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2020年了,教授神農嘗百草式的研發新冠病毒疫苗,靠譜嗎?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很多人都關心什麼時候能有相關疫苗。

今天上午,據津雲報道,天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黃金海教授團隊成功研發出新型冠狀病毒口服疫苗。黃金海教授本人已經4倍量口服新冠疫苗樣品,無任何不良反應。一時間,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以這個最新「研發成功」的疫苗來說,多數人只注意標題所寫的天津大學宣布研發成功新冠病毒疫苗,根本不關注這個疫苗根本就還沒有開始動物實驗,更沒有進行人體臨床試驗。這樣就算是疫苗研製成功了?主持研發的教授本人還以4倍量自己服用了,證明沒有任何副作用。時代不同了,疫苗不是中草藥,教授不應學神農嘗百草,現代藥物和疫苗的研發,也絕不容許未經動物試驗就用於活人身上。

◆疫苗從研發到上市,至少要10-15年

對天津大學這個疫苗,有十多年省級疾控中心疫苗接種管理工作經驗的專家陶黎納表示:「我對新冠病毒疫苗採用口服方式能否產生可靠的免疫力表示懷疑。疫苗從研發到上市有很多步驟,動物實驗、人體實驗等。規範的流程應該是動物實驗結束,上人體臨床試驗I期時再喝,現在喝得有點操之過急。」

那麼,一個疫苗從研發到上市,究竟要經歷哪些步驟呢?

上海市免疫學會副理事長儲以微說:「疫苗的研發一般最快也要以『年』來計,如果是未知的病毒則需更長時間。」

儲以微說,疫苗的研發,通俗地說,就是要尋找一個合適的抗原,即一段蛋白或肽,且必須滿足兩個條件:既能夠激發人體的免疫系統進行應答,又不會致病。但病毒的序列一般很長,究竟哪一段蛋白或肽可以滿足這兩個條件,這是一個非常耗時的工作。

疫苗通常可以分為滅活疫苗、減毒活疫苗、基因工程重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等。

疫苗的研發有其周期和科學規律。據介紹,疫苗的前期研發過程,包括候選疫苗設計、樣品製備、動物免疫反應測試、動物保護性測試、生產工藝和質量標準建立、臨床前毒理研究等環節。疫苗的後期研發過程,包括申報臨床、開展臨床試驗,最後才能實現疫苗上市。

「儘管疫苗的研發一般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但從長遠來看,還是有積極意義的。比如新冠病毒,與SARS病毒同屬冠狀病毒,之前SARS病毒疫苗的研究經驗,可能會有助於此次疫苗的研發。其他疫苗的成功經驗也可借鑒。」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也介紹說,疫苗在前期的研發過程中,先要獲得免疫源,獲得活病毒分離相關的亞單位等,還要進行免疫反應測試和動物保護的測試,放大優化免疫源生產工藝,做好臨床前的毒理研究等;進入疫苗研發階段,需要在臨床前研究的基礎上,進行臨床申報,此後才能實現疫苗上市。從傳統意義上而言,一個疫苗從研發到上市,至少要10-15年。

◆審批加快,步驟不能少

專家說,疫情當下,有關部門可以加快審批速度,但疫苗研發所需的步驟並不能減少。疫苗用於健康人,除了有合適的生產工藝,其臨床前安全性和有效性評價非常重要。2014年,埃博拉病毒在非洲暴發,直到5年後,第一個埃博拉疫苗才在美國和歐盟獲批。

為什麼疫苗的研發需要如此長的時間呢?經典的減毒活疫苗耗時很長,通常是將病毒在細胞中連續傳代進行減毒,獲得毒力降低的毒株。減毒活疫苗使用這種毒力降低的毒株製備,其在體內能夠增殖,誘導機體產生較強的免疫力。「但這一製備方法,可能需幾個月到幾年時間才能拿到減毒株,這類減毒株是否安全並誘導產生足夠的保護作用也很難說。」就製備過程來說,滅活疫苗和基因工程重組蛋白疫苗需要的時間短一點。

有了候選疫苗設計,製備出足夠數量的樣品以後,還需完成動物試驗及疫苗的臨床前評價等。如果動物試驗進展順利,還要有合適的工藝。這涉及到生產工藝是否可以放大的問題,其質量控制方法和標準必須經過嚴格的測試程序,才有可能申報臨床試驗。「總的來說,疫苗研發是一個長期過程。我們過去已經有了流感疫苗,如果出現新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導致的流感,因為其保護機制非常清晰,有成熟的生產工藝和質量標準,相關疫苗的研發會快一點。但如果是未知的病毒,比如新冠病毒疫苗,則需要做的工作更多,需要更長的時間。」

◆實驗室研製階段是「最最不靠譜」的階段

據了解,疫苗從研發到使用主要可以分為五大階段:研發階段、註冊階段、生產階段、流通階段、使用階段。其中研發階段是最難走的一段路,也是最核心的一步。從拿到病毒開始研製疫苗,到完成III期臨床研究的整個過程,都可以稱之為研發階段。主要為以下幾部分:實驗室研製,臨床前研究,I、II、III期臨床研究。而實驗室研製階段又是「最最不靠譜」的階段,要反覆修改流程、反覆檢測結果,才能得到預期想要的疫苗。

目前中國對於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究基本走到了臨床前研究這個階段。這一階段的研究主要是在動物身上進行,例如豚鼠、兔子,甚至與人類最接近的靈長類動物。該階段需要做很多的攻毒實驗、對照組實驗,觀察抗體產生情況以及對人體可能產生的病理反應、長期使用對人體的副作用等。

臨床前研究階段應該如何開展,需要注意些什麼?一位接受採訪的老病毒學家、也是疫苗研發專家表示:首先,呼吸道傳染病的病源不能通過消化道進行接種。其次,不經過動物實驗,沒經過國家食葯監總局FDA)批准,直接在人體上實驗,屬於非法。不管對疫苗需求有多急迫,疫苗研究中的科學態度和法制觀念不能缺失。

該病毒學家說,疫苗沒有進行攻毒實驗就宣布成功,是非常不科學的。疫苗研發中需要進行動物實驗,其目的在於通過對動物的攻毒實驗來觀察疫苗的過敏反應、病理反應、長期毒性效果。有的疫苗會出現免疫病理反應、嚴重的肺炎、心肌炎、肌肉萎縮、神經細胞脫水等副作用。同時還需要對照組的研究。這個階段常用動物為恆河猴,通過恆河猴來檢驗疫苗的保護作用和安全性,驗證它的長期致癌性等。必須拿出攻毒實驗的數據,才能去FDA申請臨床試驗。

◆17年來為何冠狀病毒疫苗產品?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不斷有人問:自2003年SARS暴發以來,冠狀病毒已經進攻了人類三次,每一次都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可時至今日,為什麼我們還沒有完成臨床試驗的冠狀病毒疫苗產品?多位專家、學者表達了類似的觀點:重大傳染性疫苗的研發之路有時頗為漫長、不可預測且代價昂貴。它的誕生不僅需要科學家努力,更需要政府支持,需要大的資方和藥廠接手。如果病毒不再傳播,疫苗也就失去了商業意義,企業沒有動力再投入。 李航文說,斯微生物剛開始決定投入新冠病毒疫苗研發時,股東們是反對的。隨著疫情越來越嚴重,投資人的態度開始轉向支持,一些投資人甚至提出追加下一輪投資。

這其中的考量,並不完全來自商業價值的評估,而是包括了對公司社會責任的認可。 從2003年以來的17年間,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科技在進步,生物醫藥企業擁有了更強的資金實力和人才儲備。SARS暴發後,研究人員大約花了17個月的時間才開始進行人體試驗。現在,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發者們希望把時間縮短到三個月。 事實證明,不同類型的冠狀病毒從未遠離我們。每當遇到重大疫情,政府首要工作重點是建立物理障礙,例如在城市內部或對城際交通進行封鎖,以阻止疾病傳播。

但在醫學專家們眼裡,改變遊戲規則的最佳方式,或許是識別病毒並找到疫苗和藥物來解決它。「哪怕只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我們也要付出100%的努力去嘗試,這就是科學研究的魅力。」清華大學醫學院錢天翼博士說,雖然疫苗可能沒有解決當時想解決的疾病,但是不斷積累的認知,對後續研發有幫助。也許,進行疫苗研發的意義即在於此。沒有疫苗人類永遠只能做被動防禦;有了疫苗,人類才有主動出擊的機會。(來源:解放日報 黃海華/文、新京報 王卡拉/文、財經、一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