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史資料」林登榜:參建邊防團警通連並參加作戰經過

參建邊防十三團警通連並參加作戰經過

林登榜



作者當年。黑眼睛凝望著光明的未來。


奉命參建邊防十三團警通連



1978年,越南黎筍集團地區霸權主義野心膨脹,侵略柬埔寨,入侵我國領土領海,經常向我國邊境地區開槍開炮,打死打傷我邊境軍民,給我國邊疆的和平安定和人民的生命財產構成了嚴重威脅。越南這些忘恩負義的惡行,激起了我軍廣大指戰員的強烈憤慨。12月初,雲南省昭通軍分區按照上級要求,由司令員李東海、政委熊明發組織軍分區機關直屬隊、獨立營全體指戰員作了中越邊境形勢報告及動員講話。主要內容一是通報了中越邊境形勢;二是揭露越軍惡行;三是號召全體指戰員,若祖國需要,要積極投身於保衛祖國、保衛邊疆的戰鬥之中。

動員會後,全體指戰員熱情高漲,紛紛寫了請戰書、決心書,有的寫了血書,積極要求上前線。此時我在昭通軍分區獨立營第2連3班任副班長,我也寫了請戰書,要求參戰,保衛邊疆。

1978年12月上旬,奉昆明軍區命令,由昭通軍分區抽調1個建制連,調赴紅河州屏邊縣,入編新組建的雲南省軍區邊防第13團,參編該團的警通連。


昭通軍分區調出一個建制連隊全體人員合影。


昭通軍分區獨立營第二連調出人員合影。


昭通軍分區獨立營第二連三班合影。


昭通軍分區按照昆明軍區命令,由獨立營的4個連隊,每個連隊抽調1個排,即1連抽1排,2連抽2排,3連抽3排,4連抽4排,組建為1個連3個排,幹部戰士共76人。

幹部由各連隊抽調,連長(缺),指導員李德勝,副連長譚春祥,副指導員王家升,司務長張汝功,第1排排長熊世章,第2排排長葉志安,第3排排長楊紅興,文書吳愛平,通信員白明富,衛生員母昌國。

12月20日,連隊組建完畢。昭通軍分區司令員李東海、政委劉賀(那時昭通軍分區有多位司令員、政委)於21日率機關人員,在獨立營營長汪玉廷、教導員丁立應的陪同下,組織了全營人員在昭通市北門獨立營駐地舉行了隆重的歡送儀式,全連在鑼鼓聲中奔向紅河前線。

在指導員李德勝、副連長譚春祥、副指導員王家升率領下,5輛卡車經過4天長途賓士,於12月24日下午到達目的地——邊防第13團團部駐地屏邊縣,正式編為團警通連。連隊駐紮在屏邊縣縣委招待所。當時招待所的主體工程剛建好,還沒有裝修。

連隊立即分別組建了警衛排、徒步通信排、架線排;又接收了從其他2個軍級單位、4個師級單位、10餘個團級單位抽調來的無線、有線業務尖子骨幹,組建了電台、單邊帶步話機及有線通信等,並接收了部分1978年12月剛入伍的新戰士充實到各班排。團警通連的架子搭建好了。


戰後,作者(左)調任團營房股助理員。圖為工作途中與分管營建的羅意利副團長合影。


按照軍分區和團的命令,原先的連隊幹部也做了調整:指導員李德勝到後勤處任政治協理員,副連長譚春祥到第1連任副連長,副指導員王家升到100迫擊炮連任副指導員。

新的連隊班子隨即到位:連長李元朝、指導員黃國朝、副連長徐雲生、副指導員賴貴連;原第3排排長楊紅興任警衛排排長,原第1排排長熊世章任徒步通信排排長;150W電台台長熊仁根、幹部王忠文;步話機、單邊帶則由張永學、王躍虎負責。連隊班子及各類業務幹部逐步配齊,連隊也投入到緊張而有序的訓練之中。這時,文書吳愛平調團管理股當文書,我從副班長調到連部當文書。



臨戰前的緊張訓練



連隊幹部戰士來自不同單位,面臨很多問題。因警通連裝備複雜,僅電台一樣就有幾種不同的功率和型號,在訓練中各類業務訓練方式不同,幹部之間、戰士之間、幹部與戰士之間相互不了解。連隊召開黨支部會議,分析當前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在加強政治思想工作的同時,明確了幹部及支委下一步的工作任務,要求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抓好連隊訓練,隨時保證完成作戰保障任務。


四連山花園式陣地建設後留影。祖國在戰士胸中,燦爛在戰士臉上。


連隊幹部作了分工,連長李元朝主抓訓練,側重抓好無線電台的訓練;指導員黃國朝主抓政治思想工作,側重抓總機及外線架設的訓練;副連長徐雲生協助連長抓訓練,同時負責連隊後勤工作;副指導員賴貴連協助指導員抓政治思想工作,主抓連隊團支部工作。各排長及幹部在協助連隊幹部工作之外,抓好各自的本職工作。通過短時間的努力,連隊基本上走入正軌。

1979年1月下旬,按照團部命令,警通連隨團指揮所推進到河口縣的達溝河進行戰前訓練,並做好團指揮所及所屬部隊通信保障工作。

連隊到達達溝河後,一邊保障團指揮部及所屬部隊通信暢通,保證首長的命令能及時發出,部隊的情況能及時上報;一邊進行艱苦訓練。

訓練條件十分惡劣,連長李元朝、指導員黃國朝要求也十分嚴格,有時下著大雨,也要進行外線架設、故障排除等訓練。全體指戰員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從不叫苦叫累,在訓練中深鑽細研,精益求精。連長李元朝在訓練的檢查中,始終要求從不放過任何細節。大家知道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的道理,訓練熱情空前高漲。


老文書兼軍械員,看見武器彈藥就格外親切。


達溝河屬於亞熱帶雨林氣候,與中越邊境較近且比較好隱蔽和屯集部隊,我團第1、第3營和配屬的箇舊獨立營等均集結於達溝河進行戰前訓練,並在此地召開了戰前訓練動員大會(第2營駐新街,營連幹部參加了動員會),掀起了訓練高潮。

警通連在抓好連隊訓練的同時,還要完成首長和機關交代的任務。有一天,部隊用過早餐,連長李元朝就接到前指交代的任務,要儘快徒步送一份文件到邊防第14團與我團的接合部。李連長迅速帶領通信班班長江小炳、通信員白明富及另一名戰士,利用地圖、指北針,爬山涉水5個多小時,終於將信送到了金平縣馬鞍底,圓滿完成任務。

在戰前的訓練中,警通連除了抓好任務訓練外,根據團里安排也要進行武裝泅渡訓練。連長指導員商量後即組織連隊全體人員召開動員會,要求會游泳的幹部戰士積極報名。根據報名情況,從中抽調了幹部戰士組成渡河突擊隊,在連長李元朝、副指導員賴貴連的率領下,在五道河地段上游的紅河上實施了多次近似實戰的武裝泅渡訓練。

有的戰士報國心切,隱藏自己不會游泳的事實,報名參加泅渡紅河訓練突擊隊。如架線排戰士趙明學,不會游泳,訓練中背著電話單機就隨同大家下了河。一同下河的戰友發現他原來不會游泳,情況十分危險,立即報告李元朝連長。連長叫趙明學「回去」。趙明學還強撐著往前游。這時連長發火了,大聲說:「趙明學,我命令你回去。」趙明學才很不情願地爬上岸。事後他逢人便說:「是連長救了我的命。不是連長下命令,就算淹死在紅河裡我也不返回。」


組織陣地建設施工後留影。


部隊在此訓練管理比較嚴格,很少有連隊戰士互相串門,但偶爾也有找一下老鄉的。一天晚上,連長李元朝提著馬燈檢查連隊夜間訓練回到連部,一個戰士來找李連長。他們在一起說了10多分鐘的話,這戰士就回自己的連隊去了。連長告訴我,這是他的老鄉,叫李成文。這是我第一次與李成文見面,也是最後一次。在2月17日戰鬥打響的第一天,李成文在攻克越軍新官據點的戰鬥中捨身炸敵堡,光榮犧牲,被中央軍委授予「董存瑞式的戰鬥英雄」榮譽稱號,享譽全國全軍。全團上下也掀起了向英雄李成文學習、為犧牲的戰友報仇的殺敵立功高潮。



遂行完成指揮保障任務



1979年2月上旬,接到上級命令,警通連由連長李元朝、副指導員賴貴連帶領電台、部分有線及徒步通信分隊,隨團前線指揮所(前指)保障,由指導員黃國朝、副連長徐雲生帶領部分人員及裝備隨基本指揮所(基指)保障。

我跟著指導員黃國朝他們,推進到河口縣瑤山區靠近紅河邊上的一個小山村駐紮,還要完成與39號坑道連接的交通壕挖掘任務。由於越軍經常向我邊防軍民開槍,大家白天休息,傍晚後就到39號坑道,挖與坑道連接的交通壕。經過了約5天的努力,連接坑道的交通壕終於完成。


作者在組織施工的營建工地現場。


1979年春節前,我們完成了坑道與陣地的交通壕連接(因團通信保障指揮所設於39號坑道),戰友們終於有了一些休息空隙。大年三十晚,河口縣瑤山區的黨委書記帶領群眾給我們送來了粽子。這些粽子是當地瑤族群眾用植物顏料染色的彩粽,味道很好。再加上我們準備的紅燒豬肉罐頭,午餐肉罐頭,以及一些菜罐頭,在指導員黃國朝、副連長徐雲生和司務長張汝功的安排下,在這個小山村過了一個豐盛的大年。

住在坑道里,戰友們一天天等待著……

終於,1979年2月17日凌晨7點左右,大家都還在朦朧之中,值班人員從步話機所聽到前指發出命令,炮兵開始炮擊。這時第一發炮彈發出呼嘯聲落到了越軍陣地,接著就聽到了一排排炮彈飛向越軍陣地。這些炮彈帶著我們全體指戰員的滿腔怒火,一起傾瀉到越軍陣地上,給越軍以沉重打擊。

炮擊未停,我們的攻擊部隊已渡過紅河,並對越軍陣地發起了猛烈攻擊,警通連隨前指保障的人員跟進到越南371高地附近。進攻371高地的部隊遭到了越軍的強烈反抗,與越軍成膠著狀態。

這時團前指參謀長薛貴正命令警衛排迅速增援371高地。連長李元朝、副指導員賴貴連接到命令,迅速將人員組織好,很快到達了指定位置,並與進攻371高地的部隊並肩作戰,發起攻擊。

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激戰,終於搶佔越軍371高地,佔領了制高點。部隊進行了搜山及打掃戰場。

戰報報告,越軍沿紅河一線的制高點均被我軍控制。


笑立在南疆山水間。


在作戰中,我連根據團指揮部的命令,將業務人員配屬到各個作戰部隊,加強通信保障,他們為戰鬥的勝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連隊報話員李成明,配屬到第3營營部報話班任副班長,又配屬到主攻的第8連,保障部隊的通信聯絡。在進攻越南轉田的戰鬥中,他像戰鬥班的戰士一樣衝鋒在前。身負重傷後,背著報話機繼續向陣地爬去,直到流盡最後一滴血,壯烈犧牲,榮立一等功,用生命譜寫了人生的壯歌。



隨「基指」推進



1979年2月17日上午9時許,我們接到命令,隨「基指」向前推進。我們將各種裝備器材拆除,由兩個民兵班協助搬到了山下的五道河道班,等待車輛。此時,對面的戰鬥還在進行,經常有流彈打過來。指導員黃國朝、副連長徐雲生帶領大家隱蔽在道班左側的山溝里。約10時,警通連的通信車及後勤處調的卡車到達了位置。在大家的努力下,一會兒就將器材、裝備等裝車完畢,並登車前往下一目的地。

由於越南一方沿紅河一線均被我軍控制,我們在我方一側的行動也比較有安全感。轉移途中,電台、步話機全部開通著,我們的3輛車沿著紅河河邊公路行駛了近1個小時,在駕駛員龔國平、副駕駛員李強及另外4名駕駛員的精心駕駛下,到達了壩灑農場3隊,並迅速展開各類通信設備的聯通,與前線作戰部隊形成了無縫對接。

壩灑已駐了很多部隊。有13軍37師、38師、114兵站、144醫院等。我們在壩灑住了10天左右,各部隊向越南縱深推進的同時運回了很多戰利品,我團也運回不少,有槍支彈藥、有我國中糧口袋包裝的大米、玉米,有零散的八角、草果,還有汽車、推土機、吉普車、拖拉機、汽車零配件、木料、自行車、電風扇等。


作者(右)在螞蝗堡與六連副連長李維金於連隊新建營房前合影。


我是警通連文書,事情較少,因此經常會被後勤處喊去幫助清理繳獲的物資。這些物資,尤其是機械設備,在我團後來的邊防戰備營房工程建設中都發揮了作用。吉普車在全團上下都叫「俘虜車」,一直是副團長羅意利和副政委楊學智使用,直到楊學智副政委任團政委,羅意利副團長轉業。

2月26日,根據上級命令,團「基指」推進至越南的沙巴縣。當時由團後勤處調集了4輛卡車,加上警通連的通信車,組成了車隊,通過壩灑紅河上的舟橋向越南的沙巴縣推進。

由於接到命令的時間已是下午,加之路上部隊多、車多,道路擁堵。到達目的地後,就在沙巴縣越軍公安屯開設了臨時指揮所,我們的友軍是13軍37師。

當把崗哨布置完畢,天就下起了雨,氣溫較低,戰士們帶的行李很少,除值班人員和崗哨外,就幾個人擁在一起簡單休息。外面經常聽到零散的槍炮聲。戰友們警惕性比較高,都端著槍,子彈上膛,關上保險休息。


作者(左)與團後勤處運輸股助理員王明成在團新建廣播站坑道前合影。


第二天,我們接到命令,部隊儘快開飯,「基指」要推進到越南孟尾。為防止越軍施放毒氣,要求在行進途中都佩戴好防毒面具。大家及時將裝備器材裝上車,又隨「基指」前行,一路上有較多的越軍屍體(在公路邊有7具),我國的支前民兵正準備掩埋。在前行的途中,雖然有零散的越軍在較遠距離向我們射擊,但周圍的制高點都被我團部隊或友軍控制,對車隊及人員已不能構成威脅。下午2點,我們即到達了目的地孟韋。

此地屬丘陵地貌,中間一座較為平緩的小山,周圍的地形較高,指揮部設在中間平緩的小山包上,蒙自軍分區基指已在這裡開設。有警衛部隊和民兵分隊,還有一支野戰醫療救護所。我們剛把器材裝備架設完畢,已是下午4點左右,這時又接到了命令,除電台、總機值班人員外,其餘人員分別佔領指揮所周圍的有利地形。我們在黃國朝指導員的帶領下,由20多人組成小分隊按照命令迅速佔領了指揮所右側的高地。指導員查看了四周,選擇並佔據有利地形,將所有人員分成小組,警戒並做好戰鬥準備。


作者與來隊探親的妻子在團部留影。


這時黃國朝指導員安排了一項任務,要我下山去背一些手榴彈,2支衝鋒槍及子彈上來。我是警通連的文書兼軍械員,槍支彈藥由我管理,指導員叫我去是正常的。

我接受任務後迅速下山,用手榴彈袋背,一個袋子裝4枚,背上了20枚手榴彈,又背上2支衝鋒槍,8個彈匣,往陣地返回。頭天下過雨,上山的小路很滑,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上到了山上。

這時已是傍晚,為防止敵人偷襲,指導員逐一將手榴彈拉火環拉出來,小心翼翼地拴在距我們堅守的地方周圍約100米外的小路或草叢中,並用白色的布條做了標記。

夜晚,天上又下起了濛濛細雨。為了避雨,我們就用樹枝把每個戰士都發得有、用來打背包的軍綠色塑料布撐起來,過了一夜。

第二天,我們繼續留在山上,吃了點乾糧。沒有水,乾糧也很難咽下。到了中午3點左右,司務長張汝功帶著炊事班送來了飯菜。戰友們沒有碗筷,大家有的用手捧著吃,有的撿了大張一點的樹葉包著吃,不管用什麼方法,終於把肚子裝飽了。下午5時左右,我們接到命令,從山上撤回指揮部。


作者近照。脫下軍裝換警裝,一生只願在疆場。


1979年3月5日接到命令,「基指」撤回祖國,警通連在基指的人員也隨「基指」撤回壩灑農場3隊。

部隊陸續撤回國內。到3月16日,我們撤回屏邊縣。屏邊縣組織了近萬名群眾,從零開到縣城10公里的道路上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很多戰士感動得流下眼淚,說「祖國沒有忘記我們,人民沒有忘記我們」。至此,我連圓滿完成了上級交給的作戰任務,對越自衛還擊作戰取得了勝利。

【作者聲明:由於年代久遠,有些時間、地點、姓名等記不太準確,請知情的首長和戰友糾正。】

(圖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