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畫報·太行古堡專題系列」碗子城的概嘆與期待

特別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台「新華號」賬號作者上傳並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號的立場及觀點。新華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

為提高全社會對太行古堡申遺工作的認識,形成人人參與申遺的濃厚氛圍,讓更多人認識太行古堡、了解太行古堡,提升太行古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為太行古堡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吶喊助威。晉城市委新聞中心、山西畫報晉城記者站聯合晉城市太行古堡研究院推出太行古堡專題系列報道,深度挖掘古堡背後的文化內涵,全方位介紹太行古堡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價值,將太行古堡作為晉城「代言人」展現在世人面前。(山西畫報·太行頭條)

碗子城的概嘆與期待

綿延於太行山南麓崇山峻岭中的碗子城,是太行陘中"羊腸坂道"上的一處關隘。修建於唐代初期,是歷代鎮守天井關的駐兵之地,是「北達京師、南通河洛」的重要的軍事關隘。因其所在的古道蜿蜒在崇山峻岭間,其形狀似羊腸而有了另一個名字即"羊腸坂道"。2000多年來,雄扼據於此的「碗子城」為「一夫把關,萬夫莫開」的豫晉門戶,至今雄姿猶在。

碗子城位於山西省澤州縣晉廟鋪鎮碗城村地界的孟良山腰,依山傍谷,城中央有一條南北向的石砌山道,是晉冀豫三省交界處的重要軍事關隘。2004年碗子城作為晉廟鋪鎮天井關遺址的一部分,被山西省政府公布為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電影《1942》曾在此取景拍攝,碗子城籍此聲名大振。又鮮活地走進人們的視野。

碗子城,據傳為唐代大將郭子儀率隊用青石壘成。名字則來緣於這座古堡似的建築,「狀如碗然,故云碗子城」。《澤州府志•關隘•古迹》稱:「府南九十里太行絕頂,群山回匝,道路險仄,中建小城若鐵瓮。」這座依山崖而建的小城,受地理條件所限,東西長約50米,南北闊約25米,城牆高5—7米,寬4米,總面積不過1畝。碗子城南、北的門楣上方有「北達京師」、「南通伊洛」石刻。出碗子城南約二十米,可見山崖上刻有「古羊腸坂」四個大字,相傳為清代「兩代帝師」翁同龢親書。

提到碗子城,就不能不提及太行八陘上和「羊腸坂道」。太行八陘,是古代晉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來的咽喉通道,這條古道蜿蜒在崇山峻岭間,因形似羊腸而有了獨特的名字——「羊腸坂道」,順這條山道南下數里,便可到達河南省沁陽市常平村

戰國時,秦昭襄王盡征三秦大地十五歲以上男子從軍,並親自率部到此。之後,秦國大將白起率軍北上與趙軍對壘,發動了血骨累累的長平之戰。

三國時(公元206年),曹操率兵親征高幹,途經這裡的羊腸坂道,留下著名的《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催」。

唐代的詩仙李白(公元701年-762年)路過這裡,也曾發出「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的概嘆(《行路難》)。

中唐名將郭子儀(公元697-781年)率部鎮守太行山時,劈山叩石在此建城,扼澤(澤州府)、懷(懷慶府)之要衝。此後,碗子城也理所當然成為重要的軍事關隘和兵家必爭之地。

大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趙匡胤稱帝(即宋太祖),建立北宋,後周亡。當時,後周大將李筠佔據澤州城,他決心聯合北漢睿宗伐宋報周。北漢睿宗率兵支援,並封李筠為西平王。李筠留兒子李守節守衛上黨(今長治市),自己率兵南征。不料趙匡胤搶先一步,遣大將石守信和慕榮延釗兩路出兵夾擊李筠,慕榮延釗北出長平(今高平市),首戰打敗李筠的軍隊,斬獲三千人。爾後,趙匡胤御駕親征,北上太行山時,見山路崎嶇難行,便親自下馬,背負石頭築路,群臣六軍盡皆照做,僅用了一天功夫,便「平石為道」。路通後,趙匡胤率部過了碗子城、天井關,與石守信部會師後,在澤州城南的茶元一帶打敗了李筠和北漢聯軍的三萬主力部隊,李筠被迫退守澤州城。為了攻克澤州城池,繼續北上,趙匡胤親自督戰,三軍士氣大增,很快便攻下了孤城澤州,城破之日,絕望的李筠跳進火里自焚而死。之後,碗子城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宋、遼、金相互爭奪的軍事要塞,至今仍有焦贊城、孟良寨遺址,其西南側的一座山峰,被稱作孟良山。

元朝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曹濮、王士誠等上太行,攻陷晉寧路,元將察汗帖木兒敗之,分兵屯澤州,塞碗子城,破其關。

明朝初年,大將徐達曾率王世貞馮勝、傅雲勝等,從河南武陟取懷慶,逾太行,先克碗子城,後取澤州,再取潞州。明正統年間(公元1436-1449年),寧山衛指揮胡剛帶人鑿石開山,平為道路,「車騎差得通」。

清朝時,山西人南銷的鐵貨和從福建運往恰克圖的茶葉,也是從這裡經過的。碗子城,見證了多少商旅驂鸞與群雄逐鹿、烽煙四起?

1939年,國民黨第40軍115旅,在太行關碗子城一帶與日軍遭遇,在此阻擊日軍47天,消滅日寇2000多人。日軍久攻不下,最後竟然施放毒氣彈,致使3000多名抗日將士全部陣亡。

往事並不如煙。而今,歷經滄桑的碗子城仍靜靜地佇立在羊腸坂道上。小城的周圍,殘存有二百餘米長的古城牆和孟良寨等七處城堡。對面山頂有日寇侵華時建的炮樓遺迹,山腰上有「文革」時修建的防空洞。站在碗子城上往下看,從山頂到山底有不同時期的四條公路,依次是:孔道(孔子周遊列國前往晉國時走過的古道)、羊腸坂(也稱曹道或趙道,曹操北上時重修,趙匡胤御駕親征時再修)、軍道(由閻錫山修建於民國時期)、207國道(新中國成立後修築的通往河南的二級公路)。而在距碗子城西南不到一公里的山壁上,有三處元代銘記和一處石龕,石龕內刻有一佛二菩薩。碗子城對面的山腳下,不知何時留有十八兌臼,溪水盈盈,青苔蔓蔓。莫非當年的士兵、商人就在這裡踏錐、舂穀、接水、事炊?

落花無意,流水無情。人類已進入二十一世紀,石寨、古堡、險隘、雄關等已漸漸退出了戰爭舞台,高速公路、高速鐵路、航空航天、信息網路、智能住宅、智能汽車、智能機器人等分分秒秒地改變著地球村。碗子城雖然已不再有昔日的繁忙,但它與羊腸坂古道、孟良寨、天井關、孔子廟等遺址,仍具有軍事、商貿、交通等史料研究價值。

當年的「太行雄關」失去了往日的繁華,斷壁殘垣略顯荒涼,但雄奇的自然景觀,歷代戰爭的風雲際會和許多珍貴的文物古迹,積澱豐厚的底蘊,更吸引著人們尋古探秘。

如何用當代的價值觀喚醒傳統的歷史文化魅力,讓碗子城走向世界?

來源:山西畫報晉城號

編輯:董雅連 閆花花

來源:新華號 山西畫報晉城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