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雲際會背龍虎風雲圖花錢其實一直被誤會了很多年,此文將找到了充分的證據來為它翻案,相信很多玩花錢的朋友都犯過同樣的錯誤,就是將所有帶有龍和虎圖案的花錢都稱為「龍虎鬥」,連一些玩花錢收藏的老手也避免不了也曾犯過這個錯誤,俗話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謙虛能使人精進。
清「風雲際會」背龍虎風雲圖花錢一枚,直徑47.36mm,極美品.
「龍虎鬥」這個詞能在各位朋友心目中的錯覺,應該都是源於一部70年代的電影,叫《龍爭虎鬥》,李小龍主演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影片的經典和那段時期信息攝取的匱乏,這部電影就像洗腦一樣根植在各位腦海中,在之後的幾十年里,只要一看見龍和虎擺在一起大家便習慣性的稱它為「龍虎鬥」,甚至有一道粵菜的菜名就叫「龍虎鬥」,食材是由。毒蛇和狸貓組成,並傳名海內外。
清「層雲際會」背「龍虎風雲」花錢一枚,直徑46.6mm。
在古代,龍和虎放在一起稱為「風雲際會」,風雲際會並不是指龍和虎之間的鬥爭,更不是指天氣,而是指賢主與良才之間的相逢,英雄與英雄之間的相遇,產生惺惺相惜的感覺。我始終認為一個收藏愛好者最基本的素質和道德觀體現在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傳承,這也正是筆者作此文的初衷。
看易經里的卦詞便更加具象。「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原文翻譯:九五爻說,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同類聲音頻率相互感應,同類氣息相互求合,如水流往低濕處所,火接近乾燥東西,如龍吟祥雲出,虎嘯谷風生,有德行的聖人一出現,天下都看到了,依存天氣陽性的便上升,依存地氣陰柔性質的便下降,都是各自相隨於同類的。所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龍為水物,云為水汽,故龍吟雲出;虎吼威猛,盪谷飄風,故虎嘯風生。這是在比喻有相同特質的東西會彼此吸引,相互感通,有美好內在或人格的人只要一站出來,萬物便能清明地見到,有如在天翱翔的飛龍。
最後來說說這枚花錢,正面篆書「風雲際會」,背面龍虎相會圖,直徑47.4mm,厚度為2.6mm,這是一個非常適合把玩的尺寸,一把剛剛好能捏住,不大也不小。這個品種一直未被廣泛重視,最大的原因是因為它的存世量太稀少,甚至少到很多泉友都不曾知道它的存在。
清代銅錢上的官方字體以隸書、楷書和宋體為主,其實篆書在清代已經不常使用,篆書體是中華文明最傳統最經典的一種文字書體,甚至可以說是中華古文字的靈魂和象徵,它在清代銅錢上的出現是為了突出錢幣的藝術性和觀賞性。
這枚具有特殊文化含義並帶有篆書體的清代花錢會被更加的重視和矚目,並贏得它應有的市場價值,物以稀為貴,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作者;古玩知識談談
更多古錢幣專業諮詢微信;13641977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