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鐵大事記
2005年11月
西安市地下鐵道有限責任公司成立。
2006年9月
國務院正式批准《西安市城市快速軌道 交通建設規劃(2006-2015)》。
2007年8月10日
西安地鐵2號線一期工程全線開工。
2009年3月底
西安地鐵1號線一期工程全線開工。
2009年5月7日
國家環保部審查通過西安市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建設規劃及線網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
2011年8月9日
《西安市城市軌道交通條例》對外頒布,9月1日正式實施。
2011年9月16日
西安地鐵2號線通車試運營,為西北地區首條開通的地鐵線路,西安成為全國第十個擁有地鐵運營線路的城市。
2012年5月
國家發改委批複地鐵3號線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3號線一期工程全面開工。
2012年5月25日
西安地鐵4號線試驗段(五路口——大雁塔段)開工建設。
2013年9月15日
西安地鐵1號線通車試運營,與2號線構成十字交叉,形成西安軌道交通線網的主骨架。
2014年6月16日
西安地鐵2號線南延段開通。
2014年10月
西安地鐵1號線二期工程後衛寨至張家村段開工建設。
2015年11月26日
西安地鐵1號線二期工程項目啟動。
2015年11月
西安地鐵5號線一期工程開工建設。
2016年3月28日
西安地鐵6號線一期工程正式開工建設。
2016年11月8日
西安地鐵3號線一期工程正式開通試運營。
2017年12月20日
西安地鐵4號線(除火車站至五路口段外)順利實現「長軌通」。
2018年1月1日
西安地鐵正式開啟掃碼乘車。
2018年12月26日
西安地鐵4號線開通試運營。
2019年6月12日
國家發改委正式批複《西安市軌道交通第三期建設規劃》。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地鐵讓西安更美好。2011年9月16日,是一個值得寫入城市發展史的日子,縱貫南北中軸的西安地鐵2號線通車運營,西安正式進入「地鐵時代」。作為現代交通工具,地鐵在滿足人們日常出行的同時,也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
8年時間裡,西安市軌道交通已建成運營4條線路,運營里程126公里,目前每日運營服務時長達17小時50分鐘,位列北方地鐵城市第二;軌道交通城市公共交通分擔率達37%,為城市緩堵保暢發揮巨大作用。
今年7月28日,西安市軌道交通第三期建設規劃項目動員大會召開。三期工程共包含7條線路,總長度150公里,總投資968.5億元。這是西安軌道交通快速成網的關鍵,對推動西咸一體化進程,加速大西安都市圈發展,完善城市綜合交通體系,加快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意義重大。今年年底前,西安軌道交通將形成「6線齊發、9線共建」的高強度、大建設局面,無疑西安地鐵已迎來新征程。
速度更快、運營時間更長
地鐵為城市換擋提速
「很靠譜」「很準時」「很便捷」,這是越來越多的市民遊客對西安地鐵最直觀的印象。8年來,西安地鐵不斷換擋提速,將快捷出行帶給千家萬戶,一組數據便是最好的例證。
西安地鐵2號線最小行車間隔由開通時的9分20秒壓縮至目前的2分28秒;1號線最小行車間隔由開通時的6分30秒壓縮至目前的3分07秒;3號線最小行車間隔由開通時的4分25秒壓縮至目前的2分35秒;4號線最小行車間隔由開通時的4分10秒壓縮至目前的4分02秒。
地鐵提速,意味著勞動強度的加大。從最初的2號線到如今4條線的網狀初步形成,從最初的IATP手動駕駛到現在的ATO全自動運行,地鐵駕駛司機最有發言權。
每天凌晨四點當大多數市民還在美夢中時,司機苟林便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說,駕駛地鐵每天「手指口呼」動作就多達1400多次,在駕駛室里要講3000多句話,開關門監護乘客出入156次,操作各種開關按鈕900多次。晚上回庫收車後還要進行每天的必修課「夜間實作小培訓」,以練促技能,以練保安全。
雖然看起來只提速了2分鐘,但每一分每一秒對司機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司機楊幸吉和同事每天都是爭分奪秒,他們對所有列車運行的相關係統都得了如指掌。
與此同時,西安地鐵在延時服務、安全運營方面也受到廣泛讚譽。截至2019年8月31日,西安地鐵累計安全運營2907天。2號線開通初期每天的運營時長為15小時,目前運營時長為17小時50分鐘。
在這背後,離不開地鐵人的默默付出。西安地鐵調度一部張侃侃介紹,針對客流不斷攀升、運輸能力受限的實際情況,技術人員積極開展專題效率提升優化研究,包括開展折返效率提升研究、開展場段出車效率提升研究、3號線尖峰時段客流壓力解決方案等。
8年來,西安地鐵始終秉承「服務百姓、奉獻社會」的核心理念,不斷提升運營水平,滿足乘客出行需求。截至目前,1、2、3、4號線共調整運行圖178次。1號線旅行速度由31.56km/h提升至33.51km/h;2 號線旅行速度由26.77km/h提升至33.21km/h;3號線旅行速度由 35.11km/h 提升至37.48km/h。
貼心服務無止境
溫暖一座城
今年8月,細心的市民發現,乘坐西安地鐵4號線站台屏蔽門增加了「強冷車廂」和「弱冷車廂」的標識。經常乘坐4號線上下班的市民劉凡舉說:「在夏季乘坐地鐵時,有乘客抱怨溫度過高,有人認為太涼。現在地鐵積極主動服務,乘坐有了選擇權,很人性化。」
為進一步提升地鐵運營服務,滿足不同市民乘客的出行需求,今年8月西安地鐵在4號線試點推行「同車不同溫」特色服務,對空調系統進行全方位升級改造。其中,每列車1至3節為「強冷車廂」,車廂平均溫度為24攝氏度左右,4至6節為「弱冷車廂」,車廂平均溫度為27攝氏度左右。隨後,西安地鐵又在3號線推廣了這一做法,並將加快其餘線路設備調試測試,擴大服務範圍。
原來,「同車不同溫」創意提出後,西安地鐵4號線成立由11名技術人員組成的技術攻關團隊,主動了解北京、上海等城市試點資料,結合西安地鐵車輛結構及軟體特性,自主制定方案。大家主動放棄周末休息時間,加班加點攻克技術難題,先後4次修改技術方案,5次軟體更新,多次聯合廠家及乘務、信號等相關單位,歷時2個多月,才確保了項目的順利實施。
西安地鐵溫情服務的案例不勝枚舉。為方便乘客高效出行,西安地鐵率先在4號線電客車的電子地圖上增加顯示到站時間;北大街站「鋒巢」服務隊,率先提出「150秒救助」服務,及時為有需要的乘客提供幫助;五路口站「小鳴驛站」製作「彩虹指引條」、手繪地圖等,深受乘客及外地朋友們喜愛;小寨站省級「青年文明號」集體累計服務乘客38500人次,救助158起,2000元以上拾金不昧327起,獲錦旗26面;今年1月初,市中醫院站當班值班站長給3歲患病兒童開通綠色就醫通道;8月,文景路站當班員工發現走失兒童,求助地鐵公安,並耐心陪伴、提供食物,幫其找到家長;北客站設立愛心服務台,提供10項愛心服務項目;每季度結合節假日、主題日確立主題開展站長接待日,對乘客答疑解惑;針對出行不便及有需要的殘疾乘客提供愛心預約及進出站聯控引導……
地鐵有終點,但服務無止境。地鐵的人性化服務,無疑給西安增添了許多人情味。
傳承工匠精神
默默無聞保通暢
每當夜幕降臨,地鐵末班列車緩緩駛向終點,還有一群人依然堅守在工作崗位。他們就是地鐵維護人員。他們發揚工匠精神,以過硬的技術,為西安市民的出行安全提供堅實保障。
作為段里的一名調車司機,那俊每天夜裡十二點多,等所有地鐵回庫以後便把電客車調動到指定位置配合檢修。來到西安地鐵車輛一部檢修二分部渭河車輛段邊跨運用庫,庫區懸掛的巨大LED屏上醒目地記錄著與日俱增的安全運營天數。
車輛一部主要負責西安地鐵1、2、3號線電客車及工程車輛和檢修工藝設備的日常運用、維修,1、2、3號線電客車的大架修,以及突發事件的搶險工作。每個夜晚,他們穿行在狹窄的地溝,忍受著蚊蟲叮咬,通過眼觀、耳聽、手摸、鼻嗅,在45分鐘內對一列車的上萬個設備部件進行全面檢查維護,確保次日列車健康出庫、安全運營。僅一個晚上,一名列車檢修工就要步行近十公里路程,來完成當日檢修任務。
與夜間作業一樣,白天的檢查作業也是爭分奪秒、與時間賽跑。隨著客流量的不斷增大、上線列車增加,列車的深度檢修項目只能在天窗間隙時間進行。回庫列車電機的溫度直逼80攝氏度,到處都是燙手的機械部件,但檢修工依然要抓緊時間開展檢修作業。比車底溫度還高的是列車空調的檢查維護,檢修工們戴著安全帽、緊系安全繩,對列車的12台機組進行開蓋檢查和舊濾網更換等作業,作業進行不到十分鐘,汗水便已濕透工作服。
8年前,第一批西安地鐵車輛維護人在2號線運營籌備期間培育出了「吃苦耐勞,勇於奉獻,認真鑽研,團結互助」的工匠精神。這股精神孕育在渭河車輛段,淬鍊在西咸車輛段,發揚在港務區車輛段,像燃燒的火炬傳承至今。 文:龐翔 顧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