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博物館:用文物講好「和合中國」文化故事

2022年10月8日,「和合中國」展覽在遼寧省博物館三層20、21、22號展廳開展。展廳總面積共3738.1平方米,展線長度387米,恆溫恆濕展櫃。此次展覽為期三個月,將於2023年1月8日閉展。

展覽計劃展出「和合」文化有關文物、古籍402組件(436單件),其中一級文物88件/組,在我省首次展出的文物197件/組,外借文物121件/組(177單件)。其中,《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北宋宋徽宗草書千字文卷》《明仇英清明上河圖》《清徐揚姑蘇繁華圖卷》《明代利瑪竇繪兩儀玄覽圖》、宋緙絲朱克柔牡丹圖、元織錦百鳥朝鳳圖卷、遼三彩釉印花太極圖執壺等遼博館藏國寶級文物均有呈現,將分期展出。此外,湖南博物館藏《唐摹蘭亭序(黃絹本)》、吉林省博物院藏《金張瑀文姬歸漢圖》、南京博物院藏《明坤輿萬國全圖》、甘肅省博物館藏東羅馬鎏金銀盤等國寶級文物也將在展覽中分期呈現。

本次展覽分為四個部分,八個單元,從序廳「和合」之源開始,第一部分:天人合一,其中分為第一單元:與天地參 ,認知自然;第二單元:樂山樂水,諧和自然;第二部分:人心和善,第一單元:明德修身,止於至善;第二單元:格物致知 ,知行合一;第三部分:和而不同,第一單元:崇德向善,仁孝為本;第二單元:民惟邦本,和合共生;第四部分:協和萬邦,第一單元:交流互鑒,四海一家;第二單元:與古為新,美成在久。

四部分展覽中的重點文物有:

第一部分重點文物有:

1.勾連渦紋彩陶罍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口徑13.2、底徑12、通高49.2厘米

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四號冢6號墓出土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泥質紅陶,紅陶地上飾黑彩。斂口,圓唇,廣肩,鼓腹,小平底,腹部飾豎橋狀耳,圓碟式蓋,頂端有半環形捉手。蓋身飾重圈紋,瓮身飾三周勾連渦紋帶。

早在新石器時代,分布於西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以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天性和與鄰區廣泛交流的開放心態,走過了1500年發生髮展的歷程。紅山文化祭祀用陶器主要為泥質紅陶,且多彩陶。紅山文化的彩陶受到中原地區仰韶文化的強烈影響,在發展過程中又不斷地融入自身的文化因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紅山文化彩陶。將源自鄰區文化因素的彩陶器使用於精神領域,反映出紅山先民對外來文化具有很高的容納度。

2.三彩釉印花太極圖執壺

通高21、口徑3.7、底徑10.8×8.9厘米

原東北文物管理處拔交

遼寧省博物館藏

壺體作扁圓形,圓口,曲柄,管狀短流,圈足。胎質灰白閃紅,掛白粉。通體施黃、綠、白三色釉。水波紋地,上浮有如意流雲帶。柄外施綬帶紋,流基部作牛首張口狀。壺身兩面印相同的凸起花紋,中心一朵蓮花內飾有太極圖式花紋,勾畫出「始於天然、載於天道」的審美意境。此壺構思巧妙,製作精細,花紋別緻,裝飾富麗,是遼代陶瓷中的佳作。

3.夏景山口待渡圖

五代 董源(生年不詳-962)

絹本 設色

縱49.8 橫329.4厘米

董源,字叔達,鍾陵(今江蘇南京)人,後唐中主時曾任北苑副使,故稱「董北苑」,擅畫山水,開創了「平淡天真」的江南山水畫風格,是「南宗」山水畫的代表畫家。

此卷描繪的是江南山水景色,江水蜿蜒於群山之間,草木豐茂,點染皴擦中盡顯江南山水秀潤之境。引首有明代董其昌書題,卷後有元代柯久思、虞集、等人題跋,是董源傳世繪畫中極為精妙的一幅作品。

4.太白山圖卷

元代 王蒙(1308-1385)

紙本 設色

縱27.4,橫238厘米

王蒙,字叔名,號黃鶴山樵,吳興(今浙江湖州)人,趙孟頫外孫。畫風深受外祖父影響,又自出新意,獨具風貌。後人將其與黃公望、吳鎮、倪瓚合稱為「元四家」。

此圖所繪為浙江鄞縣太白山及周圍景緻,此處山巒疊嶂,綿延不絕,小橋流水,高拱長橋。全篇用筆繁密,以硃砂、花青點染,技法高超,別具一格。

5.唐摹蘭亭序(黃絹本),24.5×65cm,湖南省博物館藏。

唐代 佚名

橫24.5 縱65.6厘米

湖南博物院藏

這卷原託名為褚遂良所書《蘭亭序》,正文質地為絹本,黃褐色,亦稱「黃絹本」。在正文末行「斯文」之下有「芾印」、「子由」二朱文印。卷前引首有明代著名書畫家、鑒賞家董其昌題書「墨寶」二字(殘存)。卷中有明代書畫鑒賞家項元汴藏印甚多。卷尾有明代許初,清代王澍、賀天鈞、唐宇肩、顧蒓、梁章鉅、梁同書、孫星衍、石韞玉李佐賢、韓崇諸跋。

此卷唐摹《蘭亭序》,雖不是褚遂良的摹本,但作為唐代初期的書法作品,能流傳至今實為不易。正因它與其他唐摹《蘭亭序》的存在,使我們今日仍可在感受到王羲之書法藝術魅力的同時,認識唐代早期的書法風尚。

6.蘭亭集序圖卷

明代 祝允明(1461 -1527) 文徵明(1470-1559)

紙本 行書 設色

書心:縱22.9 橫48.8厘米

畫心:縱20.8 橫77.8厘米

祝允明,字希哲,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因長像奇特,而自嘲醜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號枝山,世人稱為"祝京兆",擅詩文,尤工書法,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楷書早年精謹,師法趙孟頫、褚遂良,並從歐、虞而直追"二王"。草書師法李邕、黃庭堅、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變化,風骨爛熳。

文徵明,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長洲縣人。嘉靖二年(1523),以歲貢生參加吏部考試,被授予翰林院待詔之職。嘉靖五年(1526),文徵明辭官歸鄉,專事創作。文徵明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四絕」,其與沈周共創「吳派」。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在文學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

7.歸去來兮辭圖卷

明代 馬軾 李在 夏芷(生卒年不詳)

紙本 水墨

縱27.7 橫60厘米

馬軾,字敬瞻。嘉定(今上海)人。宣德年間與戴進、謝環同善畫名於京師。工詩文,善畫,山水取法南宋院體。

李在,字以政,福建莆田人。宣德年間入畫院,為畫院待招。善山水人物,宗郭熙。

此幅繪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情境,共九段,現存李在三段,馬軾三段、夏芷一段,第一段與第八段原作已佚,現存此兩段為清代畫院畫家補繪。

第二部分重點文物有:

8.摹孝經圖卷

南宋 佚名

絹本 設色

縱19.7厘米 橫529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本畫根據儒家經典《孝經》所繪,計十八章,右書左畫。此卷經清代《庚子銷夏記》《石渠寶笈初編》等著錄,皆以為褚遂良書、閻立本畫,今被鑒定為南宋人作。從避諱字來看,「敬」「讓」二字均未缺筆,而第十六章「慎」字缺筆,避南宋孝宗趙昚諱,第十七章「匡」字亦缺筆,可見此卷最早應為南宋孝宗時所作。

9.急就章卷

元代 趙孟頫(1254 -1322)

紙本 草書

縱24.7 橫278.4厘米

《急就篇》為西漢元帝時(前48~前33)黃門令史游作。該書是中國古代教學童識字、增長知識、開闊眼界的字書,在古代常被用作識字課本和常識課本。漢代教學童識字的書,如《倉頡篇》、《訓纂篇》、《凡將篇》、《滂喜篇》等都已亡佚,只有《急就篇》流傳下來。全書為三言、四言、七言韻語。三言、四言隔句押韻,七言則每句押韻,以便誦習。篇中分章敘述各種名物,如姓氏人名、錦繡、飲食、衣服、臣民、器物、蟲魚、服飾、音樂以及宮室、植物、動物、疾病、藥品、官職、法律、地理等,不僅為識字而設,還有傳布知識、以應實際需要的意思。原書可能是用隸書寫的,東漢時章草盛行,書家喜用草書書寫,魏晉時期鍾繇、索靖、衛夫人、王羲之都有寫本,但都沒有流傳下來,只有三國時吳國皇象的寫本流傳下來。此字書舊分32章,相傳皇象寫本為3l章,宋太宗所寫為34章,不同傳本文字也略有異同。由於分章的原因,也有人把它稱作《急就章》。

10.千字文卷

趙佶(1082-1135)

紙本 草書

縱31.5 橫1172厘米

趙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公元1100年正月病逝時無子,向太后於同月立他為帝。第二年改年號為"建中靖國"。徽宗自創一種書法字體被後人稱之為"瘦金體",他熱愛畫花鳥畫自成"院體"。是古代少有的藝術天才與全才。

此卷書法為徽宗用草書臨寫《千字文》,寫於「宣和壬寅」(1122年),時40歲。《千字文》本為歷代孩童識字課本,在流傳過程中,又被不同時代書法家作為藝術創作之文本。

11.千字文卷

唐代 歐陽詢(557——641)

紙本 行書

縱25 橫304.8厘米

歐陽詢,字信本,潭州臨湘縣(今湖南長沙市)人。歐陽紇之子。歷銀青光祿大夫、給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冊封渤海縣男,主持編撰《藝文類聚》。歐陽詢精通書法,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並稱"初唐四大家"。

《千字文》為南朝梁武帝指令給事郎周興嗣用一千個不同的字編寫的文章。四字一句,對偶押韻,便於記誦,用作兒童啟蒙讀本,從唐朝始開始盛行,直至今日仍被人傳誦。

12.木雞集序卷

宋代 文天祥(1236-1282)

紙本 草書

縱24.5,橫38.5厘米

文天祥,初名雲孫,字宋瑞,號文山。江南廬陵人。累官至贛州提刑,元軍南侵,力抗頑敵,兵敗被俘,從容就義。臨行前作《正氣歌》,以見其堅貞不屈,大義凜然之志,為後人所敬愛。工書,其書出自《淳化閣帖》,師法二王,具有晉人風韻,博採唐人名家草書之長,卻又具有自己的獨特風格。著有《文山集》及《文山詩話》。

《木雞集序》是文天祥應同鄉張疆之求而作。木雞意取《莊子達生篇》。文中闡述治學的見解,強調學習應從難從嚴的道理,要先學《詩經》,後讀《文選》,才能收益更快。

13.《大學或問》手稿

宋代 朱熹(1130—1200)

紙本 行書

縱33.5,橫113.6厘米

朱熹,字元晦,號晦庵,謚文,世稱朱文公。祖籍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注》,後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

《大學或問》是朱熹詮釋《大學》的著作,與《大學章句》相表裡。載《朱子語類》卷十四。因採用問答體形式,故稱"或問"。朱熹著《大學章句》後,恐學者尚有不理解處,著此以釋疑。自稱《章句》如《大學》篇的註腳,而《或問》篇"乃註腳之註腳",教學者"且去熟讀《大學》正文了,又仔細看《章句》,《或問》未要看,俟有疑處,方可去看"。

第三部分重點文物有:

14.青銅禮樂器一組:七鼎八簋八鬲,一組編鐘,一組編磬

(1)西周虢國波曲紋列鼎

1991年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地M2011虢太子墓出土

最大:通高38.4、口徑39、腹深18.2厘米;

最小:通高24.6、口徑21.2、腹深11.6厘米。

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藏

一組7件,形制、紋樣相似,大小相次,應為一組列鼎。

均為斂口,窄沿上折,立耳,半球狀腹略鼓,平底,蹄足粗矮,足內側內凹,足下有范疣。沿下飾有C形無目竊曲紋,腹飾波曲紋,耳部飾重環紋。該組器物莊重大氣,做工精良,是西周列鼎制度的實證材料。

位於列鼎之末者,腹較前者深,紋樣、形制較粗糙,疑與前者非同時鑄制。

《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西周的禮樂制度主要體現在青銅禮器的配置上,具有嚴格的等級規定。在祭祀、宴饗、隨葬時,依使用者身份配置相應數量的鼎、簋,天子為九鼎八簋,諸侯、卿大夫依次遞減,尊卑分明,不得僭越。禮樂制度有利於周王與諸侯之間關係的和睦穩定,社會和諧即聖人制禮作樂的本意所在。

(2)鄭國編鐘

春秋

鎛鍾:通高32.5~27.1厘米;銑長22.7~17.70厘米。

鈕鍾:通高27.7~14.10;銑長16.8~8.4厘米。

河南省新鄭市鄭國祭祀遺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青銅樂器,一組24件,鎛鍾 4件,鈕鍾20件,鈕鍾分為兩組,每組各10件。

鎛鍾均為雙龍首凸字形鈕,方圓體,平舞, 鈕兩側及舞面都有半圓形外框,面有三十六枚,枚、鉦、篆、鼓部都有陰線紋外框。鉦部素麵,篆部飾雲雷紋,鼓部飾回首龍紋和圓目紋。平於口。

鈕鍾均為梯形扁方體鈕,合瓦體,平舞。面有三十六個枚。枚、鉦、篆、鼓部有陰線紋外框紋飾,鉦部素麵,篆部飾雲紋,鼓部飾三角形紋和雲紋。

不同的聲音和諧共處形成的諧音現象是一種自然現象。基本樂理揭示,八度、五度、大小三度和諧地凝聚於諧音列中,被早期的骨哨、骨簧、陶塤、陶鈴等樂器有選擇地表現,養成了人們的聽覺偏好。周代雙音鐘的一鍾雙音三度音程結構,正是這一偏好的體現。人們把自然現象的「音程之和」類比為「和而不同的」社會觀,象徵中國傳統和諧觀的初步形成。

《禮記·樂記》: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周代的編鐘、編磬屬禮制樂器,是「和」從自然現象到人文觀念的載體。

(3)戰國石編磬

最大通長74.5、股博、13.7、鼓博 11.5厘米

最小通長18、股博5.2、鼓博4.9厘米

1988年10月山東省陽信縣城關鎮西北村戰國墓出土

陽信縣博物館藏

石質,一套共13面。出土時表面附有硃紅色顏料,造型別緻,稜角規整,大小有序,敲之音純正,帶有半音。

15.南宋宋高宗書馬和之畫周頌清廟之什圖

絹本設色

畫心縱27.4,橫742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卷以《詩經·周頌·清廟之什》十篇詩文為題材,《清廟之什》是西周初年周王朝祭祀宗廟的舞曲歌辭,用典重的詞章歌頌祖先的功德並祈求降福子孫。

此圖由宋高宗書《清廟之什》詩文,馬和之補畫繪文意圖,右書左圖,各幅相間,共十段,依次為:《清廟》《維天之命》《維清》《烈文》《天作》《昊天有成命》《我將》《時邁》《執競》《思文》。

此卷是傳世《毛詩圖》各卷中較好的一卷。畫面內容以祭祀場景為主,出現了成組的鼎、簋、鬲等青銅禮器與編鐘等樂器,氣氛莊重肅穆,圖文並茂地展現了周代的「禮樂制度」。

此卷宋元時收藏不詳,據吳升《大觀錄》載,「縫三宋印無缺」,但現已不可辨。元明之際曾入洪武內府,有先後歸朱㭎和項元汴收藏。清代經安歧和梁清標收藏,後入清內府。著錄於明顧復《平生壯觀》、清吳升《大觀錄》、《石渠寶笈》續編。

16.清徐揚姑蘇繁華圖卷

遼寧省博物館

紙本設色

畫心橫1243.4cm,縱35.9cm

遼寧省博物館藏

畫家採用 「散點透視」方法,用流動的視角串聯起畫面,以青綠山水為主調,將兼工帶寫,界畫技法,西洋透視法三者結合運用,突出人物刻畫。以精湛的寫實技巧,生動傳神的再現了清代蘇州的人文風物。畫中表現了工坊市肆、舟船車轎、迎親嫁娶、舞榭歌台、官衙考場等場景,記錄了繁榮盛世下百姓幸福的生活狀態。是清代宮廷繪畫的傑出代表作之一, 堪稱中國美術史風俗畫的經典作品。

17.明仇英清明上河圖

絹本設色

畫心橫987.5cm,縱30.5cm

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卷繪於明代,《石渠寶笈》著錄仇英款有兩本,此本署 「仇英實父制」。畫家以生動的筆觸再現了熟悉的風土人情,反映出江南地區百姓熱鬧歡騰的生活狀態。通過「貨物店肆,流溢金閶」的繁榮商業景象;屋舍牆上所掛元四家風格山水畫;「小兒內外坊脈葯室」中的小兒安圖畫片等,反映出明代商品化經濟的發展狀況,人們的文化品位和心理寄望。亦可看出百姓對生活的熱情,對平和安康,繁華人生的嚮往。

第四部分重點文物有:

18.文姬歸漢圖卷

金代張瑀(公元世紀)

設色絹本

縱29厘米 橫129厘米

吉林省博物院

此圖所繪是文姬歸漢途中的情景。前端一漢人騎老馬引路,肩扛圓月旗,躬背縮首,迎風沙而行,側後方有一馬駒緊緊相隨。稍後數步便是畫卷中心人物蔡文姬,頭戴貂冠,身著華麗胡裝,腳蹬皮靴,騎在馬上,手扶鞍橋,雙目凝視前方。文姬身後,是騎在馬上護送的馬夫和侍從,前面漢胡兩官員並騎,左側漢朝官員,頭戴幘巾,左手持一把用毛皮鑲邊的團扇遮面,以避風沙。右側胡人官員,頭戴皮帽,身穿緊袖長袍,腰系佩飾,面現愁容,正在勒馬,馬亦踢蹄踟躕。其後有侍從五騎相隨,有的懷抱包裹,有的身背行囊,有的手架獵鷹,有的馬上馱著氈毯。畫面最後,是一頭戴皮帽、身穿窄袖長袍、腰攜箭箙、右手架鷹、左手執韁,騎於馬上的武士,正驅馬追趕行進的隊伍,馬旁還緊跟一獵犬。

畫左上方署款「祗應司張瑀畫」。卷上有清高宗乾隆親筆題籤:「宋人文姬歸漢圖。」下注「內府鑒定」四字,鈐「神品」「乾隆宸翰」兩印。乾隆帝賞畫之餘,意猶未盡,還在卷上題詩記之。詩末押「比德」「朗潤」兩個小方印。前端有明萬曆「皇帝圖書」「寶玩之記」兩印,後端書款處有「萬曆之璽」一印,還有乾隆、嘉慶、宣統諸鑒藏印。

此圖表現了早期中華民族與周邊少數民族,特別是匈奴等游牧民族的交流:一方面,從王昭君到蔡文姬等都是為了民族的和平發展而付諸努力的人,她們也是絲綢之路的貢獻者,更是中華民族樸素的家國觀的體現;另一方面,蔡文姬歸漢這一歷史事件還表現出了較強的文化認同的特性。

19.胡人吃餅騎駝俑

隋代

高45.7厘米

山西省太原市沙溝村斛律徹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

駱駝昂首站立在長方形的托板上,雙峰間墊著毯子,馱著絲絹、皮囊等物品,皮囊上坐著一人,濃濃的眉毛,深目高鼻,頭上戴著圓氈帽。最有趣的是他的手裡還抓著一個餅子,正在邊走邊吃,想來路途辛苦,來不及休息就要急著趕路。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這位胡商手裡的餅子,當地稱為「饢」,是一種可以存放很久的食物,傳入中原後,被稱為「胡餅」,當時上至貴族下到老百姓,都很喜歡吃。

駱駝背上所馱的貨物是當時貿易往來中的大宗商品絲綢和絹帛等紡織品。這也說明當時的胡商來到中原後,賣掉帶來的金銀器皿、寶石和香料等貨物後,再將當地的絲織品帶走返回,而且數量很大。

此俑於年發現於斛律徹墓中。墓葬的主人斛律徹,曾任北齊假黃鉞、使持節、相國、朔州刺史等官職。該墓葬中隨葬器物較豐富,共三百二十八件。其中,陶俑的數量很多,有儀仗俑、女侍俑、伎樂騎俑、武士俑等,顯示了墓主人生前的一些生活場景。

20.三彩胡人騎馬俑

唐代

高32厘米 長27.5厘米

唐懿德太子墓出土

陝西歷史博物館(陝西省文物交流中心)藏

此胡人頭戴襆頭、身穿綠圓領窄袖胡服,深目高鼻、濃髯,雙手持韁繩端坐於馬背之上,身後有一小獸陪伴。馬首微昂,姿態挺拔,精神抖擻,四肢直立於一四方台上。

懿德太子墓,位於乾縣東南隅的韓家堡北,是乾陵的陪葬墓。懿德太子李重潤,是唐中宗李顯的長子。

1971年7月至1972年5月,對其墓進行發掘,該墓已遭盜掘,仍出土文物一千餘件。其中的客使圖、胡人俑的發現為我們研究唐代外交政治、文化交融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21.印花棉布

東漢

殘長89厘米 寬48厘米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豐縣尼雅遺址出土。

1959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新疆民豐縣尼雅遺址中發現了一座東漢晚期(公元世紀)的墓葬,墓中出土了兩塊藍白印花棉布的殘片,其中有一塊棉布中心部分已經缺失,只能見到半隻赤裸的腳和一段獅尾。所幸的是,在它的左下角有一個大約厘米見方的方框,框內畫有一個半身女神像。該女神應為希臘神話中的豐收女神得墨忒耳;其中心圖像為人獅相搏圖,現已十分殘缺,只剩一人腳和一獅子尾、一獅子爪。從腳的方向分析,此人正朝著獅子撲去,欲制服獅子。邊框處還見辟邪鳥和彩花帶。從藝術風格來分析,這一蠟染棉布可能產於公元2至3世紀的貴霜王朝的馬拉圖地區。

這件作品中的得墨忒耳、人獅搏鬥等原屬於希臘神話題材,辟邪則來自中國藝術,而棉紡織、染色、蠟染技術應是起源於印度,大量的裝飾紋樣在犍陀羅時期又十分常見,裸體人物形象風格則是屬於貴霜帝國馬拉圖地區的藝術特點。因此這件織物是彙集了東西方眾多文化元素和技術而形成的一件極為難得的藝術珍品。

22.鎏金人物故事紋銀壺

北周天和四年

高37.5厘米 最大腹徑12.8厘米

寧夏固原博物館藏

1983年寧夏固原南郊鄉深溝村李賢夫婦合葬墓出土

壺長頸,鴨嘴狀流,上腹細長,下腹圓鼓,單把,高圈足座。壺把兩端鑄兩個獸頭與壺身連接。把上方鑄一深目高鼻戴盔帽的人頭像,面向壺口。頸、腹、底座邊緣相連處各飾聯珠紋一周。壺身腹部一周打押出三組男女相對人物圖像。三組人物頭髮、衣紋用細線刻劃,線條簡潔流暢。壺腹下部用細線雕刻一周水波紋,水波紋中有兩隻怪獸相向追逐一條魚,魚尾甩出水面。

此壺也稱胡瓶。據文獻記載,最早是由西胡即中亞粟特人將產於拂菻(羅馬帝國)的胡瓶作為禮品進獻中國,其時間大約是在公元4世紀初。考古發現最早的胡瓶是在十六國時期,北朝至隋唐時期已很流行,李賢墓出土的這件鎏金銀壺對研究中亞、波斯、東羅馬帝國與中國的關係有很大意義,目前在世界上還沒有發現與之完全相同的器物。

23.東羅馬鎏金銀盤

公元4-6世紀

高4.9厘米 口徑31厘米

甘肅省博物館藏

甘肅省靖遠縣北灘出土

銀盤曾表面鎏金,現已大部分脫落。盤內滿飾浮雕花紋。紋飾分為三個區域:外圈飾十六組相互勾連的葡萄卷草紋,其間棲有小鳥等小動物;中間一圈浮雕呈環帶狀,內列十二個人頭像,每個頭像左側各有一隻動物;盤中央為微微凸起的圓域,圖案為一倚坐於獅豹類猛獸背部的青年男性,是銀盤的主題花紋。所倚坐之猛獸圓足內底有點狀銘刻文字一行,這是在中國境內的絲網之路上發現的重要羅馬文物。

盤心所飾這位持杖倚獸的青年男子,學者認為是古希臘神話中的葡萄酒之神狄奧尼素斯。銀盤上所刻的文字,研究者認為是大夏文,系大夏貴霜時代即己採用的希臘字母草寫本。此鎏金銀盤是典型的東羅馬風格器物,其製作年代大約相當於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東羅馬帝國前期與中國保持友好往來,據《魏書》記載,東羅馬帝國曾三次派使團訪問過北魏。也許這隻銀盤就是當時東羅馬使者遺留在黃河古渡的貢品,也可能是那個時代西方商旅攜帶的交換物。

24.長沙窯青釉貼花舞蹈人物瓷壺

高18.2厘米 口徑8厘米 底徑10.2厘米

湖南省博物館

1973年衡陽市司前街水井出土

此壺小口,鼓腹。兩系及流下分別飾以三塊模印貼花的人物圖案,流下為一人身著胡裝,袒胸披紗,紋褶飄逸流動,站於蒲團之上,扭動身體,婆娑起舞,應是唐代風行於全國的胡騰舞,右邊一人吹笛,左邊一人執物站立。這些紋飾均與西亞、南亞文化有關,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見證。

長沙窯,又名長沙銅官窯,始於初唐,盛於中晚唐,衰於五代,前後經歷了二百多年,是與浙江越窯、河北邢窯齊名的中國唐代三大出口瓷窯之一,也是世界釉下多彩陶瓷發源地。唐朝國家強盛,經濟繁榮,中外交往和通商頻繁。瓷器在唐代已成為最普遍的日常生活用具,因此,當時許多生活在中國的外國人士都非常羨慕中國人使用瓷器,他們既是中國瓷器的愛好者,又是中國瓷器的對外傳播者中國瓷器在唐代已成為對外貿易的熱門商品。隨著唐代海上交通的開發,以及航海技術的提高,為瓷器的大量出口創造了條件。

25.玻璃杯

北朝

高9.7厘米 口徑12.1厘米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森木賽姆千佛洞石窟附近出土。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

此杯採用無模自由吹製法製作而成,整體呈淡綠色,器型為敞口,圓腹,高足,口沿微內收,杯壁外側粘有兩排圓餅裝飾,圓餅作為裝飾、交錯分布,圓餅間距並不完全一致,每排六個共計十二個。杯身圓餅裝飾以及高足部分皆為後期分別製作粘貼而成,圓餅上還依稀可見加工時留下的戳痕。有學者認為,這種裝飾方法是在模仿帶圓凸的「薩珊型」玻璃杯製作,但是這種製法比薩珊冷加工出來的圓凸玻璃杯簡單得多。

在中國境內發現的薩珊玻璃器主要出現在湖北鄂城五里墩號西晉墓、寧夏固原北周李賢墓、北京西郊晉華芳墓、鎮江六朝墓等。新疆地區「薩珊型」玻璃的發現對於研究中外之間物質和文化的交流具有非凡的意義,新疆地處「絲綢之路」中段,是羅馬、波斯等國向東至中國境內的必經之地,這一地區出土的玻璃為中外之間存在文化與物質交流活動提供了重要的證據。總的來說,這些珍貴的薩珊玻璃標本是薩珊玻璃從陸路輸入中國的實物證據。

26.狩獵紋金方奇

隋代

長18厘米 寬14厘米 厚1厘米 重842.1克

寧夏回夏自治區鹽池縣青山鄉古峰庄出土。

鹽池縣博物館藏

金版以失蠟法澆鑄而成,版面未曾打磨拋光,但圖案清晰,牌飾中心上方之人頭戴插羽寶冠,身著甲,足蹬長靴,縱馬馳騁,弓滿弩張,驅前誅後,周旋於大小不同、姿態各異的猛獸間。牌飾左、右下方各有一戴胄著甲、挽弓跪射獵物的勇士,畫面上有虎、熊、豹、犴、豕、麋等獸的形象,左上方有一飛鳥圖像。

在其後背矩形框外有魏碑體隸書銘文,共八十二個字。其中有「良工刻構,造茲方奇」一句。方奇在《辭源》中的解釋為『地方所產珍奇之物』,而它當時是否被稱為「方奇」,亦未可知。銘文中「韓盧盼破」是指「良犬」。

狩獵紋的構圖與常見的波斯銀盤和西安發現的北周安伽墓內石榻上的雕畫類似,以此推斷可能是由受過薩珊金銀工藝或粟特繪畫藝術影響的匠人製作。而關於它的用途,有考古學者推測,可能是系釘鉚於車輦上的裝飾。由於這件文物的用途和命名目前尚在研究中,現暫根據銘文內容,命名為「方奇」。

寧夏地區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區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有大量來自中亞地區的商人往來於此。這件黃金文物見證了中西方文化經由絲綢之路的交流和相互影響。

27.石刻胡旋舞墓門

唐代

長88厘米 寬42.5厘米 厚5.4厘米

1985年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蘇步升鄉窨子梁唐墓出土

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藏

每扇石門正中各減地淺浮雕一胡人形象的男子,站立在一塊編織精美的小圓毯上,雙人對舞,熟練揮旋,飄逸瀟洒,體態輕盈健美,舞姿迅疾奔放,充滿歡樂愉快的生活氣息。四周剔地淺雕捲雲紋,恰似舞者騰躍於雲氣之中,造成流動如飛的藝術效果。石門上的舞者展示的舞蹈即為胡旋舞。胡旋舞,又稱團亂旋、團圓旋等,原出於中亞一帶的康國。胡旋舞由西域傳入後,受到中原各族人民的喜愛,尤其受上層統治階級偏愛。

據墓誌記載墓葬主人屬中亞粟特人,即「昭武九姓」中的何國人。中亞粟特人徙居寧夏境內,與唐朝設立羈縻州以安置突厥降戶相關。墓葬中的胡旋舞圖案是樂舞藝術的傳承和文化習俗地移植。

這類題材的石刻作品,在中國唐代墓葬中首次發現,既是反映唐代時期包羅萬象、融合一家的世界觀的實物資料,也是研究唐代樂舞的珍貴資料,被認定為國寶級文物。

28.紅衣西域僧圖卷

元 趙孟頫

紙本,設色

畫心高26厘米 長134.5厘米

原藏

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圖卷繪一紅色袈裟的僧人,盤膝端坐在嘉樹下的坡石上。此僧濃眉深眼,大鼻隆突,鬍鬚絡腮,膚色黝黑,一看就不像是漢人。其目光深邃,面容慈祥,左手向前平伸,掌心向上,右手抱入紅衣之內,身後藤蔓纏繞著菩提樹。似在說法佈道。從其外貌特徵看他不是中原僧人,而是一個來自西域的僧侶。

畫面之後有趙孟頫、董其昌、陳繼儒題跋。

作者趙孟頫(1254—1322)是元代畫家、書法家,字子昂,號松雪、水精宮道人,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入元出仕,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作為元代的藝壇領袖,素有博學多聞、操履純正、文詞高古、書畫絕倫、旁通佛老之譽。

29.兩儀玄覽圖

明代 利瑪竇繪

高 230厘米 寬 55.3 厘米(每幅)

遼寧省博物館藏

本圖系由八條屏幅組成,系根據明萬曆三十年(1692年)利瑪竇的『坤輿萬國全圖』為藍本繪製,但兩者內容表現形式不同,本圖主要表示了五大洲、山峰、山脈、河流等,並將山形塗以綠色。其漢字注釋旁後被清人加註滿文注音。本圖可能是世傳孤本,十分珍貴。

《兩儀玄覽圖》的第一幅右上角,題有『兩儀玄覽圖』五個字。第五幅上有李應試的題記,起首一行為『刻兩儀玄覽圖』;題記最末一行為『萬曆癸卯秋分日……葆祿李應試識』等字樣;另外三行題字為『五羊鍾伯相、黃芳濟、游文輝、倪一誠、丘良稟、徐必登咸以與西泰先生(利瑪竇)游……李應

試因識於此』。此文足以證明刻此地圖的人是李應試,又名李葆祿,與利瑪竇《入華記錄》記載吻合。

利瑪竇是義大利傳教士,1552年10月6日出生。1583年9月,利瑪竇來到中國後,出版了第一份中文世界地圖。1601年,作為歐洲使節,利瑪竇被召進北京紫禁城。從1602到1605年,利瑪竇做出了很多偉大貢獻,出版了第三版中文世界地圖《兩儀玄覽圖》。1610年5月11日,利瑪竇因病卒於北京。

30.坤輿萬國全圖

明代

長 380厘米 寬192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坤輿萬國全圖》是利瑪竇和李之藻合作繪製的世界地圖,是中國最早的彩繪世界地圖。它以當時的西方世界地圖為藍本,改變了當時通行的將歐洲居於地圖中央的格局,而是將亞洲東部居於世界地圖的中央,此舉開創了中國繪製世界地圖的先例。

圖的開頭是用楷書題寫的圖名《坤輿萬國全圖》。專家指出古代用乾坤指天地,坤就是地的意思,輿的本意是車底座,延伸為承載萬物。古人把地圖稱為輿圖,《坤輿萬國全圖》也就是今天所謂的世界地圖。

整幅地圖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主圖,也就是橢圓形的世界地圖,地圖用多種顏色描繪而成,和諧而又富有層次感,顏色淡雅,視覺舒適,便於觀看。

地圖上標有的五大洲中,包括當時剛被發現的南極洲,說明圖的內容是很新的。圖上沒有繪出澳大利亞,那是因為澳大利亞當時還沒有被發現。

在各大洋中,繪有插圖具有明顯的時代特色,圖文結合的形式讓地圖變得形象生動。第二部分是位於四個角的天文圖和地理圖,分別是《九重天圖》《天地儀圖》《赤道北地半球圖》《日月食圖》,左下角曾有《赤道南地半球圖》《中氣圖》,這些起輔助作用的小圖包含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識,開闊了當時國人的眼界。雖然這些知識在今天已經是人盡皆知的常識,但在明代可謂耳目一新。

第三部分則是解釋說明的文字,利瑪竇在文中介紹了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自然資源、宗教信仰等。此外還保留了母本的全部序跋,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

31.元織錦百鳥朝鳳圖卷

橫548cm,縱53.5cm

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件使用多色絲線及金線和孔雀羽線織造。圖像以鳳鳥為主體,其他鳥類,花卉,呈散點式分布。共有兩組連續圖案。鳥類造型優美,配色華麗,織造技術高超,是元代織錦的代表作之一。

圖像內容源於中國古代傳說,傳說中鳳鳥本為一隻普通的小鳥,用自己採摘積攢的果實拯救了瀕臨餓死的其他鳥類。這些鳥類為報恩各自獻出一根最美麗的羽毛給鳳鳥,於是鳳鳥成為了最漂亮的鳥中之首。故事體現了群體間的感恩與互助,和諧共生,合作共贏的生存準則。至今仍廣泛流傳百鳥朝鳳的故事,百姓家有喜事時常懸掛此題材刺繡品。

32.宋緙絲朱克柔山茶蛺蝶圖

縱26厘米,橫26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以宋代折枝式構圖花鳥畫為稿本,主體表現山茶花和蝴蝶。花瓣施色方法及葉片造型與宋代李迪紅芙蓉圖有異曲同工之處。此作的繪畫稿本現已無跡可尋,依現存這件緙絲作品可以窺見原畫作之風采。

以藍色為地緙織,主體物用合花線表現了自然的色彩過渡效果。蟲蝕處用米黃、褐色線以「結」的技法表現色彩變化;花萼處用長短戧織出層次;朱克柔印章部分用搭梭技法緙織,形成縱向邊緣整齊,橫向銜接無縫隙,外輪廓方正的效果。花瓣細節部分用筆在緙織的淺色區域補繪,彰顯出朱克柔的繪畫功底。

33.宋緙絲朱克柔牡丹圖

縱26厘米,橫26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以花鳥畫為稿本緙織藍色地,凌空式構圖黃色牡丹一枝。從花心處向外逐層暈染色彩,邊緣處用白色提亮,與宋代馬遠繪白薔薇圖中的施色方法一致。在宋代「格物致知」思潮影響下,畫家甚至親手栽培以求將花卉描繪的精妙甚微,「牡丹」在人的智慧與創造下「獨鍾其美而見幸於人焉」。

此件左下角緙「朱克柔」朱文方印。整幅織造緊密,底色均勻,線條過渡自然,色彩柔和。宋太宗於雍熙元年設立「翰林圖畫院」,給畫院畫家授予職。但從事織繡的工匠地位較低,緙絲藝人不敢署名,只摹緙原畫作者名款,朱克柔將名章緙在作品上,可見在當時具有較高地位。

此件對幅有明代弘治時張習志題跋 。《石渠寶笈重編》著錄,有「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定鑒」「石渠寶笈」「寶笈重編」印。畫心外有「冰泉」 「郡王銜多羅貝勒」印。後被朱啟鈐收藏。現存於世公開發表的有朱克柔名款的傳世品有七件,稿本皆為宋代花鳥畫。

(中國日報遼寧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