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南美洲最大的國家,它是足球王國,是熱情的桑巴之國,也被人們看作世界上發展前景最好的國家之一,一度與中俄印以及南非一道譽為「金磚五國」。
不過,當我們無情地將這些由「好大名頭」織成的遮羞布一一拋去,把這個「赤身裸體」的巴西放在一托盤兒上呈上來仔細端詳,我們會發現——當「金磚」表面上鍍的那層金粉被刮掉,它「板磚」的真實身份再也無法掩藏。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讓巴西這個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前段時間,時任巴西總統的博索納羅萬般無奈地在公開場合,宣布了巴西的破產。而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2020年巴西的GDP增長率將達到令人震驚的-9.1%,成功實現了國家經濟負增長。
回望上個世紀,巴西也曾有過經濟奇蹟,儘管政局不穩,但其國內經濟發展也還算在穩固地前進,甚至還經歷了一段國內經濟飛速發展的時期。但當時間來到21世紀,巴西卻在近些年接二連三地遭到重挫,以至於有巴西人悲觀地認為,巴西將迎來巴西有史以來最大的衰退。
那麼,這個南美洲體量最大的國家,是如何將一手好牌打爛的呢?
巴西國旗
巴西,從「殖民地」到「共和國」的發展之路
巴西的誕生,源自於大航海時代的老牌殖民者葡萄牙。而巴西之名,則源自於殖民者對巴西紅木的掠奪,紅木的單詞正是「Brasil」。
作為殖民者,葡萄牙人從來只會在這裡進行掠奪,他們在這裡開種植園、淘金、挖礦,但是他們從來不建設這裡。當時的整個巴西,除了要把掠奪來的物資運回歐洲的港口,以及必要的公路以外,殖民者們不打算在巴西留下任何有關文明的痕迹。而巴西印第安人在殖民者的統治下,也只能作為廉價勞動力為殖民者勞作。
為這一環境帶來改變的是一個法國人——拿破崙。當幾乎整個歐洲都淪陷在拿破崙的浩浩軍威之下,葡萄牙也未能免幸,葡萄牙國王若昂六世「名為遷都,實為流亡」至巴西後,對巴西的現狀十分不滿。於是很快,各種圖書館,兵營,銀行,工廠拔地而起,巴西的文化與經濟開始了第一輪發展。
來自美洲大陸的殖民者
此後,1822年葡萄牙復國,被國王留下來照料殖民地的佩德羅一世,卻在1822年公然稱帝,宣布脫離葡萄牙。佩德羅一世在巴西進行獨裁統治的這段時間裡,由英國開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終於從理論到實際,開始在歐洲大陸廣泛傳播,而巴西雖然並未吃到工業革命本身的紅利,但也因為大規模出口橡膠等工業原材料,從而以「工業革命附庸」的形式賺了一筆。
等到巴西帝國的獨裁者被一次政變推翻,巴西完成了由「帝國」到「合眾國」的轉變。在「秩序與進步」的口號下,巴西第一次確立了總統制,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促進巴西的近代化。而這時巴西的主要經營收入來自於經濟作物的種植,尤其是咖啡。
有數據顯示,在那個時期,巴西的咖啡生產量以絕對優勢領跑全世界,一度達到了世界咖啡生產總量的四分之三,咖啡種植毫無疑問地成為了巴西的支柱產業。
巴西咖啡豆
但稍有經濟常識的人應該都知道,單一經濟是一種十分片面性的經濟模式,稍有風浪都有可能使這種經濟模式翻船——是的沒錯,巴西翻船了。
上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毫不留情地橫掃全球,其對經濟的毀滅性打擊讓整個世界哀鴻遍野,巴西也沒逃不過。當經濟大蕭條摧毀了巴西的咖啡經濟之後,整個巴西一片混亂。
巴西,和它的經濟奇蹟
經濟大蕭條後,瓦加斯被軍人擁立為總統。他在位的這段時間內致力於改善國計民生,讓巴西再度向著繁榮前進。但當他在1945年被人驅趕下台,巴西政府再度陷入混亂。1964年,一次軍事政變讓政局混亂的巴西,變成一個軍政府主導的國家,但也正是在接下來這段時間裡,巴西開始了它那令人目眩神迷的「巴西經濟奇蹟」。
在60年代末以前,由於巴西對外閉塞,國內資金不足等緣故,其國內的原有工業效率低下,且許多新興工業無法發展。60年代末,巴西的軍政府提出了「進口替代戰略」,意圖通過引進外資來建立效率更高的民族工業,從而實現巴西的整體經濟結構得到改善,實現現代化。
曾創下世界經濟奇蹟的巴西
巴西地大物博,潛力巨大,資本家們早就對巴西這塊地方垂涎三尺。從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外部資本大批湧入巴西,有數據顯示,這段時間裡,外資在巴西的投資每年遞增25%乃至更多。大規模外資的湧入,讓巴西在這短短的十年內經濟大幅發展,當時間來到1979年,巴西國內的生產總值來到了2000多億美元,領跑整個南美。
經濟奇蹟後,陷入迷茫的巴西
既然巴西一度領跑南美,那麼為什麼時至今日,它卻淪落到宣布國家「破產」的地步呢?
在這裡說句題外話,其實時至今日,巴西仍然是全南美GDP最高的國家。畢竟體量與資源放在那裡,就算再作死,它的起點也要比拉美的其他小國家要高出好大一截兒。但是,巴西總統都親口宣布國家破產,難不成還能有假?其實國家破產這件事,簡單來說就是入不敷出,其主權債務大於其GDP的情況。
巴西經濟奇蹟之後,由於國際市場突發動蕩,巴西為了穩定維持本國GDP的飛速增長,不惜大量借債,最終導致本國爆發債務危機,並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面對平民百姓的怒火,軍政府不得不選擇「還政於民」。
當民選政府上台後,選擇經濟發展,亦或是釋放社會矛盾,成為此後巴西發展的一個巨大難題。
巴西總統博索納羅宣布巴西破產
巴西是怎麼把自己玩廢的
當新任民選政府上台後,面對高額債務以及始終居高不下的通脹率,他們決定對巴西進行經濟結構改革。
不管是「新巴西計劃」還是「雷亞爾計劃」,他們無疑都對巴西的國家穩定提供了幫助,但在一系列的經濟改革中,巴西政府同樣也進行了去工業化,大幅提高國民福利,以及將國家發展中心移至大宗貨物出口貿易等行為。
首先,巴西的去工業化。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清楚一個前提,那就是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而巴西在政策改革時,盲目跟隨美國與歐洲的一些國家,選擇去工業化,絕對是一個錯誤的選擇。
去工業化之前的巴西,絕對是一個製造業強國,不管是諸如飛機輪船之類的重工業,亦或是襯衫電器之類的輕工業,巴西在國際社會上絕對都佔有一席之地。但是當巴西選擇去工業化,將生產線儘快拆除後,僅存的工業也都只存在於對資源的開採上,巴西一下子失去了製造大部分商品的能力,大量人口從製造業被迫轉移至服務業。2011年的一份統計數據顯示,巴西的服務業佔比,已經從1981年的46%提高到2011年的62.4%,而這項數據來到現在肯定還要更高。
但是問題在於,第三產業是消費型產業,是為了滿足國民高品質生活的附加產業,而且當國家失去了高端製造業,其服務行業的繁榮也只能維持在較低的水準。
所以巴西的悲哀就在於:尚未完成產業升級,就跟著西方國家一起「去工業化」了。
高端製造業
其次,前面還說到了巴西政府將發展中心,轉移到大宗商品貿易的政策。
巴西自然資源豐富,其礦產不僅種類繁多,而且質量極高,儲量極大。時間截止到2019年,巴西境內已探明各類資源,鐵礦儲量達650億噸,鈾礦儲量達24萬噸,鋁礬儲量達44億噸,錳礦儲量達2億噸,皆處於世界前列,而其餘諸如鋁,錫,鉻,鎳等礦物的儲量亦十分龐大。除此之外,由於守著亞馬遜森林這個風水寶地,其木材儲量亦是讓人眼熱,而前面提到的大宗貨物出口貿易,無疑便是出口這些資源了。
但是,就像那句名言一般——人類從歷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訓是,人類不會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大概是之前「咖啡經濟」崩盤隔得時間有點兒遠,巴西政府已經忘記了曾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它頭也不回地再次走上了這條道路。
於是,它又翻船了。
巴西經濟過於依賴資源與初級產品出口,導致每當國際市場有關巴西大宗貨物出口的市場,發生波動時,巴西這艘船就不由自主地跟著上下波動。而近年來資源價格的暴跌,很快就波及巴西,在這種經濟結構下,巴西也只能吞下由自己種下的苦果。
正在開採中的鐵礦
此外,巴西的「選票政治」亦是拖累巴西發展的毒瘤之一。
所謂選票政治,簡單來說就是總統競選人為了得到更高的投票率,往往會拋出極富誘惑力的政治主張,以吸引擁有票權的投票者將選票投給他的政治行為。而巴西的選票政治簡單的厲害,那就是福利政策。
2003年盧拉當政,為了緩和巴西愈發嚴峻的貧富差距問題,盧拉通過一系列切實手段增加了巴西中下階層的收入,使巴西5200萬赤貧人口在短短几年內擺脫了絕對貧困,甚至還有不少一部分邁入了中產階層,為此,巴西人民歡快地稱其為「巴西之子」。
那麼盧拉改革如此有效,他又是用了什麼手段呢?簡而言之,那就是提高社會福利。盧拉當政時期,巴西政府用於社會福利上的開支,一度達到了巴西GDP的20%以上,他建立了世界上最慷慨的養老制度,他提高了工人的最低工資水平,他甚至宣布了他將實現醫療與教育的免費。
巴西貧民窟
此後,每當巴西進行選舉,但凡是有意削減社會福利投入的總統競選人,無一例外都將遭到人民群眾的唾棄。為此,每位總統競選人不得不表示,自己將維持之前的福利政策,甚至將其進一步拔高。
於是,巴西總統就變成了一位「散財童子」,上任後必須要乾的事就是發錢,發錢,發錢。至於發展工業發展經濟?可以。你說要花我的錢發展工業發展經濟?不行!
就這樣,在種種條件相互作用下,巴西就只能在破產的路上一去不復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