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你想知道的篆刻知識都在這了(一)

看完記得一鍵三連

【點贊、關注、分享】

 「印章」又名「印」,古稱「璽」,研究印章稱為「印學」。印章是我國的書法和雕刻相結合的獨有的工藝美術。因其所具有的書法藝術屬性,與一般的工藝美術略有不同,故又叫作「篆刻藝術」。中國的篆刻與書法堪稱中國藝術中的孿生姐妹。

   關於印章的起源,《周禮》,《左傳》中都有使用印章記載,這些可以說明早在春秋中期,印章已應用於社會活動中。從近代考古發現的實物來看,殷商時期就已存在印章了,而戰國時期的古印,已經達到相當高的藝術水準。這以前的印章,統稱為「璽」。秦統一後,規定只有皇帝的印才能用「璽」,至於官員和百姓的印章,只能用「印」了。以後封建社會中歷代王朝大體沿襲這一制度。漢代開始出現在官銜下加「章」或「印章」的印,如「廣漢大將軍章」等,而唐武則天,因「璽」同息滅的「息」諧音改用「寶」,如「皇帝之寶」等,此外,還有稱為「記」、「朱記」、「圖章」等。

   印章上的文字最早是與當時通用的字體是一致的,如戰國時期,採用的是各國流行的大篆、籀文,秦用李斯的秦篆,秦漢以後,用於印章上的字體範圍擴大了許多,出現了繆篆、鳥蟲篆等多種篆體。隋唐以來,不僅沿襲使用篆體類文字,而且把隸、楷等字體也應用於治印,以至殷代的甲骨文都被吸收進來。當然,始終處於主導地位的依然是篆體類的文字,這一點時至今日仍然沒有變。

   印章的用材,最初以銅、金等金屬材料為主,這與當時的印章大多為鑄冶而成是分不開的。亦有少量的犀牛、象牙、玉印和石印。古璽印一般比較扁小,並雕有壇、台、龍、虎等各種形態的印鈕,通常掛在腰帶上,以便隨時使用。先秦古印用材、形制,各隨其便,並無定製。秦以後,官印有明確規定,是區分官階的標準。其等級次序為:玉最貴,一般為皇帝所專用,金次之,銀再次之,一般官吏只能用銅印,私印印材則沒有這麼多講究。隋唐以後,官印漸大,印材也更豐富。

   元王冕發現了質地鬆軟的花乳石,為篆刻藝術的發展開闢了廣闊天地。這一發現使文人自篆自刻形成風氣,篆刻藝術如雨後春筍迅速發展,更有明代文彭、何震拔地而起,師承秦漢,大膽突破前人樊籬,窮盡畢生精力為篆刻藝術推波助瀾,此後印壇各種流派異彩紛呈,名家輩出。有清一代更是百花齊放、萬紫千紅,至近現代,篆刻藝術更為普及,各種流派不乏繼承、創新者。如今,篆刻藝術這一傳統藝術寶庫中不可多得的瑰寶,以其特有的藝術魅力,屹立在世界民族藝術之林。

歷代篆刻作品欣賞

先秦古璽

田形印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田形印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甲形印 藏處不詳

亞形印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亞形印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秦漢魏晉

秦官印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廢除了東方六國異體文字,實行「書同文」的政策,制定了整齊化一,但並不呆板的秦篆,通稱小篆。我們在秦印中看到的就是這類文字,其特點是遒勁安詳,工穩自然。秦官印以其創製的小篆筆畫為基礎略取方勢,體勢與秦詔版、秦權量,以及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上的文字基本相同,很容易與戰國或戰國以前各國文字,特劇是各國的璽印文字相區別。在傳世的秦官印之中,從文字、史料、製作方法等方面分析,個別官印其時代上限可能早到戰國晚期,如「昌武君印」,有些則可能要推遲到漢初,這是因為秦王朝歷史甚短,存世秦官印極少的緣故。

秦代官印與戰國官璽明顯不同,秦時只有皇帝的印稱「璽」,百官皆稱「印」或「章」。秦官印除天子用玉外,一般官吏為銅質,多為白文鑿印,通常2至3厘米見方,正方形印喜用田字界格,印文分布格內。這種格式,使小篆字體在方形框內經過減略、移位、挪讓等手段的處理,成為趨於嚴整的「摹印篆」,改變了小篆的修長貌,因而與印章的形式相統一,顯得平正秀麗,筆勢圓潤流暢,挺拔有力。這種漢「摹印篆」的早期形態,率意自然,頗多古樸之氣。與方形印同時並存的還有一種「日」字形邊框的印,正好為正方形官印的一半,稱為「半通印」。這類印的特點與正方形官印大致相同。秦官印在章法上更加嚴謹,疏密虛實安排得當,它在古璽印自然古樸風格的基礎上由圓向方過渡,故印面方中寓圓,於遒勁安祥中溢出靈動多變之姿,給人以活潑自如、詼諧風趣的感覺,體現了較豐富的藝術內涵。從形式上看它雖然不及古璽豐富多彩,但具有的繼往開來的鮮明的時代特徵,為漢印——中國篆刻藝術輝煌時期——奠定基石。

左中將馬

昌武君印

菅里

右馬將廄

中行¤府

弄狗廚印

中官徒府

右馬將廄

秦私印

秦代的私印,也以鑿製為多,形狀上長方形的比方形的多,也有橢圓形、圓形的。印面亦加有邊欄界格。無論何種形狀,體積都較小,俗稱「秦小印」,印文筆畫秀美可愛,字體依形附勢,隨遇而安,結體疏朗茂密相融,極為和諧統一,且鑿刻技藝精湛,顯示治印工匠高超的應變能刀和工藝技巧。由於秦王朝的壽命短,所以當時的臣民還都是戰國末期的遺民,他們所用的私印,除文字外較少受官印形制的制約,還自然沿用戰國末期的印式,因此,頗多戰國私印的遺韻。

秦私印中正方形與圓形印,鑿制精細,字體遒麗端雅,這類印文字更接近同時代鑿刻的詔版銘文特點。方形、圓形中的兩字小印,由於被安排在左右狹長的界格之內,因而體勢修長,線條優美。印文雍容舒展,婉轉自若,布白上部斂收,下部疏放,加上印工們嫻熟的鑿刻技術和銅質印坯的特色,行轉精巧自如,刀情筆意俱全,玲瓏剔透,令人不忍釋手。秦私印中的半通印多具率真意趣,兩個字在上下方形框內,看似不經意為之,但挪讓、參差變化又十分得體,直率拙樸,天然去雕飾,更有審美情趣和審美價值。後人從中得到啟發,使篆刻藝術步入更高的境界。秦私印中的橢圓形印,也刻得十分精巧,起落轉折極見筆墨情趣,字與印形統一和諧,古樸生動。

申晐

張黔

胡贊

梁兕

趙得

王金

唐為

趙願

州越

張難

張隗

楊遺

漢官印

漢代是印章藝術發展成熟的鼎盛時期。其影響深遠,經久不衰,至今依然是篆刻家們所追摹的典範。漢官印分鑄印、鑿印兩種,一般文官多用鑄印,軍中在急需時的「急就章」頒發給兄弟民族的官印,則採用鑿制,印文以白文居多,書體是由小篆演變而來的「繆篆」,這是一種從篆書向隸書過渡的文字,結體方中寓圓,按六書稍作增減,改小篆之形式,不改小篆之筆法,近隸書體勢,而不用隸書之磔法。一變秦印之柔媚為蒼勁有力。漢官印總體藝術風格渾厚古樸,外拙內巧,端莊凝重,平正自然,落落大方。但亦不乏粗放雄偉,瘦勁峻峭和奇崛蒼茂一路風格的,正是它的多姿多彩,使印章藝術進入了空前繁榮的階段。

漢印對篆刻藝術的影響是巨大的,清陳鴻壽曾說:「初學治印,以漢人為宗,心摹手追,必求神似,才能使印章成為上品。」漢官印中勻整朴茂一路的白文印最具代表性。其中滿白文印,如「東郡守丞」、「巧工司馬」等,蒼勁渾樸,筆畫自然得天趣,緊處密不透風,疏處寬可走馬,產生強烈的視覺效果,給後世篆刻家很大啟發。

安平侯印章

巧工司馬

殿中都尉

軍曲侯印

渭成令印

慶泠長印

東郡守丞

漢匈奴破虜長

常樂蒼龍曲侯

琅邪相印章

宜春丞禁

北鄉

漢私印

漢私印,數量極多,形式豐富。在文字、材料和製作方法上與漢官印基本一樣,只是尺寸略小,其用途、形制更加廣泛,藝術特色更加突出。在小小的方寸之間融進了萬千氣象,印工們精湛的技藝,傑出的構思,創造性地發展了印章的藝術形式。

如朱白相間印,利用感觀錯覺,造成比重均衡,輕重得當,渾然一體的視覺效果;迴文印的獨特章法,四靈印文字的端莊與吉祥物的生動活潑對映成趣;肖形印的古樸醇厚,栩栩如生的人與動物形態;繆印和鳥蟲篆的盤曲自如,奇麗多姿等。總之,漢私印以它洋洋大觀的形式,構成了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令人在高古新奇、生動沉穩、渾穆玲瓏中,產生印章藝術美的享受。這裡只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字印。而肖形印、鳥蟲篆印則另篇單獨欣賞。

徐駿之印

王鳳私印

張君憲印

朱聚 朱長孺[兩面印]

趙多[四靈印]

高霸之印

楊武私印 楊子方印

閔喜

張毋巳[兩面印]

張毋巳[兩面印]

徐成舒徐仁[四靈印]

漢將軍印

將軍章,是漢印中一種風格獨特的印章,它是漢官印中武將們的專利品,故稱「將軍章」。將軍章的製作方法是鑿制,也就是在預製的金屬印坯上擊鑿印文,這是由於軍事活動頻繁,武將調遣大多因軍情緊急而必須立即拜封,印章便只能倉促鑿成。甘暘在《印章集說》中言:「鑿印以錘鑿成文,亦曰鐫,成之甚速……名曰『急就章'軍中急於拜封,故多鑿之,以利於便」。將軍用「急就章」,官職高的兩鑿成文,印章比較規整,官職低的一鑿成文,則簡單隨意。

將軍章較鑄印顯得無拘無束,自然天趣,鋒芒畢顯,荒率挺撥。印文鑿刻刀痕明顯,線條生動,簡練有神,筆盡而意無窮。有時歪歪斜斜,信手拈來,即興而作。然其稚拙中寓精巧,真率而絕去雕飾的意趣,給後世的篆刻家以極大的啟發。

巧工中郎將印


廣漢大將軍章

虎奮將軍印

新邢軍護軍章

赤城將軍章

虎奮將軍印

漢玉印

戰國古璽無論官璽、私璽,質地大都是銅質,間有銀和玉,印材選用並無定製。而到了秦代就有了嚴格規定,只有帝王用自稱「璽」,以玉作印材。臣民用印稱「印」,不能用玉。漢代偶有用玉的,如「皇后之璽」,和「淮陽王璽」。私印中用玉的則屢見不鮮。

擁有或佩戴玉器,在古代是王公貴族的一種高雅風尚,因此對玉質的選擇,文字章法及製作的工藝要求都很高。根據目前我們所能見到的玉印來分析,它的製作水平相當高,印面文字精緻,章法嚴謹,筆勢圓轉潤澤。由於玉質的耐腐性,它能經過漫長的歲月而較好地保留本來面目。玉質堅硬,難以受刀,白文印不可能刻得非常粗壯。因而產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人們通常所謂的「平刀直下」的「切玉法」。粗看筆畫平直規整,然全無板滯之感。這種莊重典雅,凝鍊穩妥,高古秀麗的漢代玉印,給人以雍容華貴,氣息純正的審美情趣。

魏霸

陳平

石賀

周誘

桓啟

淮陽王璽

任強

劉說

謝李

成升

燕清

皇后之璽

漢石印

印章自戰國時代盛行一直到宋元明,歷代璽印的材制均以銅為主,或者澆鑄、或者鑿制。除了銅印以外,還有金印、銀印、鐵印、玉印、琥珀印、瑪瑙印、象牙印、骨角印、瓦印、水晶印、磁印、紫砂印、黃楊木四、竹根印、瓜蒂果核印等。品種繁多、豐富多彩。至於石印,往往歸為元末王冕所創。但倘若籠統地講石印是王冕首創,則不免讓人誤解,真實漢以前就已出現石印,因為「石」的範圍很廣。自明清直至今日廣為流傳的實際是「花乳石」古稱「花藥石」。漢代則多為滑石。

漢代石印多用於殉葬。這種習俗一直沿用到明代。漢時有職官遷,死必解印綏的規定;唐代更由於有一律上繳廢印的制度,因此,隨葬的官印常以滑石摹刻代之。私印亦有用石刻者。由於這種滑石柔嫩受刀,化學成分和硬度及色澤方面與王冕首創的花乳石相近,其鐫刻較之玉印、鉛印等更能運作自如,得心應手。

茶陵

故陸令印

攸丞

門淺

臨湘令印

長沙頃廟

漢鳥蟲書印

在傳統的漢私印中,可以看到一種富於裝飾性的文字,其書體屈由盤繞,筆畫多變化為鳥頭或蟲魚龍等形態,這就是古代所謂鳥蟲書在璽印中的運用。鳥蟲篆文字大約產生和流行於春秋、戰國及秦漢兩朝。漢代許慎《說文解字》序中載:「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徐鉉注:「蟲節即鳥書,以書幅語,首象鳥形」。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春秋戰國時期的王子匜、越王勾踐劍、越王矛等青銅器銘文,書體筆畫皆作鳥蟲形,這應是鳥蟲書的最早形態。鳥蟲書文字是一種經過美化和藝術化了的文字,可以說是文字的美的創意,它所表現出來的那種鳥翔夔翱、繁複奇妙、生動華美的情調,將人們求美愛美的心態,發揮得淋漓盡致。

漢代璽印是留存鳥蟲文字的最大媒體,在方寸之間不僅蓄儲了較多鳥蟲篆字體,而且讓我們領略到古代工匠們的精湛技藝。這些印中的文字線條極盡盤曲婉轉錯落之能事。那種富麗俏美、千姿百態的外形和極具腕暢、飛舞、流動之美,撲面而來,令人賞心悅目。

鳥蟲篆印在構圖上能利用簡繁的處理,體現出主次感和虛實感,這種不平均的筆畫安排,使印面疏密對比,變化多端,頓生情趣。如「揚玉」「天勝」二印。但更多的是一種莊重穩定的動勢構圖,如「薄戎奴」、「夷吾」、「新成甲」、「日利」等印。鳥蟲篆印,通過誇張的手法和鳥、蟲、魚、龍等形態,在方寸之間表現出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奇趣盎然,美不勝收。

夷吾

日利

武意

新成甲

欒年

董猛

婕妤妾趙

薄戎奴

武意

蘇意

潘剛私印

漢封泥印

封泥,又稱泥封,是印章按於泥上作為實物和木製牘函封緘的憑證。衛宏《舊漢儀》中有「天子信璽皆以武都紫泥封」的記載。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硬陶罐口部的封泥盒,封泥文字「¤侯家丞」,甘肅金塔縣漢代「肩水金關」遺址出土的封存文書的封泥裝置上的封泥盒,封泥文字「居延右尉」,是古人使用封泥形式的珍貴物證。我們現在見到的這一時期的印章幾乎全是白文(陰文),就是因為陰文鈐於泥土變為陽文,易於辨識。封泥與古璽相表裡,它可以說是秦漢印章在泥上的「印蛻」實物。隋唐以後,紙張的盛行,替代了簡牘,印色取代了泥,封泥喪失了它的社會功能而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

封泥,不僅具有非同尋常的考古學術價值,更具有豐富的藝術內涵。經學者考證,現存的秦漢印實物,多半是殉葬用的明器,並非那個時期的實用印章,它的製作技術和藝術水平都難以和實用印章相比,而封泥則是由官方正式頒發的璽印,或者私家常用的璽印鈐出的。因此封泥上的印文,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印章藝術的實際情況,無疑它是古代印章文化不可多得的寶貴遺產。另一方面,由於施行封泥時,軟泥入槽多少不一,如正好填滿方槽,則泥塊干後呈方形,如軟泥多而溢出方槽,則這塊泥干後呈不規則的圓形,加之年代久遠,自然剝蝕脫落致使封泥的邊緣殘缺破損,這種寬厚的邊欄,粘連斷續,極富變化,給人以古拙質樸,自然率真的美感,其美妙在於實中見虛,虛中見靈,氣格壯偉雄強而意味純樸諧和,天然去雕飾。

封泥在篆刻藝術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清末篆刻大師吳昌碩印作中,那種高古雄渾,大氣磅礴的風貌,無不留有封泥的氣質和古韻。他是從封泥中吸取養份,最有成就的一代宗師,吳氏在《聾缶》一印的邊款中曰:「力拙而鋒銳,貌古而神虛,學封泥者宜守此二語。」又說「方勁處兼圓轉,古封泥時或見之」。

思車丞印[實物]

杜丞之印[實物]

御府丞印[實物]

宗正[實物]

博昌

鄯善都尉

御史大夫

大司空印章

少府丞印

丞相之印章

漢吉語印

吉語印就是把吉利語刻成印章。這類印起於戰國而漢代最盛。因為古人拜天信神,做事多尚吉祥,故專門將-些帶有吉祥意義的詞語刻入印章,以圖吉利。吉語印的主要內容各朝代也有其特色,戰國時多在三個字以內,如「昌」、「正行」、「得志」、「行吉」、「有千金」等;秦代常見「和眾」、「敬事」、「相思得志」、「思言敬事」、「宜民和眾」等。漢代一般為「日利」、「今日利行」、「日入千萬」、「長富貴、樂毋事」、「永壽康寧」、「利行」、「日利長年」等。其中有一枚「綏統承祖,子孫慈仁,永葆二親,福祿未央,萬歲無疆」二十個字的朱文圓形吉語印,可謂詞藻華美、吉祥無比了。在有的吉語印中,還飾有龍、虎、雙鯉等吉祥圖案,印面活潑多姿。宋、元之際盛行的成語印,實際上是吉語印的翻版。內容常是一些文雅的詞句,後世篆刻家將其發揚光大,形成篆刻藝術主流——一種內容與形式相統一的造型藝術。

還有一種刻有「黃神越章」、「天帝神師」、「黃神之印」等道教用詞語的印章,一些道家和信教者將其隨身攜帶,作為辟邪降魔、消除災難之用,有稱之為厭勝印。晉代葛洪所著《抱朴子.登涉篇》中載:「古之人入山者,皆佩黃伸越章之印,......以封泥者所住之四方各百步,則虎狼不敢近其內也。」厭勝印起源於東漢,傳世不多,較為珍貴。

利行

黃神越章天帝神之印

萬年

日入千金

宜子孫

日利十千萬

宜子孫

日利

長幸

長吉

綏統承祖,子孫慈仁,永葆二親,福祿未央,萬歲無疆。

漢古肖形印

搏鬥 漢 14*14mm

坐騎 漢 15*13mm

雙獸 漢 32*25mm

人 漢 14.5*14.5mm

馴獸 漢15*15mm

坐騎 漢 12*12mm

門闕 漢 17*17mm

虎 漢

斗舞 漢

魏晉官印

魏晉南北朝時代的官印大致和漢代官印相同。但製作上鑿印多於鑄印,印鈕有龜、駝、鼻等形制,但鑄造上工藝不及漢印精美,印文與漢印那種莊重渾厚、朴茂蒼雄的風格略有不及,趨於瘦勁,布白隨意,舒放自然。魏晉時由於封贈給少數民族的官印較多,為了使民族懷柔歸順,都在印首冠以「魏」、「晉」字樣。在封贈時都較倉促緊迫,故以鑿刻為主,因此形成了獨特的鑿印風格,這些官印雖不像漢印那樣結構嚴謹、典重樸厚,然其具有的瘦健舒放、從容不迫、瀟洒自如的印風,別具一格。

武猛校尉

魏率善氏佰長

虎牙將軍章

長水司馬

魏率善羌佰長

魏率善羌佰長

魏晉私印

魏晉時代的私印,尺寸大多數為2-4厘米見方,也有略小於此者,印文多為漢摹印篆。此時出現了一種「懸針篆」的字體,這種字體的特點是每個字的豎筆,都引長下垂,末端尖細,好象懸針的形狀,還有一種「××印信」之類的私印,一般為朱文,尺寸較常見的私印大一些,也十分别致。魏晉私印中的三套印和五面甚至六面印,是由漢印子母套印和兩面印發展而來的。三套印為大的套中的,中的套小的,層層相套的組合印。如「劉龍印信」體內藏著「劉龍」,「劉龍」體內又藏著「順承」。合起來成一體,分開成三方印,可單獨使用,又可套起來方便攜帶,使用時有三種印文供靈活選擇。真可謂匠心獨運,別出心裁。六面印流行於魏晉及至隋唐,如署名「山曾」和「顏林」的兩隻六面印,其中「山曾」為曹魏時物,現藏湖南省博物館。這些印大都結體方正古樸,章法布白嚴謹,疏密對比強烈,線條平穩中有變化。較多地保留了漢印的那種嚴整雄偉、渾厚蒼勁、古樸凝鍊的風格。

魏晉私印,與漢印渾厚的風格較為接近,有的完全具備漢印的神采,如「焦紹言事」、「王綱私印」二方,平正端莊,蒼勁質樸。整體氣勢連貫,內蘊生動,實為魏晉私印中之精品。這一時期的朱文印出現較多,如「聊布印信」、「高恭印信」等,這些印線條細勁,結體平正中有變化。像「聊布印信」一方,粗看每個字都有些歪斜,但各字相互依存,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全印不僅法度謹嚴,氣勢渾然,而且顯得活潑生動。

焦紹言事

焦紹言事

焦紹言事

焦紹言事

焦紹言事

焦紹言事

焦紹言事

篇幅有限,

下一篇將會講述隋唐宋元時代的篆刻作品

我們下一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