂在2005年季後賽負責防守鄧肯(Tim Duncan)、在2007年季後賽負責防守帕克(Tony Parker )、加盟小牛後又在季後賽負責防守吉諾布里(Manu Ginobili),血汗勞工大概也不過如此吧。

不過個人對馬里昂的防守功力印象最深刻的,除了早期欺負還沒進化成完全體的諾維茨基以外,反而是一場太陽和公鹿的例行賽,那場比賽公鹿主將瑞德( Michael Redd)大爆發,率領公鹿和太陽打得難分難解,結果第四節太陽改由馬里昂代替貝爾(Raja Bell)上去防守,把已經燃燒三節的瑞德瞬間守到啞火,也讓太陽順利拿下那場比賽的勝利。

直到2011年季後賽,當時已經累積各種大大小小傷勢、被認為能力已經大不如前的馬里昂,在西區決賽力守前雷霆主將杜蘭特(Kevin Durant),更在總冠軍賽面對當時如日中天、剛得到一批頂尖隊友的詹姆斯(LeBron James),屢屢在第四節關鍵時刻把明明就在場上的詹姆斯守到彷彿消失,一口氣挑掉當時聯盟最優秀的兩名小前鋒,並在小牛一路被各界看衰的情況下,硬是奪得一枚冠軍戒指,什麼叫貨真價實,這應該就是貨真價實了吧。

只是每年到了最後投票日,馬里昂總是被忽略得很嚴重,如果只是沒拿過年度最佳防守球員倒是還好,畢竟這個獎項每年只有一個名額,還可以拿皮蓬(Scottie Pippen)職業生涯也沒拿過最佳防守球員來安慰自己;但是馬里昂比皮蓬更慘的是,他曾經在不止一年的最佳防守球員投票中拿到前5名,結果最後整個職業生涯連防守前兩隊都沒入選過,我不曉得是不是我數學不好還是智力測驗不及格,不過防守前兩隊應該是選10個人沒錯吧?

剛剛提到馬里昂始終婉拒參加灌籃大賽,雖然對我們來說這也算是他職業生涯的一個遺憾,至少那還是馬里昂自己的決定,但如果現在說的是他整個職業生涯都因為投票者的印象分數而無緣年度最佳防守球員、甚至連防守前兩隊都沒有入選過的話,那可能就一點都不有趣,而是對馬里昂這樣的防守悍將最大的諷刺了。

空切大師

「由於馬里昂願意擔任大前鋒,使得我們可以排出快速的陣容,同時馬里昂抓籃板的能力一點也不遜於聯盟中的其他長人,對我們產生很大的幫助,加上馬里昂還具有很快的速度,可以輕易的跟進快攻,我們不必替他設計什麼特定的進攻方式,他就可以輕鬆地拿下20分,真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球員。」

我一直記得2004年球季開打前,當時身邊友人問我你憑什麼對太陽這麼有信心(畢竟前一年戰績還很差),你們陣容有誰?當我依序說出奈許(Steve Nash)、強森(Joe Johnson)、馬里昂和史陶德邁爾(Amare Stoudemire)的名字後,友人馬上打斷我說「所以中鋒是誰?對嘛你們沒中鋒嘛,這樣其他四個位置強也沒屁用啊。」,當時我也只能笑一笑,至於後來到底有沒有用,我就不多評論了。

隨著近幾年許多球隊都開始流行小個子快速陣容,或許大家不會對像是馬里昂這樣的球員擔任大前鋒有什麼意見,但是從這個例子相信大家不難看出,在那個被認為掌握禁區就可以掌握比賽的年代裡,總教練丹東尼(Mike D'Antoni)的布陣對於那個時代的人來說就是離經叛道的存在,而身高僅有6呎7吋的馬里昂在當時同意擔任大前鋒,這又是個多麼不容易的決定,因此當時經常聽到的一句話是,雖然Nash是整個聯盟的MVP,但是馬里昂才是太陽隊的地下MVP。

無論從數據面還是比賽面,也都不難看出馬里昂對比賽的影響力,生涯曾經先後和哈德威(Penny Hardaway)、基德(Jason Kidd)、馬布瑞(Stephen Marbury)、奈許等優秀後衛合作過的馬里昂,擁有神出鬼沒的空手跑位能力,雖然單打能力並不出色、投籃姿勢也是奇葩,但是他基本上不需要長時間持球,甚至手中無球時的威脅還比有球時更高,我想在場上只能有一顆球的規則改變之前,像馬里昂這樣不吃球權又能得分的球員,就是每支球隊都非常需要的資產。

數據面就更不用說了,有玩Fantasy Basketball的球迷都知道,全盛時期的馬里昂基本上年年都是第一輪的選擇,甚至還有一年Rank全聯盟第一,加上又是不太缺席比賽的鐵人,雖然在太陽只待了八年半的時間,但已經是隊史出賽時間第二、得分第四、總籃板第二(防守籃板第一)、抄截第二、阻攻第三的球員。

雖然幾乎沒有哪個單項是第一看起來氣勢弱了點,不過考慮到這些幾乎都是輸給待在太陽13年的亞當斯(Alvan Adams),而以馬里昂當年的狀況,正常情況下只要再多待一年應該就能全面超越的情況來看,應該不難看出馬里昂數據累積的速度有多麼驚人。

分道揚鑣

「如果這筆交易成功,我就是天才,要不然我就是個白痴。」

我永遠都不會忘記,2008年2月6日,華人世界正在歡渡除夕,年夜飯正要上桌,但是我卻一口都吃不下,因為那一天,講出上面那句話的人做了一筆交易,讓馬里昂離開了當時例行賽戰績還是西區第一的太陽隊,而換來的,是最不適合太陽球風、也是我當時全聯盟最討厭的球員,有人告訴我這件事的時候我還以為我在作夢,但是在試了很多方法只差沒有從窗戶跳出去試試看以後,我也只能承認現實很多時候比夢境還離譜。

我不曉得大家能不能體會這種感覺,可能白痴的其實是我,不過我只記得從1993年就是太陽球迷、從2002年就開始當太陽板主的我,從那天起幾乎快六年的時間都拒絕看太陽隊的比賽,甚至在後面幾年一度懷疑自己以後可能都不會想看NBA了;所以,請體諒我現在一點都不想再回憶這件事情,不過有一句話,我還是想對當時的太陽總管、現在的勇士教練柯爾(Steve Kerr)打個招呼,畢竟這是你自己承認的怪不得人嘛。

「嗨,白痴你好。」

哈啰,The Matrix

隨著馬里昂即將在本周日晚上搭飛機來到台灣,如果有機會親自採訪到他本人的話,這大概是我以一個球迷身份,最想親口跟他講的話了吧:

「身為太陽隊的球迷和你個人的球迷,我真的非常非常高興你後來在小牛靠著自己的力量得到一枚冠軍戒指,但是我最擔心的也就是因為這一枚戒指,你會不會忘了你的生涯巔峰是在鳳凰城呢?雖然當初被交易是球隊對不起你,但是我只希望你記得,這世界上還是有一批人,當初是流著眼淚、很不甘心的看著你離開的。」

而現在,我對太陽球團和馬里昂之間的最後期待,就是有朝一日能看到馬里昂的31號掛在鳳凰城主場看台的那一刻!我不急,我可以等,畢竟我的孩子還小,你現在就掛球衣的話我還怕我去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