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縣位於江西省西部,羅霄山脈中部,井岡山(湘贛)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地帶。「三灣改編」就發生在該縣西部九隴山北麓的三灣村。
漢獻帝建安九年(204年),吳主孫權分揚州廬陵縣地置永新縣,以境內禾水又名永新江而得名。一說取儒家經典《禮記—大學》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意。縣治在今沙市鎮下排洲與澧田鎮洲頭交界處的高洲。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析永新地置廣興縣(轄境含現井岡山市和蓮花縣的一部分)。隋時省永新、廣興二縣入太(泰)和。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復置永新、廣興二縣。武德八年,兩縣又廢入太和縣。(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以原永新、廣興二縣地復置永新縣。
宋仁宗元祐七年(1092年),太(泰)和縣高行鄉的雕陂(醮陂)、漿坑、官北三堡(今坳南、曲白及井岡山市的拿山、廈坪、羅浮、茨坪一帶)劃歸永新縣管轄。全縣分為太平、禾山、登豐、安仁、西亭、霸封、積慶、勝業、景福、才德、思賢、義和(禾)12鄉共96個都。
元文宗至順時(1330—1333年),析永新縣勝業全鄉共8個都置永寧縣(民國時改稱寧岡縣,今已併入井岡山市)。永新縣剩11鄉88都。
清高宗乾隆八年(1743年),析永新縣西亭、安仁兩個鄉及登豐鄉的一部分,共25個劃給新置的蓮花廳。 永新縣剩9鄉63個都。穆宗同治年間,全縣區劃合併成東、南、西、北4鄉,分領63個都。 ·
秋收起義後,永新的茨坪、羅浮等地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劃歸新遂邊陲特區(10月底,新遂邊陲特別區改稱大小五井特別區,歸中共寧岡縣委管轄)。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永新縣蘇維埃政府將全縣分為縣城、埠前、市田、澧田、潞江、南陽、牛田、環滸、關背、天河10區,轄105鄉。年底,又將吉安的天河劃歸永新。不久,上述各地各歸原屬。
1950年,將茨坪、羅浮(原大小五井特別區轄地)劃歸遂川縣。
1951年,將橫江、大灣兩鄉劃歸寧岡縣(今屬井岡山市)。
1958年底,將寧岡縣併入永新縣,為寧岡人民公社。1959年7月,原寧岡縣行政區域除杭扛、大灣、埂背、石口和高車坳仍歸永新縣以外,其餘均從永新析出,連同永新的拿山鄉、遂川縣的井岡山鄉,合併成立井岡山管理局。此後,永新縣的轄境未再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