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朗山:在生物多樣性的進化樹里穿行

編者按

隨著南山區茶光-塘朗山遠足徑示範段正式建設完成,標誌著深圳首條山海通廊——塘朗山-大沙河-深圳灣山海通廊全線貫通。

這是《深圳市公園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暨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經市城市規劃委員會審議通過後首個落地的項目。隨著這條全長13公里的線路的貫通,一個可知可感的公園深圳、山海連城的美好畫面正式融入深圳人的日常生活,市民在深圳中心城區就可以暢享山、河、海、城交織共融的步道樂趣。

對於普通市民來說,這條山海通廊到底有哪些精彩看點,又有哪些潛在的「網紅打卡點」?近日,深晚報道組通過實地採訪,總結了一份行走攻略,從今天起分三天進行連載。

此次採訪得到了深圳多名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教育領域的專業人士幫助,在此一併致謝。

塘朗山:在生物多樣性的進化樹里穿行

這是一條不僅連接了自然郊野公園、生態水廊和濱海休閑帶,更是貫穿深圳東西260公里遠足徑縱貫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深圳「一脊一帶二十廊」山海連城空間規劃的建設典範。

這就是塘朗山-大沙河-深圳灣山海通廊。

近日,深晚採訪團與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教育專家劉蕾、葉建華在塘朗山的龍珠門匯合,開啟了這趟探索山海之旅。

▲空中鳥瞰塘朗山。 深圳晚報記者 寧傑文 攝

龍珠門-茶光出入口:人造景觀向自然景觀漸次過度

從龍珠門上山後沒走多遠,一陣清脆響亮的「叫早」聲從記者的耳邊傳來,記者抬頭觀察,發現是一群臉上印著黑斑、通體淺灰色的鳥兒正在鐵冬青樹上「賣力」地發出一聲聲急促的鳴叫。葉老師向記者介紹,這是黑臉噪鶥,因喜歡鳴叫、面頰上有塊黑斑而得名。鐵冬青樹上結著一簇簇小小的紅果子,這是鳥兒特別喜歡的食物。

走到海拔100米處,山路兩邊的植物分布已經十分豐富。「瞧,這是腎蕨,也叫作『石黃皮』,它的根部有一個腎狀的小球,具備營養儲存的功能,含水量豐富,有解渴的功效。」劉老師介紹說。

▲採訪團在專家指導下沿途採訪。 深圳晚報記者 陳玉 攝

兩位專家告訴記者,深圳有兩種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其中仙湖蘇鐵的故鄉就是塘朗山。之所以被命名為仙湖蘇鐵,是因為它是被仙湖的植物專家發現命名的,但深圳唯一的野生仙湖蘇鐵種群依然在塘朗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怪不得塘朗山在深圳植物愛好者中享有獨特的「江湖地位」。

在山路邊的石台上,記者發現一隻外形奇異的「蝸牛」。它的身體在石面上緩慢蠕動,身上的殼和一般的蝸牛殼相比,彷彿被削去半截,覆蓋在身體上。「這是半蛞蝓,一種介乎於蝸牛和蛞蝓之間的有趣物種。」劉老師介紹說。

▲半蛞蝓。 李晶川 攝

沒走多遠,一棵高大的黧蒴錐出現在了記者眼前——這是一種深圳較為罕見的本土野生樹種。 走到海拔200米處,破布葉、構樹五節芒朴樹等原生植物漸次出現。邊坡上大多都是生長旺盛的蕨類,其中包括傅氏鳳尾蕨、華南毛蕨等。傅氏鳳尾蕨的葉子狀如羽毛,尾部尖尖的,非常具有觀賞性。華南毛蕨的葉片則有毛茸茸的觸感。還有鵝掌柴,廣東人把它稱做「鴨腳木」,也是塘朗山上的一種原生植物,因葉片邊緣狀如鴨腳上的蹼而得名。美麗的馬纓丹的俗名叫「五色梅」,一支馬纓丹是由許多小的花朵組成,一朵朵粉色的花瓣包圍著中間一簇明黃色的花瓣,是蝴蝶蜜蜂的「餐廳」。在道路兩邊,一根枝上長著三片葉子的,是三丫苦;長著葉翅、果實熟透後會長著一層鹽霜的,是鹽膚木;還有一種園藝花,枝條從地底生出,長滿了紅色細長的條狀葉片,據劉老師介紹,這是雞冠重樓,是人工「馴養」的花,可以供太陽鳥食用。此外,這裡還生長著油茶、南美蟛蜞菊、潺槁木姜子、土蜜樹、海金沙、水團花、粗葉榕白背葉蔓九節假地豆等各式各樣的植物。在專家的指導下,記者們興緻勃勃地學習著如何去辨認它們。

▲雞冠重樓。 李晶川 攝

突然,一支叉尾太陽鳥從樹梢上飛過,吸引了大家的視線。叉尾太陽鳥體型嬌小,外型卻炫酷。它長著赭紅色的脖頸,淡綠的羽翼,以及像金屬般閃耀著寶藍色的頭和尾。但最特別的,還是它的兩根分叉開來、細長尖銳的尾羽;接著,幾聲明亮的轉音在人們頭上響起,記者抬頭尋找,發現一隻體型同樣纖細、通身泛著淡黃綠色的小鳥在枝葉間飛來飛去。「這是暗綠綉眼鳥。」劉老師說。記者仔細觀察,發現它果然有一圈雪白的眼圈,像是精緻的刺繡。

茶光出入口-紅花嶺:細心觀察收穫自然野趣

沿著盤山公路行走3200米後,便到達了茶光出入口。從茶光出入口往西就是一條長3180米的深圳示範遠足徑,是塘朗山通向紫澗園的道路。

▲採訪團在山路上行進。 深圳晚報記者 陳玉 攝

從這裡開始,採訪團走進了真正的山間小路。由於剛下過雨,山路十分泥濘,走起來需要十分小心。但潮濕的林中,空氣十分清新。穿越荔枝林的沿途,有花色美麗的紫玉盤、素雅清香的木荷花、山烏桕貓尾草、山雞椒、山柑藤、粗葉榕等植物。其中,貓尾草的枝條上攀爬生長著許多淡紫色的葉片,葉片上長著短而柔軟的絨毛,十分好看。葉片生長到貓尾草枝條的頂部,逐漸變得細小,在貓尾草的頂端形成一條毛茸茸的「尖尾巴」。

在這段路上,採訪團偶遇一對父子。他們也是得知山海通廊正式開通後特意趕來「嘗鮮」的。爸爸是外籍人士,只講英語,9歲的兒子則中英文流暢,一路對照著地圖打卡,興趣盎然。他們言必稱Nature(自然),喜歡Wilds(野外),經常Hiking Summit(徒步)深圳各峰……記者與他們交流後得知,兒子名叫D.J,假期每天都會爬山,已經可以準確辨認很多野生植物。

再繼續向前行走,就來到了一片地勢平坦的山地,這裡是這條遠足徑的「山谷野趣」路段。路兩旁沒有能遮擋陽光的地方,但如果對於身邊的草木細心觀察,就可以發現隱藏在樹叢里、枝葉上的各種昆蟲。採訪團在這段路上就發現一隻綠色中華大刀螂,它和草葉幾乎融為一體,如果不是特別留意,很難看到。有了這次經驗,採訪團觀察得更仔細了,果然很快又發現了一隻通體淡黃褐色、在草叢中扮演「枯枝敗葉」的中華大刀螳。「塘朗山上看螳螂,我們不虛此行了!」劉老師打趣說。不遠處的一根樹枝上,一隻蜻蜓振翅而來,薄而透明、振動著的金棕色羽翼和金黃色的背部在陽光下閃耀著,讓人頗覺震撼。劉老師告訴記者,這是一隻雌性曉褐蜻

▲中華刀螂。 李晶川 攝

▲曉褐蜻。 李晶川 攝

在這段路上,還可以看見灰色翅膀上長著眼狀黑斑的小眉眼蝶、黑尾灰蜻、翅膀尖端呈鉤狀的鉤翅眼蛺蝶、麻皮蝽、疣蝗、多恩烏蜢等各式昆蟲。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沿途草叢中有一些微微隆起的小土包,遊客看到以後可要加倍小心了——那是紅火蟻窩。採訪團發現,大多數的紅火蟻窩上都插著提醒防範的小旗,但專家還是提醒大家不要招惹這些入侵物種,做好個人防護。

穿過這片平地,就進入紅花嶺茂密的荔枝林里。有趣的是,採訪團在路邊的一塊石頭上發現了一個精緻的石龍子(一種蜥蜴)介紹牌,正當大家駐足閱讀時,猛然發現一隻石龍子正靜靜地趴在牌子旁邊「現身說法」。「它是在曬太陽。」葉老師壓低了聲音告訴大家。原來,石龍子也被稱作「落葉層下的隱士」,喜歡在潮濕的石縫或落葉堆里活動。它的警覺性非常高,一旦感受到周圍的動靜,就會迅速逃跑,必要時還會斷尾求生。隨後,採訪團在這段路上先後發現了4隻石龍子,可見這一帶是它們非常喜歡的棲息地。

▲「現身說法」的石龍子(左上)。 李晶川 攝

▲石龍子。 李晶川 攝

紅花嶺雖然只是一個丘陵,但良好的植被和自然生境依然吸引了許多在城區難得一見的野生動植物。天空中不時傳來黒鳶等猛禽的鳴叫聲,證明這一帶是它們主要的「狩獵場」。在密林中,如果留意觀察,可以看見華南地區特有的大蜘蛛——斑絡新婦。

▲斑絡新婦。 李晶川 攝

「塘朗山就像是一棵生動的進化樹,從以仙湖蘇鐵為代表的裸子植物,到以獼猴為代表的靈長類高等級哺乳動物,充分證明了生物進化規律:從水生到陸生,從低等到高等,從簡單到複雜。」從紅花嶺下山後,葉老師總結說。

前方就是大沙河公園,那裡又有怎樣的精彩在等待我們去發現呢?

專家點評

城市中心區的山海經

山海通廊,全長約13公里,從塘朗山出發,行經紅花嶺,出紫澗園,沿大沙河順流而下,直達深圳灣

在這條生態廊道上,我們首先穿行的就是一座以花崗岩為主體的山:望天螺—塘朗峰—紅花嶺。

從東往西的低山丘陵地帶,典型的南亞熱帶季風氣候環境,以次生林、灌木叢、人工林構成的立體植物群落,孕育了這裡豐富的生物資源。

這裡有超過600種的野生維管束植物,沿途的導覽牌里,會提醒我們注意獼猴、豹貓、野豬、蟒蛇等動物的出現,林間的飛禽和昆蟲會讓你放慢腳步,入夜後,這裡會是一個你意想不到的世界。

行走塘朗山,如同穿行在生物多樣性的進化樹里。

塘朗山的森林,構成了深圳城市中心區的肺,而豐沛的水量,營造了城市中心區的腎,山谷中流淌而下的五條小河:寄山溝、老虎岩河、清泉渠、塘朗河、龍井河,是城市中心區罕有的自然徑流,它們最終全部匯入大沙河。

龍井河由左右兩支匯成,河水的源頭,鬱鬱蔥蔥的林下是仙湖蘇鐵、黑桫欏、金毛狗的天堂;平緩之處,是蜻蜓和螢火蟲的棲息地;淺澤深潭,大量的水生生物在繁衍;跌宕之處,是水霧飛濺的瀑布。

塘朗河靜靜流淌的山谷,靜謐的生境繁育了河岸茂密的蕨類植物,清澈和無污染的水生環境,孕育著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水蕨的種群。

清泉渠是本地鄉民的風水寶地,這裡樹木繁盛,溪谷蜿蜒,白花的毛柱鐵線蓮、黃花的香港鳳仙花、花朵如禾雀般簇擁的白花油麻藤,在萬綠叢中勾畫出舒心亮麗的自然色調。

老虎岩河,因傳說有華南虎出沒而得名,這裡是野生仙湖蘇鐵最大種群的分布地;在平緩的河谷,一系列的民生工程正在興建,這裡將是河清岸綠、山青水秀、書聲琅琅的和諧社區。

寄山溝由三條支流匯合,河畔鮮花盛開、松柏長青,山河無恙,7位長眠於長源革命烈士紀念碑下的東江縱隊烈士,見證著他們用生命去追求和守護的美好新時代。

五條支流,簇著生命的脈搏,帶著鄉土的氣息,攜著四季的芬芳,以不同的方式匯入大沙河,流入深圳灣,進入伶仃洋,融入南海和太平洋。

▲葉建華。 深圳晚報記者 陳玉 攝

專家簡介

葉建華,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會員,康奈爾大學環境教育及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中國環境教育公眾講師,深圳市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會員,深圳植物學會會員。

攻略

從龍珠六路龍珠門入口進入,行走100米左右,有個分岔口,深晚記者選擇行走盤山公路,沿著盤山公路(正北方向)行走400米(耗時8分鐘,步數720)到達塘朗山郊野公園管理處(有一處公共洗手間)。

盤山公路行走3200米到達茶光出入口(耗時1小時06分鐘,步數5300),中途設置有2處公共廁所,每個廁所搭配有自動售賣機,主要提供飲料和零食。中間路過一處休息亭與青雲台。

▲從龍珠門沿盤山公路行走3200米後,可見茶光出入口方向路牌。 深圳晚報記者 羅明 攝

茶光入口往北走1000米就能到達塘朗山極目閣,中間途經賞荔亭、陶然亭、大觀亭、櫳翠亭、百尺天梯。其中賞荔亭、陶然亭常有獼猴出沒,由於野生獼猴具有一定的攻擊性,遊客應與獼猴保持一定的距離。極目閣位於山頂最高點,遠可瞭望香港,近可俯瞰深圳,將深圳山海連城的秀美風光盡收眼底。

從茶光出入口往西走就進入長3180米的深圳示範遠足徑。沿著手作步道走不到50米,會途經長400米的陡峭山路,為了防止市民在此處滑倒,設置有安全繩。穿越一片荔枝林後,會出現第一塊信息指示牌。沿著荔枝林繼續往茶光方向行走,會路過一處長約2米的獨木橋。再行走300米,會出現第二塊信息指示牌,此時會出現分叉口,往南走1300米、耗時40分鐘會到達新屋村、塘朗山自然教育中心,離茶光出入口還有2250米。記者感受:這段1000米的山路,路勢陡峭、雨天易摔倒、蚊蟲較多,山路兩旁的植被茂盛。

沿著茶光方向再行走1200米,看到第三塊信息指示牌。30米旁就是紅花嶺(南北)觀景點。 這1200米的路程里,先是經過地勢平坦的山地,路兩旁沒有能遮擋陽光的地方。但這一小段是黒鳶、蛇雕含羞草紅耳鵯、黑眶蟾蜍等動植物的棲息地。

▲含羞草。 李晶川 攝

穿過平地後,會進入茂密的樹林里,樹林里有砌石路緣、駁坎,裡頭有石龍子、山油柑等動植物出現。

從密林出來後,會經過一片荔枝林。沿著山路左往下行走460米時,出現了第四塊信息指示牌,指示牌指示離茶光入口還剩520米。在到達茶光紫澗園出入口時,會有一大片芭蕉林。因此官方將這段示範遠足徑分為「荔林蕉影」「山谷野趣」「密林探幽」三段。

走完山海通廊塘朗山段共計18000步。記者感受:從茶光出入口到紅花嶺下山全程沒有垃圾桶和供水點,市民在行走時需備足水,自覺把垃圾帶下山。

深晚採訪團行走山海通廊塘朗山段手繪路線圖。 製圖:李銘赫

總結

塘朗山公園動植物資源豐富,以自然生態為特色,在這裡可以欣賞國家重點保護植物仙湖蘇鐵、桫鑼、土沉香、金毛狗等,豹貓、獼猴、野豬、黒鳶、蛇雕、畫眉、翠鳥等野生動物為寂靜的山林增添了生機與活力。其中蝴蝶和獼猴最具特色,蝴蝶多達8科31種,如藍點紫斑蝶、巴黎綠鳳蝶、玉帶鳳蝶等。

▲塘朗山上的獼猴。 羅明 攝

安全提示

防蛇、防紅火蟻。結伴出行,不要單獨與野豬「約會」。

深圳晚報記者 李晶川 李銘赫 羅明/文 深圳晚報記者 陳玉 李晶川 羅明/圖