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套路」的「雙十一」,才是購物節該有的樣子|新京報快評

今年「雙十一」來了,各大平台開啟促銷活動。新京報資料圖

一年一度的「雙十一」來了,你的錢包準備好了嗎?

據中新網報道,今年「雙十一」與往年相比,迎來了一些新變化,比如預售時間縮短、購物車擴容、一鍵退差價、告別零點……此外,今年貌似少了各種燒腦的優惠計算題,平台之間的優惠水平亦相差不大。為了湊單更方便,有電商平台推出「多地址下單」,也就是說,消費者在支付一個訂單時,可以將裡面的商品寄送到不同的地址。

開始於2009年的「雙十一」到今年已經有13個年頭,很多消費者也養成了每年「雙十一」啟動「買買買」模式。但在此之前,某些平台無比燒腦的優惠規則、一些商家商品「先漲後降」的貓膩、消費者搶900個最後兌10塊錢的紅包大戰等套路卻攔住了不少消費者的購物熱情,在往年的種種吐槽之下,這也損害了不少商家的利益。

但今年以來,這些套路發生了些許變化。事實上,這些年網路經濟快速發展,電商營銷競爭更加充分,平台和商家也意識到,那些「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套路留不住消費者,促銷就該多一些真誠、便利,少一些套路、障礙。大大方方讓利也該成為一種自覺。

「套路」少了,「便利」多了,消費者才能「買並快樂著」。無論是線下購物還是網路促銷,拉動消費的真正「套路」,其實萬變不離其宗,那就是「以消費者為中心」。這需要平台和商家將「更好的消費體驗」擺在首位,主動為消費者「減負」,真正從「拼流量」向「拼實惠」「比服務」轉變,讓消費者更省心、放心消費。

這些年,從「剁手」到「吃土」,再到現在的「晚八人」,從這些消費者戲謔的稱呼中也可窺見,購物狂歡的熱鬧之後,取而代之的是更人性化以及多樣化的購物體驗。比如,更多平台開始簡化營銷規則,更多商家將全程保價變成服務標配。

「雙十一」遊戲規則的改變,既是消費端理性倒逼的結果,也是平台和商家順應市場的正確選擇。我們樂見這樣的新變化,讓本著網路購物「更便利」的屬性實現回歸,購物可以「狂歡」,但促銷不能亂來。平台和商家「更少算計」,消費者才不用「燒腦計算」。

此外,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0305億元,同比增長0.7%,增速比1—8月份加快0.2個百分點。當前,在國內消費市場不斷回暖企穩的發展態勢下,平台營造更便利的消費環境,才能進一步提振消費;商家只有多讓利,才能激發人們消費熱情,提升消費意願。

期待不被「套路」包圍的「雙十一」,讓消費者感受到購物的快樂,商家獲得利益的滿足,最終達到進一步挖掘和釋放消費潛力的目的,實現多方共贏。

撰稿/新京報評論員 徐秋穎

編輯/馬小龍

校對/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