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年雙十一還有近半個月,各大電商平台、主播、商家的促銷大戰早已進行得如火如荼。無論你想不想,在這一狂歡拉鋸戰中基本難逃相關信息的轟炸。面對越來越複雜的遊戲規則,參與其中的消費者不僅要「做功課」「抄作業」,還要忙著加群拼團轉賣。與此同時,黃牛黨、山寨店也在蠢蠢欲動。
攻略滿天飛 惹人頻懷舊
「表姐,今年跨店滿減的優惠券去哪領呀?」周末,看著自己購物車已經陸續添加進來的十幾種商品,小姚突然想起一個關鍵問題——平台宣稱的滿減優惠,印象中往年需要提前用購物積分去兌換優惠券,結算的時候使用。今年翻遍了頁面,也沒找到領優惠券的位置。
「目前不用領,到時候滿金額了會直接減掉。」發出求教信息後,小姚很快收到表姐這位「優惠券達人」的回復。她剛感慨了一句「還好,這樣還挺方便」,手機又傳來震動,是表姐補了句叮囑,「提前一兩天很可能會有大額券出來,滿一兩千減一兩百或幾千減幾百那種,有的話就領,和滿減都可以疊加使用。」
「咋還有個大額券,提前放出來是放在哪裡,要不要掐點去搶……」小姚感覺自己的腦袋又成了糨糊,將手機扔在一邊表示放棄。經歷了多年雙十一,對她而言,伴隨戰線抻得愈長,玩法也愈發複雜,要記的時間節點和新概念名詞更是層出不窮。「其實這一次規則還算是簡化了的,我印象中最複雜的是兩三年前,組戰隊疊貓貓那會兒,定金膨脹、蓋樓返現……頁面宣傳的到手價怎麼也湊不到,想撿點便宜,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成本。」
今年雙十一,小姚感受到最多的關鍵詞是「攻略」。哪個東西怎麼買更加划算,打從十月中旬開始,各種比價表格就在滿天飛了。和各平台比、和免稅店比、和往年雙十一甚至618比,還要精確換算到每克、每毫升的價格……社交平台搭上「購買攻略」的帖子都有著不錯的閱讀量。這些帖子,表姐也發來了好幾篇,但密密麻麻的小字讓她實在沒有耐心細看。
回想起自己首次摻和雙十一,還是在2014年。小姚特意翻出當時的訂單——那會兒還叫做「11.11購物狂歡節」,沒有「預售」更沒有「搶跑」。11月11日當天下單的三本書,原價108.8元,不需要定金、紅包、滿減,直接五折54.4元。天貓積分自動優惠0.87元,最終支付53.53元。「其實現在促銷後也差不多是這個折扣,卻要求你早早關注、提前付款,還得完成各種活動任務,好懷念曾經輕鬆簡單的雙十一呀!」
體驗感打折 囤貨恐浪費
磨毛四件套、松下電飯煲、戴森吹風機……在格格的手機備忘錄中,雙十一待購名單已經列了一屏幕,且還在不斷添加。對她這種適應了雙十一玩法的買家來說,規則複雜程度並不是門檻,甚至通過加加減減拼湊優惠,可能還是一種樂趣。「最難克服的,是自己看什麼都心動的情緒。」
作為獨居青年,格格日常消耗各種物料的速度本就不快。家裡翻翻,還能找到去年的捲紙、前年的洗衣液,足夠再用三年的粉底。「可是促銷信息接連轟炸,只要看上一場直播,你總能挖掘出自己還需要補貨的地方,如果不抓住機會就虧了。」
和格格一樣陷入矛盾的年輕人不在少數,一邊瘋狂心動,一邊努力收集殘餘理智,與自身的「倉鼠囤積症」做鬥爭。社交平台上,不少用戶紛紛曬出家中庫存圖片,尤其是昂貴的美妝護膚產品,「就為了看直播的時候,擺在旁邊提醒自己少買。」有位用戶提問,自己的庫存如果這次不買,能不能撐到下個雙十一?評論中上演花式勸阻,「醒醒姐妹,中間咱還有618」「用不完的護膚品,終將會變成身體乳,你花那麼多錢,最後都抹身上了不心疼嗎?」
除了補充幾個粘貼燈帶、收納抽屜、桌布桌墊等家居用品外,孫妍已經決定今年不再囤貨了。「之前買的很多東西,還沒用完就有點膩了,只想儘快消耗掉,體驗並不好,那種『每次多用點兒』的緊迫感,無形之中也造成了浪費。」
在她看來,如今商家創建的「消費節」林林總總,除了雙十一還有年貨節、618、雙十二……互相之間都會衡量,價格不會相差太多。還是隨著心情,隨買隨用新鮮的更好。「而且最近我和幾個朋友都發現,吃、喝、用什麼樣的大牌產品,也不如多睡點兒覺。」
拼單求實惠 別找陌生人
同事朋友拼、同校學生拼、同城網友拼……相比於直接減錢,雙十一慣用的營銷套路是走量,往往以足夠多的中小樣湊成買一送一、買二送二等套裝。如果覺得用不完,又實在想要嘗試,「拼單」這一購買方式近年來也被頻頻提及、愈演愈烈。
」我和樓上鄰居一起拼嬌蘭的精華水,每人正好兩瓶,都能用完。」彤彤媽媽表示,一些價格昂貴,又要買得多才划算的商品,她會考慮拼單。但目前找來找去,也只拼成了一單。「因為我只打算和認識的人拼,見面好商量,否則太容易產生糾紛。」
以「拼單」為關鍵詞搜索,記者發現不同平台都有大量的話題、群組可供加入。身邊找不到熟人拼單的網友們紛紛拉幫結夥,宣稱可以通過二手平台交易、可郵寄等等,以擴大能夠拼單的範圍。
然而細看討論,會發現其間風險重重。例如,有人要求參與拼單者提前支付定金,跑單不退。「很多熱門促銷產品未必能搶得到,如果買都沒買到,又不願意給人家退錢,到哪兒去找呀?」彤彤媽媽質疑。可如果不付定金,萬一買到了貨,參與拼單的人又反悔不要,就只能購買者自己硬著頭皮去消化了。
此外,發起拼單者在算賬時,基本都是按商品標價算錢。「實際上合併付款,跨店鋪的平台滿減都沒有計算在內。」有網友反映,不少雙十一的職業黃牛,會靠拼單來賺差價。「更何況,對方寄來的產品是真是假,質量怎麼保證?真的很難相信一個根本不認識的人。」
官方不保准 謹慎辨山寨
大促期間,推廣之餘,不少博主還會出來打假,其對象是電商平台上的一些官方旗艦店。可能人們沒有意識到,在官方旗艦店裡往往也會買到原本想買的那款產品的山寨版。
「收到貨我就發現,不僅顏色和之前推薦圖片上看的相差甚遠,還有出水不暢的問題,外包裝看著卻幾乎一樣。」網友小果發帖稱,自己在某官方旗艦店購買了一款眼線筆,再三追問客服,才發現只是國內廠家的同名產品,與「種草」的那個外國品牌沒有關係。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知識產權具有地域性特徵,海外品牌進入中國市場時,需要在我國註冊本地商標。並不是在國外擁有了某個商標,在中國就能自然擁有。
那麼,如果先於尚未進入國內的品牌搶注本地商標,商家即可向電商平台提供商標註冊證或商標受理通知書,從而註冊品牌旗艦店。被搶注的品牌後續如果想要入駐國內電商平台,就得換成別的名字才行。
記者發現,由於商標搶注造成的「品牌迷惑」在電商平台十分常見。雖然這些山寨店看上去鑽了漏洞,但於現行資質流程而言並不違規。詢問客服,通常也會對出身如實相告,如無實質性的質量問題,是不能稱為假冒產品或虛假宣傳的。消費者如果不想被蒙在鼓裡,購買前需要了解目標品牌有無在國內開設官方旗艦店,準確名稱叫什麼,以及查看店鋪的企業資質相關信息,再作出具體判斷。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