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雕 兼有雕刻藝術之美和人文傳承之美,法書薈萃 賞心悅目

竹具有自然之美,直而有節,中通心虛,耐寒質堅。

中國人愛竹。


虎丘之竹

一是因為它給人們帶來生活之便,蘇軾曾感嘆說:"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不可一日無此君也。"

二是因為它給人帶來精神慰藉。竹和松、梅並稱"歲寒三友"。竹和梅、蘭、菊組成"花中四君子"。竹子未出土時便有節,及凌雲處尚虛心;竹子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竹子死不改節,花落仍香。

中國人愛竹,竹在人們心中成了一種人格寫照,成了一種精神象徵。


滄浪亭之竹

竹雕是一種工藝,是在竹片或竹製的器物上雕刻圖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各種具觀賞價值的物件。竹雕作品和傳統書畫精髓相通,只不過是以刀代筆,以竹作紙罷了。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竹雕分楹聯、筆筒和臂擱。這些作品都出自名家之手,均收藏在著名博物館中。我們藉此欣賞竹雕藝術之美,通過竹雕題材來涵養精神,享受愉悅。


「與賢為友,所惡勿施。」是湖南籍台胞李佑增先生的竹雕。


把酒時看劍,焚香夜讀書。東晉王羲之行草聯,李佑增竹雕。把酒焚香,看劍讀書,充分表達了儒將風韻。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宋代趙孟頫行書聯 李佑增竹雕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明代祝允明行書聯 李佑增竹雕


安危他日終須仗,甘苦來時要共嘗。近代孫中山行楷聯 李佑增竹雕


誰信曲肱能自樂,我知容膝易為安。明代文徵明行書聯 李佑增竹雕


三千餘歲上下古,八十一家文字奇。清代金農隸書聯 李佑增竹雕


盡道人間春色滿,豈忘雪裡寸心丹。曹禺以此評價文革時期的周恩來總理。


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冠世之懿干時之量。清代左宗棠篆書聯 李佑增竹雕


居為千山雲出為萬民雨,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近代梁啟超隸書聯 李佑增竹雕


幽簧彈琴圖筆筒竹雕 清代


和合蓮瓣圖筆筒竹雕 清代


松榭問徑圖筆筒 竹雕 清代


采芝圖 臂擱 竹雕 清代


老虯新蕾圖 臂擱 竹雕 清代


如意形雕山水筆筒,由連理竹隨形製成,外壁雕刻山水花卉圖案,筆筒筒口呈如意雲頭紋形狀。如意雲頭紋常常用作邊飾,表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