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花帖》三個版本高清對比,你喜歡哪個?

楊凝式(873年-954年),字景度,華州華陰縣人,是生活在唐末喪亂之後,活動於五代時期的一位大書法家。

楊凝式在中國書法史上被視為承唐啟宋的重要人物,「宋四家」都深受其影響,代表作《韭花帖》有天下第五行書之稱。



現在,我們能看到的《韭花帖》有三件:

一件在無錫博物館,

一件在台灣蘭千山館(寄存台北故宮博物院),

一件不知所蹤。


《韭花帖》羅振玉藏本


為什麼最後一件「不知所蹤」也要列在這呢?

因為清末羅振玉收藏過這件《韭花帖》(下簡稱羅本),他曾用珂羅版影印將其錄入《百爵齋藏名人法書》。


1945年,這件《韭花帖》於羅氏東北寓所遺失,至今下落不明。

但因為之前已有影印,所以我們今天仍可以在網上看到它的圖片。


《韭花帖》蘭千山館藏本


台灣蘭千山館的《韭花帖》(下簡稱蘭本),有清代文人高士奇的收藏印,高士奇曾在《江村銷夏錄》里著錄過這件作品。


《韭花帖》無錫博物館藏本


無錫博物館的《韭花帖》(下簡稱清本),又稱「清內府藏本」,本是清皇室的藏品。


乾隆題跋


因為高士奇曾為康熙皇帝做過書畫鑒賞,所以有個說法是:

清皇室收藏的本是蘭本,高士奇在鑒賞的時候,覺得這件作品實在太好了,就頂著殺頭的風險,用摹本掉了個包,這摹本就是清本。

後來,乾隆鑒賞的就是這個清本,所以我們可以在清本里看到乾隆的題跋。


雖然高士奇頂著殺頭的風險,但今人一般認為羅本《韭花帖》才是真跡。

不過,也有人說高士奇當時從宮裡換出來的就是羅本,蘭本和羅本都是從他家流出來的。


下面,逐行看一下這三個字帖的對比。


▍第一行

第一行里,可以重點看一下「」字:

首先是第一點,蘭本和清本更多的是圓,而羅本圓中帶方。

其次看底下的彐和又,蘭本和清本更方正,而羅本欹側取態。



▍第二行

第二行可以看一下"賜"字,這也是能一眼就看出羅本不同的字:

首先,我們看字里的空白空間,蘭本和清本更規整、更平均,羅本的疏密對比則更明顯;

其次,我們看賜右邊的橫折,羅本對這一筆的處理也是明顯不同,更媚更張揚。



▍第三行

第三行可以看一下"韭"字,羅本的左密右疏、左重右輕最明顯。



▍第四行

第四行不妨看一下"羞"字:

首先,從字里空間的疏密來看,還是羅本更密,對比更鮮明;

其次,看那個長撇,羅本更直更有力。



▍第五行

第五行有一個明顯區別,羅本的"餘"字不完整,蘭本、清本則是清晰的。



▍第六行

第六行說一個印章上的不同,清本惟字底下有一個「乾清宮鑒藏寶」的印章,充分說明了它的來歷。



▍第七行

第七行,也是最後一行,這裡有羅本最顯眼的一個特徵。

蘭本和清本多少有「凝式」兩字的落款,雖然並不完整,但羅本是完全沒有。


以上就是對三版《韭花帖》的簡單介紹

更多知識請報名我們的行書課

大老師會在課里教你寫《韭花帖》

寫完一遍自然會有更多的認識



文字 | 報秋鹹魚癸

排版 | 逞味胡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