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賞梅時,看歷代名跡里的暗香與疏影

葉榕 整理

又是一年賞梅時。論及畫梅,五代有滕勝華寫《梅花白鵝圖》,宋代畫家釋仲仁始創墨梅畫法,有「墨梅鼻祖」之稱,揚無咎 《四梅花圖》流傳至今,元代則有愛梅、詠梅、畫梅成癖的王冕,其《墨梅》畫、詩,皆遠近聞名。明清時期,「揚州八怪"中詠梅、畫梅的名家,如金農、汪士慎,為世人知曉。

傳世書畫名跡中,趙佶《梅花綉眼圖》頁精細纖巧,敷色厚重,自有一種富貴氣息;王冕和吳鎮合作的《梅竹雙清》卷寥寥數筆,清韻有餘;沈周《畫瓶中蠟梅》軸造型稚拙,予人一種質重有力、古趣盎然的感覺;朱耷《古梅圖》軸則根部無土,樹心中空,暗示國土為異族人所奪,表達了他對明朝的懷念之情。《澎湃新聞·古代藝術》特呈現故宮博物院及主要文博場館收藏的歷代梅花名跡。

宋 揚無咎 《四梅花圖》卷(局部)

梅是中國特有的傳統花果,已有3000多年的應用歷史。《書經》云:「若作和羹,爾唯鹽梅。」《禮記·內則》載:「桃諸梅諸卵鹽」。《詩經·周南》云:「摽有梅,其實七兮!」。在《秦風·終南》、《陳風·墓門》、《曹風·鸕鳩》等詩篇中,也都提到梅。觀賞梅花的興起,大致始自漢初。《西京雜記》載:「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朱梅,姻脂梅。」這時的梅花品種,當系既觀花又結實的兼用品種,恐屬江梅、官粉兩型。西漢末年揚雄作《蜀都賦》云:「被以櫻、梅,樹以木蘭。」可見約在2000年前,梅已作為園林樹木用於城市綠化了。

隋唐至五代是藝梅漸盛時期。據說,在隋唐之際,浙江天台山國清寺主章安大師(561-632年)曾於寺前手植梅樹。唐代名臣宋景作《梅花賦》有「獨步早春,自全其天」等貸語。根據詩文記載來看,隋、唐、五代時的梅花品種,主要屬江梅型或官粉型。在四川,唐時始有硃砂型品種出現,當時稱「紅梅」。《全唐詩話》載:「蜀州郡閣有紅梅數株"。今日崇慶縣(即古蜀州)硃砂型品種既多且好,顯然是有其歷史根源的。

梅景書屋舊藏宋孤刻本《梅花喜神圖譜》

宋代是中國古代藝梅的興盛時期。藝梅技藝大有提高,花色品種顯著增多。南宋范成大著《梅譜》(約1186年),搜集梅花品種12個,還介紹了繁殖栽培方法等,這是中國、也是全世界第一部藝梅專著。此外,周敘《洛陽花木記》(1082年),記載了硃砂型(紅梅)等品種。而張磁的(功甫)《梅品》(1185年)與宋伯仁《榜花喜神譜》(1239年)等,則為有關梅花欣賞與詩、畫的專著。

上海博物館藏宋代林椿《梅竹寒禽圖頁》

元代有個愛梅、詠梅、畫梅成癖的王冕,在九旦山植梅千株。其《墨梅》畫、詩,皆遠近聞名。趙孟頫楊維楨、謝宗可、僧明本等,俱有名詩詠梅。明、清時期,藝梅規模與水平續有進展,品種也不斷增多。明王象晉的《群芳譜》(1621年),記載梅花品種達19個之多,並分成白梅、紅梅、異品3大類。劉世儒的《梅諸》,汪怠孝的《梅史》,皆記梅花,資料甚豐。

清陳昊子的《花鎮》(1688年),記有梅花品種21個,而其中的「台閣」梅、「照水」梅,均為前所未有的新品種。當時蘇州、南京、杭州、成都等地,以植梅成林而聞名。龔自珍(1792-1841年)的《病梅館記》云:「江寧之龍蟠、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梅。"《重修成都縣誌》(1873年)記載旱梅、白梅、官春梅、照水梅、硃砂梅、綠萼梅等甚詳。當時,詠梅的書、文、畫,爭相出世,「揚州八怪」中詠梅、畫梅的名家,如金農、李方膺,為世人知曉。

傳世書畫名跡中,趙佶《梅花綉眼圖》頁精細纖巧,敷色厚重,自有一種富貴氣息;揚無咎《四梅花圖》卷工緻逼真,疏淡可愛,富文人豪放的寫意情趣;王冕和吳鎮合作的《梅竹雙清》卷寥寥數筆,清韻有餘;沈周《畫瓶中蠟梅》軸造型稚拙,予人一種質重有力、古趣盎然的感覺;朱耷《古梅圖》軸則根部無土,樹心中空,暗示國土為異族人所奪,表達了他對明朝的懷念之情。

趙佶 《梅花綉眼圖》頁

《梅花綉眼圖》頁,宋,趙佶繪,絹本,設色,縱24.5厘米,橫24.8厘米。

《梅花綉眼圖》頁中梅枝瘦勁,枝上疏花秀蕊,一隻綉眼俏立枝頭,鳴叫顧盼,與清麗的梅花相映成趣。此圖雖然景物不多,卻頗為優美動人。所繪梅花為宮梅,經過不斷剪枝,人工修飾痕迹較重。此種梅的畫法精細纖巧,敷色厚重,自有一種富貴氣息,這樣的風格趣味為宮廷所好尚,顯然代表了皇家的審美意味。

徽宗(1082-1135),名佶。性好書畫,不但擅長花鳥、山水、人物,也喜好收藏法書名畫,遂使內府珍藏的名跡,百倍於前朝。 本幅描繪兩隻白頭棲息梅枝上,花枝間則有隻黃蜂來回飛繞。用筆秀瘦而內含勁力,極富精勁清雅的風韻。畫中的題字,即徽宗有名之「瘦金書」。

揚無咎 《四梅花圖》卷

宋 揚無咎 《四梅花圖》卷(局部)

揚無咎的墨梅,祖述北宋華光和尚(釋仲仁)。據吳元素《松齋梅譜》記載:「墨梅自華光始」,他長期居住湖南衡州花光寺,「植梅數本,每發花時,輒床於其樹下終日,人莫能知其意。值月夜見疏影橫窗,疏淡可愛,遂以筆戲摹其狀,視之殊有月夜之思,由是得其三昧,名播於世。」揚無咎得華光畫法而自有變法和發展,改墨暈花瓣為墨筆圈線,「變黑為白」,更能表現梅花淡色疏香、清氣逼人的特性。此卷作於畫家69歲,是應友人范端伯之請而畫,一共四段,分別為:未開、欲開、盛開、將殘,描繪梅花從含苞到初綻、怒放、最後凋零的全過程。枝幹皴擦用飛白法,花朵兼以雙勾和沒骨結合,用筆圓潤。全卷純用水墨,不施任何色彩,但注意了濃、淡、干、濕、焦的變化,畫面給人以斑斕之感。據說無咎年青時所居之處「有梅樹大如數間屋,蒼皮斑蘚,繁花如簇」,他常常臨寫摹畫,因得其趣,最能表現梅樹的形神,所以他的畫既工緻逼真又富文人豪放的寫意情趣。卷後有自書《柳梢青》詠梅詞四首,書法筆勢勁利,得歐陽詢真髓,詞風婉約清麗,將梅花自開至謝的過程比作美人從少女到遲暮的一生,暗寓一種隱情,引發觀者無限的情思和感懷。

宋 揚無咎 《四梅花圖》卷(局部)

《四梅花圖》卷曾經《鐵網珊瑚》、《清河書畫舫》、《珊瑚網書畫跋》、《過雲樓書畫記》、《式古堂書畫匯考》、《大觀錄》等著錄。嘉慶初年為陸謹庭所得,專門築「四梅花閣」以庋藏之。後流落於外邦,被程楨義用「番錢三百枚」購回,當時傳為藝林盛事。又有元吳鎮,明沈周、文徵明、項元汴等人收藏印記,前後多達三百餘方,是揚無咎一件流傳有緒的名跡。

另一幅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選自《集古圖繪冊》的揚無咎梅花,於畫幅中央水墨畫梅干一枝,雖幅中題跋幾布滿畫面,但並無損於畫家以簡潔的筆意,展現梅的雋拔幽雅和文人雅趣,也適度地表達了畫家孤芳自賞的個性。

《集古圖繪》冊 宋 揚無咎梅花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馬麟《層疊冰綃圖》軸

馬麟《層疊冰綃圖》軸中所畫兩枝梅花據稱為綠萼梅,是梅花中的名貴品種。枝幹細秀勁挺,花朵繁密俏媚,皆以雙勾填色法繪之。畫法精細,層次鮮明,枝幹的轉折,花朵的向背,處理得面面俱到。花瓣外沿和背面又厚施白粉加以強調,將梅花冰清玉潔、如紗似絹的姣美形象表現得極其完美。

宋 馬麟《層疊冰綃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層疊冰綃圖》軸款署「臣馬麟」。另有宋楊皇后題圖名「層疊冰綃」,並題詩:「渾如冷蝶宿花房,擁抱檀心憶舊香。開到寒梢尤可愛,此般必是漢宮妝。賜王提舉。」

宋人 《梅竹聚禽圖》軸

《梅竹聚禽圖》軸畫荒野陂石上,老梅著花,翠竹挺秀,棘草叢生,桑鳲、伯勞、綠鳩、鵪鶉棲息於其間。所作梅竹荊棘,枝幹老勁,花葉秀潤,各具生態。野禽翎毛尤有情趣,此乃緣於宋代為寫生之極盛時期。而宋人作畫講究神理情趣兼到,故作品無論繁簡大小,具有天機活潑融和自然之致。 畫中構圖穩定,枝幹繁而不亂,彎曲的枝椏左來右往,不但形成富彈性與張力的線條,也給畫面帶來律動感。

宋人 《梅竹聚禽圖》軸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梅竹聚禽圖》軸充分展現徽宗畫院花鳥畫的美學,作者雖取材於自然,但在構圖上卻處處展現他安排的巧思;而花木禽鳥的刻畫入微,精工華美,更是細心觀察的結果。 本幅雖未署名款,以風格言,應為宋畫院之佳作。幅上有宋元內府收藏璽印。

元 王冕、吳鎮《梅竹雙清》卷

王冕,浙江諸暨人。字元章,號煮石山農、飯牛翁、閑散大夫。好學家貧,幼牧羊兒,後從韓性學,遂為通儒。善畫能詩,畫中獨工墨梅一項。吳鎮,浙江嘉興人。字仲圭,號梅花道人,嘗自署梅沙彌。工詩文及書畫,所畫山水、竹石具佳,山水宗巨然(活動於十世紀後期),墨竹法文同(1018-1079)。

元 王冕、吳鎮《梅竹雙清》卷(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冕墨梅、吳鎮墨竹,均是世上名作,在此合裱成一卷,二者都筆墨簡潔,風韻清雅,故曰「雙清」。王冕的數枝梅花,茂盛的花朵,以圈瓣的方式畫成,未加染任何色彩,用筆精勁,顯得清秀宜人。吳鎮只畫三叉竹一枝,卻具有正側、俯仰之態,富有生意。筆法出自北宋文同秀逸圓潤的面貌,但在行進間,則顯現出寫意風格自在洒脫的韻味。

元 王冕、吳鎮《梅竹雙清》卷(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畫上有吳鎮草書題跋:圖畫書之緒。毫素寄所適。垂垂歲月久。殘斷爭寶惜。始由筆研成。漸次忘筆墨。心手兩相忘。融化同造物。軒窗雲靄溶。屏障石突兀。林麓繆槎芽。禽鳥翥翰翮。可憐俗澆漓。摸摹竟紛出。裝褫雜真贗。丹粉誇絢赫。千金易弊帚。十襲寶燕石。米也百世土。賞會神所識。伶倫世無有。奇響竟寥寂。良藥難再遇。抱懷長太息。左圖右書。取其怡悅瞻視。陶寫情性。近好事者。以為市道商賈。真贗為事。反害情性。盲目聾耳。哀哉。至正甲申(西元一三四四年)梅花道人戲墨而書。

陳立善《墨梅》軸

陳立善,生卒年不詳,黃岩(今浙江會稽)人。元順帝至正元年(1341),官慶元路照磨。工墨梅,作品流傳最晚見於至正二十五年(1365)。 本幅畫疏影橫斜墨梅一株,主幹由畫幅右側出枝,曲盡其態,陳立善畫墨梅與王冕(1310–1359)齊名,雖皆採用圈瓣和倒暈的筆法,然二者相較,王冕所作典雅細緻,陳立善則以略脫形似的疏枝淡蕊作梅,表現寫意的趣味。 此畫作於至正辛卯(1351)年。

元 陳立善《墨梅》軸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沈周《畫瓶中蠟梅》軸

沈周,字啟南,號石田,又稱白石翁,江蘇長洲人,生於明宣宗宣德二(1427)年,死在武宗正德四(1509)年。為人寬厚有大度。能詩文,工書法,又善畫,山水、花果、禽、魚、走獸、人物,樣樣具能,作品造型稚拙,用筆鈍勁,用墨厚重,予人一種質重有力、古趣盎然的感覺。後人將他與文徵明、唐寅、仇英尊為「明四大家」,合稱「沈文唐仇」。

明 沈周《畫瓶中蠟梅》軸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陳洪綬《畫梅花山鳥》軸

陳洪綬,浙江諸暨人。字章侯,號老蓮。明亡後,又號悔遲、勿遲、雲門僧。專工人物,旁及花鳥、草蟲、山水,無所不能。其畫喜用誇張手法,表現變形趣味。

明 陳洪綬《畫梅花山鳥》軸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畫梅花山鳥》軸梅干盤曲,糾錯轉出奇石之後。枝椏上梅花繁生,一山鳥棲歇其間,造型富趣味性,頗有作者自出之意。花以鉤勒填彩法畫成,線條遒勁穩定,傅彩濃淡得宜,朵朵圓實珠潤,奇巧可愛。

清 朱耷《古梅圖》軸

《古梅圖》軸圖繪一株古梅樹,根部無土,樹心中空,旁枝上數朵梅花盛開,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根據畫中的自題詩:「梅花畫里思思肖」而知,此圖是朱耷仿宋遺民畫家鄭思肖畫蘭不著土、以暗示國土為異族人所奪之意的畫作,表達了他對明朝的懷念之情。圖中用筆蒼健有力,線條粗獷,多方硬曲折。施墨枯潤結合,富有表現力。此圖是朱耷中年時期的代表作。

清 朱耷 《古梅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清 金農《墨梅圖》軸

墨梅是金農十分擅長的題材,尤其是花萼繁茂的墨梅。《墨梅圖》軸繪梅花離離疏影,生氣盎然。以濕潤的淡墨寫枝幹,以細筆勾畫花蕊。整幅畫面悠然淡雅。本幅自題:「香雨三兄良友以前明內庫紙乞予畫江梅小直幅。因仿元人王元章法。奉其教益,茶熟香溫時定多物外之賞也。並題一詩:硯水生冰墨半干,畫梅須畫晚來寒。樹無醜態香沾袖,不愛花人莫與看。稽留山民金農,時年七十。」鈐「金氏壽門」朱文印。

清 金農 《墨梅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清 汪士慎《墨梅圖》卷

梅花由於耐寒的品性為歷代文人所吟詠,也是文人畫家最為喜愛的題材。在「揚州八怪」中,除鄭燮少畫梅外,其他均善畫梅,各家筆下的梅花具有不同的韻致。金農曾評價汪士慎畫繁枝梅花「千花萬蕊,管領冷香,儼然灞橋風雪中」,此圖卷可為其代表作。畫卷中的梅花是屬於「灞橋」、「江畔」的野梅,清瘦之中帶有冷峻孤傲之氣。所謂「冷香」,也是汪士慎本人的寫照,他正是「要將胸中清苦味,吐作紙上冰霜椏」。梅干盤曲多姿,純以淡墨濕筆寫出,蒼勁而潤澤。梅幹上排列成串的焦墨苔點筆法質樸而不乏靈秀,與淡筆勾畫的梅花相映襯,以突出梅花的清雅秀逸,正如金農所言「花光圈處動,苔色點來蒼」。

清 汪士慎《墨梅圖》卷 故宮博物院藏

汪士慎創作這卷梅花圖時左眼已經失明,故有「左盲生」之印。十年後不幸雙目失明,故又有「心觀」一印。汪士慎觀梅是用身心來體悟交流,「老覺梅花是故人」,「相對成良晤,同清亦可憐」。師法自然,融於自然,物我兩忘,這也是汪士慎畫梅給予後代畫家的啟示。

清 汪士慎《墨梅圖》卷 故宮博物院藏

清 張照《臨王谷祥梅花》軸

張照,字得天,號涇南,別號梧窗,晚年又號天瓶居士,江蘇華亭人。生在聖祖康熙三十(公元一六九一)年,中四十八年進士,官位累升到刑部尚書。死在高宗乾隆十(1745)年。為人廣識博學,精通詩文,音樂,佛經,尤其以書法出名,寫字餘暇,間作繪畫遣興。人物花卉都能,而且落筆不俗,特別是梅花,深為藝林推重,作品多是折枝小畫,不求工整精飾,隨意勾勒,疏花細蕊,自然有種瀟洒高雅的韻味。

清 張照《臨王谷祥梅花》軸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近現代 陳師曾《墨梅圖》軸

陳師曾《墨梅圖》軸畫面右上方自題:「驢屋驢畫意。衡恪戲擬。」

「驢屋」是清初著名畫家朱耷(別號八大山人)的又一別號,師曾此圖即擬八大筆意。畫中一株粗壯的老梅樹當中而立,樹梢間僅有梅花三五朵。梅花是文人畫的傳統題材,陳師曾此作更是在眾多梅畫之中獨樹一幟,雖是畫梅,卻不以梅花為主,反而突出枝幹,筆墨極簡然富於力度,看似枯朽的老樹,枝頭卻有花朵綻放,顯示出老樹頑強的生機。

近現代 陳師曾 《墨梅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陳師曾別號「朽者」,在他去世後吳昌碩曾題詞稱其為「朽者不朽」,此畫正表達了此意。

(本文圖文整理自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等相關資料。)

責任編輯:李梅

校對:欒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