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三季報減速 未公布手機出貨量,艱難時刻亮出絕版Mate硬剛iPhone 12,終極考驗在明年

華為三季報出爐,數據穩健但前進的步伐明顯放緩,明年或將面臨真正的考驗。

數據顯示,華為1-9月銷售收入6713億元,同比增長9.9%,凈利率8.0%。華為稱,2020年前三季度業務經營結果基本符合預期。

昨日晚間,華為正式發布了搭載「絕版芯」的華為Mate40系列手機,被余承東稱為華為「史上最強大的華為Mate」。

面對美國不斷加碼的打壓,華為一直保持穩健增長,但在台積電無奈斷供晶元之後,一度被傳出售賣榮耀業務的消息。儘管受疫情影響明顯,但增速明顯放緩的三季報似乎還是釋放了不同的信號。

多輪打壓下業績依然穩健 隱藏手機出貨量數據

儘管華為方面表示業績符合預期,但相比去年略顯艱難,其中有疫情因素影響,也有外部打壓的衝擊。

去年同期,華為實現銷售收入6108億元,同比增長24.4%,凈利潤率為8.7%,其中智能手機發貨量為1.85億台,而今年華為沒有再公布這一數據。

在新冠疫情與美國禁令的雙重影響下,華為全球化的供應鏈體系壓力驟增,生產、運營均困難重重。就在昨天的華為Mate40發布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就表示:「華為現在處在非常艱難的時刻,我們正在經歷美國政府的第三輪禁令,這一禁令極不公平,導致我們處境艱難。」

華為表示,會盡最大努力尋找解決方案,下一階段將充分利用AI、雲、5G、計算等ICT技術能力,繼續聯合全球夥伴釋放5G網路紅利。余承東也表示,不管處境多麼艱難,華為都承諾持續展開技術創新,將最佳的技術和創新帶給消費者。

事實上,從去年5月15日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到今年打壓升級台積電斷供,再到禁令修訂,切斷直接從其它使用美國技術的晶元製造商處的購買之路,華為的處境愈發艱難,近期市場一度傳出華為要出售榮耀業務的消息。但從業績來看,華為一年多來依然保持了穩健的增長,並一度超越三星成為全球銷量第一的手機廠商。

去年全年,華為實現營業收入8588億元,同比增長19.1%,凈利潤627億元,同比增長5.6%。今年上半年,華為實現銷售收入4540億元,同比增長13.1%,凈利潤率9.2%。

Mate40硬剛iPhone 12 真正考驗在明年

根據IDC數據,今年上半年中國市場600美元以上智能手機市場中,華為市場份額為44.1%,蘋果市場份額為 44.0%,二者不相上下。

就在昨天晚上,華為Mate40系列手機如期發布,包括Mate 40、Mate 40 Pro、Mate 40 Pro+和Mate 40保時捷設計版4款機型,海外起步價在899歐元(約合人民幣7098元),頂配售價為2295歐元(約合人民幣18119元)。

在此之前,蘋果也剛剛發布了其iPhone 12系列新機。即使按照國行版便宜2000元的價格計算,華為Mate 40 系列售價仍然全面超過iPhone 12系列,後者起售價5499元人民幣(iPhone 12 mini),iPhone 12、iPhone 12 pro、iPhone 12 pro max起售價分別為6299元、8499元、9299元,頂配價為11899元。

作為華為「絕版芯」旗艦手機,華為Mate40系列一直備受外界關注。余承東在發布會上表示:「華為Mate40系列是迄今最強大的華為Mate手機,麒麟9000系列晶元實現性能和能效比的新高度。」

早在華為Mate40面世前,華為曾趕在美國禁令生效日也就是9月15日之前,包機從台積電運回最後一批麒麟9000系列晶元。不過有未經證實的消息顯示,台積電供給華為的下一代5nm製程麒麟晶元只有800萬片左右。

從手機銷售情況來看,iPhone 12系列作為蘋果首款5G手機,儘管被「吐槽」沒有太多驚喜,但各大平台仍是一機難求。10月23日0時,華為Mate40 Pro、華為Mate40 Pro+在華為商城及線上授權電商平台、線下授權零售渠道開啟100元預約,有用戶表示「絕版」的華為Mate40比蘋果還難搶。

中信證券認為,華為Mate40系列國內版本將於10月30日發布,結合歷史定價情況,預計國內定價將比歐元定價低20%-30%。結合此前華為Mate系列銷量,考慮制裁因素預計Mate40系列銷量在千萬量級。

鑒於華為在9月15日之前已經儲備了大量自研及外采晶元,中信預計仍可支撐其未來1-2年使用,且不排除通過副品牌分拆、新機分批限量出貨等方式,為華為主品牌贏取更長的存貨使用時間。

不過中金公司此前指出,受美國禁令影響,華為備貨更為謹慎且「915」晶元斷供後,出貨量大幅下降。Counterpoint Research指出,華為在4月份達到21%的全球市場份額之後,8月份下降到了16%,三星市場份額則上升至22%。有外媒預測,華為2021年的銷售額或將同比下跌75%。明年或將面臨真正的考驗。

日前一份2020年國內TMT企業研發投入排行榜上,華為以1317億元的研發資金再次位居榜首,遠超阿里、京東等互聯網巨頭。有分析指出,面對層層升級的無理打壓,華為或將改革手機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